第481章 产能过剩

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

在铁索瞿塘关被破之后,南宋朝廷兵败如山倒,中华国东路大军一路畅通无阻地沿江西进,所过之处皆有当地官府巴结讨好地送来犒军食物和粮饷。

尽管剑门关还处于双方将近三十万大军的胶着战况,但失败已是避无可避,人心军心都散了,还打什么呢。

很快,秦宰就接到了南宋朝廷的和谈请求,他接到消息的那一刻忍不住骂了声贱骨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非得死伤数千士兵才能罢手。

三月中,南宋朝廷投降的消息传回京都杭州郡,张林立刻派遣出早已待命的官员团队前往川蜀之地进行安抚百姓和管辖交接。

此时正是春耕时候,蜀地的粮产对于国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刻都耽误不得。随团而去的,还有大批工建、农政、商务署人员,他们将在最短时间里恢复川蜀经济。

虽然以小代价收复了南宋小朝廷,但是将近三千人的伤亡数量依旧是让张某人痛心不已,倒不是这点抚恤金负担不起,而是这么多士兵死伤的太没价值了。

所以,内阁决议要以“阻碍民族和国家统一”的汉奸罪查抄抓捕南宋朝廷以蓝宁工为首的死硬分子,对此,张林也同意了。

不为别的,就为这场内战中将近两三万人死伤情况,必须要抄了蓝宁工等人的家,诛杀其家族十四岁以上的所有男子,适合生育的妇女收监各地教坊司课以重税,十四岁以下的孩童另行分散安置。

就在整个三月间蜀地人头滚滚的血腥杀戮中,唐玉仙顺利诞生了一个儿子,这可把张林高兴坏了,是顺产的七斤重健健康康的儿子。

这小家伙精神的跟头小野牛似的,那哭声响亮的能把皇宫顶子给掀掉。

满朝文武亦是满口恭贺,只是……元武陛下又一次把册立皇太子的奏章给扔了。

不过陛下第一次给出了明确表态,为了防止天子误国,必须要在十六岁成年后才可有资格册立太子之位。意外情况下,可由内阁推选贤德聪慧的皇室子孙继承大宝。

这让内阁大臣们既是惊讶,又是感动,这历朝历代还未曾有大臣可以做主选皇帝的故事呢。就算有,取决权也主要是皇室里的摄政皇后或者皇太后,大臣主要是辅助作用。

而元武陛下明确规定,如果他发生了意外情况未能及时册立太子,后宫不得干政,皇太子的册立完全由二十五位内阁大臣(新增海军大臣、陆军大臣有资格进入内阁)投票决定。

陛下如此圣明,为了防止自己遭遇不测后子孙误国误民,作出这般大的让步,简直是亘古未有的大魄力。

不过内阁大臣们也都明白,当今元武陛下体格强健,“夜御十女”,御医院的太医们都称赞陛下体质远胜常人,长命百岁不是问题。

体格强健如牛,张林是认可的,但夜御十女是什么鬼,到底哪个王八蛋传出去的。

当张林把这个锦衣卫打探回来的民间谣传当故事讲给李师师听的时候,正跪在床榻上为男人品箫吹管的女人笑得咯咯咯出声,乐不可支,花枝乱颤。

以至于大喇喇站在床褥上享受的张某人,不得不伸手按住李师师的云鬓,让她认真点服侍。

女人双膝跪曲,双手扶着男人的后腰臀部位,施展精湛的技艺,间或抱怨道:“臣妾吃不下呢,嘴都麻了。”

“……”

欢好后,苗儿委屈地为两位主子清理战场,收拾完后便弱弱地告声退下,回到偏房候着。

已经荣升为嫔妃的李师师春风得意,如今只盼着皇上能多宠幸她,趁着年轻生个孩儿,这一辈子也就踏实了。

她目光柔柔地望着倚躺在床头软垫上陷入沉思中的皇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男人就养成了这个习惯,从喜欢在激情后安静地想一些心思。

天子主宰着万万人的性命,要考虑的事情当然多了,何况是较为勤政的元武陛下呢。

目前让张林最为棘手的问题不是战争,而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国内的经济,如何把他的资本理念灌注到汉家民族的血液经络里。

随着南宋朝廷的投降,国内人口接近一亿之数,多吗?分散到这么大的国土上其实一点儿也不多。

很多地方都缺人手--缺少廉价的劳动力。因为他张某人的一意孤行,导致国内人均收入水平以超过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增强,坏处也体现出苗头了,那就是商人们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抱怨人工成本太高,赚的没有开国之前多了。

不怕横向比,就怕纵向比啊,人均生活水平这玩意是体谅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正常情况下是刚硬--只升不降的。若是下降,那社会也就开始动荡了。

商业发展的速度缓慢了,又是在国家大力投资的背景下,目前依稀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苗头--主要是棉布、丝绸等布货和粮食。

所以内阁已经开始制定政策,准备把酿造蒸馏酒的项目开放到民间,借以消耗部分粮食。同时,把粮食磨成粉库存在封闭的木桶中以延长保质期。按照一年两季的耕作周期,勉强能消化掉面粉。

这是很搞笑的事情,然而确是真实的,在两田法和一系列农政政策刺激下,粮食的确是供过于需了--在现有的耕地面积下,一亿人口不足以消化掉粮食产量。

第二个头疼问题就是人均生活水平增涨过快后,导致愿意基层劳动力跟不上商业发展。何谓基层劳动力?就是愿意从事矿山,铁坊、码头搬运、水力建设、工程道路建设等基础项目的男性劳动力。

这部分劳动力不需要太高的文化,因此只有少数的汉人愿意去干,大多数汉人宁愿在家种田间或干点小工补贴家用就能过上不错的日子,何必去基层项目中累死累活呢?

不论是商人还是朝廷雇佣汉人去干活,都是负担极大,对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十分渴望。

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哪里来?当然是犯了重罪法的罪犯和战俘了,所以问题推到了军部的头上,那就是尽快发动战争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劳动力需求。

再一个问题,则是沿海地带商业发展太快,粮价不涨,导致田地开始出现空置现象。许多百姓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比如果树、蔬菜、苜蓿之类,甚至一部分由农民转变的商人宁愿把田空着也不愿意卖掉--因为他们找不到人来种,雇佣别人来种实在不划算。

在这次巡察回来后,农政总署就开始修改土地法:即有主的田地荒废一年年则由当地官署强制回收为官田,给与一定的补偿金。并且商务总署鼓励小资产商人们去当农场主,从当地官署手里买连成一片的官田进行粮食生产--但这显然不符合市场规律。

没人愿意在粮价不涨,粮食过剩的情况下还去种田。所以,问题又回到了如何消化粮食和人口上。

财政总署在这个需要战争才能解决的问题基础上,只得作出银务署降息的政策,民间储存利息从1.4%降到1.25%,配合1.28%的国债发行把民间资金一收一放地运作。

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啊。

第291章 燧发火枪第248 商铺产业全卖掉第116章 逗弄蔡媛第121章 辞归莘县第682章 财富的积累第492章 再见阿鲁弟第354章 牵牵小手逛逛街第278章 剃发明志第155章 临行忙碌第622章 风气第488章 海军规划第566章 两期五年计划第27章 间隙第368 校阅调防第163章 老镖员有模有样第254章 女追男,隔层纱第570章 人口和民间金银存储第612章 皇室的四把刀第一章 穿到阳谷县第482章 金夏灭辽第527章 飞剪式战舰第104章 古时使女第137章 船只计划第85章 逃之夭夭第255章 天下人第168章 改良肚兜第319章 闻歌寻欢第653章 黄昏恋不存在的第76章 其中纠结第611章 土地第267章 苏州城遇方腊军第532章 官商互动第51章 孟州来信第636章 不敢去北美第39章 琐碎第383章 宋军装备火器第313章 威逼利诱第199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683章 美国第367章 时代在改变第120章 姐妹齐力第239章 回大名府第620章 时代与机遇第385章 先锋军登陆第141章 官坊旧船翻新第380章 两浙商会第659章 实战演习第432章 金国礼贺第212章 试探交锋第619章 人口递增第61章 娶妾和应邀第355章 军器监的进步第3章 嫂嫂潘金莲第16章 其实不想第305章 战术和战略第264章 佯攻高邮军,实取扬州府第479章 海军建设第176章 原来不是砸的第23章 赔罪西门庆第245 荷塘好事第354章 牵牵小手逛逛街第660章 大打出手第448章 金国求和第234章 声东击西第196章 交换人质第259章 闹民生事第89章 猥琐发育第437章 吃锅第271章 改造海船第323章 爷什么都懂第338章 夷州迁徙第140章 天南海北地侃第686章 拜访老东家第189章 好女怕郎缠第410章 无炮不战第338章 夷州迁徙第557章 西迁第250章 震天雷第188章 祝彪好气第687章 缉私风暴第15章 武大王婆怼起来第609章 小规模战争练新兵第46章 施恩的苦恼第499章 赐婚第375章 稳金打辽第451章 流连花丛第222章 琐事第225章 钱知善恶第633章 精简军队第70章 作秀第598章 灾情第712章 日本国要走出去第289章 好消息和坏消息第631章 三权第552章 税种第516章 大理第603章 新的战争第355章 军器监的进步第55章 高员外要跑第547章 用人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