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现有人口六亿七千万,美国现有人口四亿三千万,两国无论是在文化、经济、军事上都有高度相似之处,国力相当,几乎平起平坐。
然而一山无二虎,两国在官方上还能保持和平,却在民间上为谁是华夏民族的正统争论不休。
当初,孔门一脉被逐出华夏落户日本,中华国就以新汉学为文化基础。而美国就是新汉学下出身的第一代到第三代国民移民去的,自认为才是新汉学的继承者。
历史上,中华国的确是在反孔儒的路上经历了很多曲折和波澜,直到1329年的唐武先生的《中华论》一书后,孔儒的思想才重新被定义,融入新汉学。
但历史记载,当时国家派人到日本去寻找孔儒后人却是不得其踪,这件事也成了烂账,谁也说不清楚。
民间传言,孔儒后人受到中华国迫害从日本去了新澳洲,也有人说他们迁徙去了南美,总之没个准确。
说到新澳洲,这个国家的人口如今有五千七百万,东亚的中华、日本、高丽、越南裔占了70%以上,其他是爱尔兰、英格兰、德意志和法国等移民家族。
没什么波澜,这个岛国在1328年就成了澳洲共和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其国亲近美国,时常在新巴布岛的问题上与日本国扯皮。尤其是日本国秘密研制核武器后造成的国际舆论,差点失去了新巴布岛这块领土。
日本国为何与中华国相行渐远,这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起,当时的日本海军少壮派军官小野权八郎率海军与爱尔兰人激战数场,本以为就新澳洲的归属问题上可以得到重大利益,然而却是新澳洲自成一系,这让日本人感觉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才在战争中表现优异,得到了部分新巴布岛的主权,这让其国土面积扩大了将近一半。但人心是贪婪的,新巴布岛虽然土地肥沃,但矿产资源有限,日本人依旧对新澳洲贼心不死。
日本人对海外土地的诉求就如同高丽人对通古斯国的土地一样贪婪,尤其是西伯利亚的油田让得高丽国望眼欲穿。通古斯国并非是中华国的国土,而是一个名义上主权完整的国家,虽然时代进步后不流行土地割让买卖了,但通古斯就那么不到两千万人口却霸占着几乎相当于中华国的国土面积,犹如三岁娃娃于大街上抱金砖。
别说高丽国了,中亚帕尔拉国、东欧俄罗斯国都对他们的土地垂涎三尺。但不凑巧,通古斯国有一个强大的邻居,既得利益者中华国。
如果说中东地区是中华国忍痛还能割让的利益所在,那通古斯国就是它的逆鳞,谁敢伸手就砍断谁的爪子。高丽国曾经因此而被倒垮掉一任内阁,历史之鉴。
再说英国,自实行君主立宪后与法国的关系曾一度走的很近,但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队问题又变成了世仇。阿基坦的领土在二战中被法国收回,但就此领土的归属权英国从未有放弃过,认为是法国依靠战场夺取去的,是有违马达公约的。
但新马达公约订立与十四世纪初,当时是路易十世在位由于国内爆发革命而迫不得已缓和英法关系的下策,阿基坦法案中也明确表示问题是搁置,而非彻底解决。
所以这让阿基坦的主权一直成为英法不可调解的矛盾。而且爱尔兰人在北美新大陆与美国做了邻居,法国移民也与爱尔兰人共同建立了加斯伯坦国,造成英格兰极度的心里不平衡。
若非是中华国一直在经济上援助,什么好事都带上他们分一杯羹,英格兰人早撂挑子了。英国的军事力量一直在被中华国有意识地加强,因为其地缘政治的关系,这个国家几乎四面树敌,在欧陆大地上能指望的也就是俄罗斯国和意大利联邦。
其国海军是重中之重,中华国在完成了六大舰队的核航母换装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英国,其次才是以色列国和意大利联邦。
英国是世界上第三个装备核航母军备的国家,海军鼎盛之时一度达到中华国太平洋大舰队的水平,是世界第三海军强国。
当1450年后,中华国的天网系统正式运行,英国、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高丽国、通古斯、伊拉克国成为第一批加入天网全球信息时代的国家。尽管美国也组建了鹰眼全球网络,但在航天和电子信息技术上却是落后不少。
进入十六世纪后,随着航天技术和全球网络时代的发展,中华国在海陆空基础上成立了太空部队,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战和太空导弹军事技术。
嫦娥十五号空间站后,中华国于1585年在月球首次建立固定基站,成功在太空中实验成功第一代可控核聚变装置。
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诞生,黑金石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中东几个国家国际地位大跌,其实早在中华国率先研发了页岩油后,中东地区的经济就在走下坡路。
石油虽然在能源系统中跌落神坛,但其本身还是具备相当的资源价值,文明的进步和工业的运作离不开这一重要资源,只是在部分领域逐渐被可控核聚变技术取而代之。
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诞生,首先应用的就是电力行业,传统的水力和煤力、核热烧水发电的技术过时,移动电力基站开始普及,电动机车等一系列新科技用品在人类生活中应用。这都得益于电价的猛降,虽然这对传统行业结果造成了地震般的灾难。
可控核聚变技术的下一步就是小型化研发,但这比起可控技术的研究难度更大。因为涉及到聚变产生高温材料的选择,在现时代的技术下,还没有找到适合上亿度耐高温材料。
中华国的皇家科学城虽然是最先在核技术方面有所建树的研究所,但其在可控核聚变技术领域却被京津的东北核物理研究所所赶超,后者的项目主持人周拾光先生也誉为现代可控核物理之父,于1562年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