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巴结(下)
汪太太已经五十多了,她深知自己同世芸是说不到一处,特地将自己的儿媳妇带上,想着她们年纪相仿能说得到一处儿。至于胡帮主夫人是个极为英气的女子,想必是不习惯穿裙子,一进门的时候还差点因为踩了裙角摔倒。而且她也不耐烦同人说话,只坐在一旁安静的吃茶。
汪太太的二儿媳妇却是时不时的找话说,说了一阵子,世芸到也看出了一些苗头。这汪太太是来奉承自己的,只要自己一接口,无论什么,汪家的那位二奶奶都要先恭维一番,而且听自己说话的时候面上带着恭敬肃然,好像在聆听圣谕一般。
世芸笑了笑:“我能有什么大见识,字也不识得几个,哪里就有什么见识。到是二奶奶,出自朱子家乡(朱子即朱熹。朱熹祖籍在明清时期的徽州),那里人杰地灵,文苑英华,我原来还不相信,今日见了二奶奶才晓得什么叫出口成章。”
汪二奶奶面上一僵,只有赔笑的份儿。她觉得世芸在讽刺她话语太多。
汪太太原先颇喜欢这个能说会道的儿媳妇,平日家里头摆宴席也多亏了她料理,亲戚也都喜欢她,她这些日子冷瞧知州太太是个话不多的人,特地带了她过来,只希望二媳妇能找到话题同知州太太说上话,拉近两边的关系。哪里晓得这位知州太太还真是油盐不进。
汪太太原本就是出身徽州大户,她娘家父兄都是从事典商,来往的也不乏官宦女眷,那些太太小姐们对她都是有礼;夫家汪家更是高门,汪家世代在扬州从事盐业,汪老爷的哥哥还是扬州盐商的八大总商之一,来往更是达官显贵。要说起来那些个夫人小姐们不比这位知州太太的品级高,那寿宁侯家的大奶奶同她说话还客客气气的呢,这知州太太居然冷落她。
汪太太肚子里顿时燃起小股的火。她是商人之女,当然晓得这官商之间的关系,就算当初她是寿宁侯的座上宾,也不如现在这位知州太太大。更何况,新任知州大人是个怕老婆的主儿,若是想家里的生意顺些,还是要请这位知州太太多多相助。
汪太太身后立着的一个少妇轻声道:“夫人怕不知道,我们那个地方,虽说十室九贾,但是世人打小是要读书的。向以读书为荣。”
世芸点点头,却是笑问道:“既然学风如此纯浓,为何还是十室九贾?”
少妇笑了笑:“我们新安(徽州古称)人多地狭,若要靠农事是活不下去的,为生计多半是要出去从商的。世人打小先读书,若是读书有成便继续读下去,如是长到十六七岁,这就要出外做生意的。”
“夫人若是去了我们徽州便晓得了。我们那里牌坊最多,贞节牌坊更多。很多人一守就是一辈子。”汪大奶奶说着,眼睛一红落下了泪儿,“我们妇人在家里替他们操持着,孝敬父母,抚育子女。可是多年的等待,等到最后,却是等来他们在他乡另娶。”
汪大奶奶凄然道:“我母亲生生的气病了,我们那时候又没有钱,也不能为她延医请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母亲客死他乡。”
汪大奶奶听了这话微微露出一抹笑容:“夫人这话说的极是。那时候弟弟便发誓回去要做大事,一定要盖过那人,让那人跪在母亲的母亲赔罪。我同弟弟一路乞讨回去,只是……多亏遇上了老太爷,老太爷收留了我们姐弟,还供我弟弟读书。只说,从商做贾挣再多的钱也不能让他屈服,若是要让他屈服,只有好好读书,做官儿。士农工商,这一条如何都改不了。”
世芸欣然答应下。
汪太太走前却是邀请了世芸十六赏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还要请知州太太到我家逛逛。”
“回来的是少之又少。”
汪太太笑道:“这是我家大儿媳妇。她娘家的弟弟才二十出头便中了进士,如今放在外头做知县。”她见世芸对大儿媳妇到颇为入眼,便将大媳妇推了出去。
“我弟弟也极有出息,他读书格外认真,苦读了十多年,他终于谋了一官半职。他得官职后,便到那迁了父亲同母亲的棺椁回乡。那人晓得了,要见他,弟弟只说他并不晓得父亲在外另娶。将他们原来说的话又再次还了回去,到底为母亲出了口气。”
汪太太带着人出去,过了那连廊的地方,正遇到胖婆子过来,倩儿一见本家太太忙蹲了礼,对着汪太太道:“这位是在京城老太太跟前伺候的大娘,大娘这是我本家太太。”
“十六七岁出去,五十才还,这其中都不回来么?”
汪太太见是章夫人跟前伺候的人,还是从京城来的,已然有了计较,含笑同胖婆子说了几句话便告辞而去。
“这孩子自己便吃了这样的苦。”汪太太摸了眼泪,“这孩子的父亲早年出去从商,她母亲跟前只有她跟她弟弟两个人。她弟弟长到十二岁,她母亲便带着他们出去寻找父亲,找了好几年,后来才找着,她父亲却是没了。哪里想到,她父亲在外地另娶了,还生了孩子,那所有的家业都由那个儿子继承了,没他们一点的事。当地人都晓得他父亲是明媒正娶了那继室的,也没听过他老家还有什么妻室孩子的。你说这到哪里说理去?”
话题打开了,这几人说话到随便了些。
汪太太只把脸转向了大儿媳妇:“你同夫人说吧。”
世芸对这位汪大奶奶颇有些相知,章延闿不也是这样么,虽然不是同样的身世,但是都为了给母亲,为自己挣面子,让曾经瞧不起他们的人低下他们那高傲的透露,豁出命的努力着。
“这是怎么说的?”
世芸深深的叹着气,这故事比那陈世美的故事还要令人心酸。秦香莲至少还有包拯为她主持公道,但是徽商妇又有谁为她伸冤呢?
“俗话说,好男不靠家底厚。等你们有出息了,让那个继室后悔去。”
世芸笑着让人端了凳子请汪大奶奶坐了:“我是说大奶奶瞧上去一般,只是汪夫人只心疼小儿媳,到让我误会了。可见这天下的父母都是偏心的,喜欢小儿子的。”
世芸听着汪大奶奶的讲述心中颇为震动。十六七岁出门从商做贾,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才回来,这一走就是三、四十年。那些妇人是怎么熬过着的日子的。
“这是怎么了?好好的怎么哭了起来?”如果是因为感怀商妇的苦难,像方才红眼落泪还能说的过去,怎么这会子嘤嘤的哭了起来。
汪太太见世芸居然说了这么多的话,精神更来的,笑着道:“小儿子到不怎么见得喜欢,到是我们那有个风俗,家里人都是喜欢次子的。”她已然打听清楚章延闿在家排行老二,这么说无非是要讨知州太太高兴。
汪太太已经明了大儿媳妇的意图了。这一日她才真正的认识了大儿媳。大儿媳妇家里也不是做生意的,什么都不是,来做她的大媳妇,显然是不够的。娶她进门,不过是汪家老太爷一意孤行。只是今日,她却是明白了,为什么身为八大总商的老太爷会定了她做长孙媳妇。
世芸拍着桌子:“天下居然有这样没有王法的事。”
“原来是这样。”世芸随即问道,“这位是……”
“正是这话。为人子女若是连这一点事情都不记得,那还叫什么孝道。”
汪大奶奶低着头,只苦道,婆婆怎么会将这个事丢给自己,若是自己说了不满意怎么办?她揣度着汪太太的意思无非是要同这位知州太太多说说话,拉近关系,在加上这两日她听到的那些个谣言,心里立马又了主意。这才抬起头,面上带着一丝的苦涩:“我们徽商妇苦。家里的男子到了十六七岁便要背井离乡到他地从商谋生,只是,路途艰难,险恶莫测,能活着回来也只是十之四五。我们徽人又有个臭脾气,在外面一定要有出息了才回来。这一去少则数年,多则几十年。许多人回来了也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这孩子便是妇人唯一的挂念,只要还有孩子便是再苦再难也都能承受。这宗祧一事便是重中之重。大家都想着儿子越多越好。第一个是安心,第二个是定心。所以这第二个儿子就看得格外的重要。”
“家中已然有妻室,怎能另娶?”
世芸点点头。
“天下居然有这样的事?停妻再娶?要是我知道,非宰了他不可。”胡太太拍案而起,一双虎目瞪得大大,一双拳头早已握起,愤怒的盯着汪大奶奶。
汪大奶奶触动了心事,哭得更厉害,上气不接下气,一声声的哽咽述说着自己多年的不幸,连将母亲的苦难都一并哭了出来。
汪大奶奶凄然的笑了笑:“这么多年不回家,在外头自然是要另娶的。世人都以为那外头的是正室,哪里晓得内里的情形。”汪大奶奶说着说着便呜呜的哭了起来。
胖婆子这里还没到世芸那里,就有汪家的丫头匆匆而来,找到了倩儿同胖婆子,递了个匣子过去:“太太说,见到大娘心里着实高兴,还请大娘替她在太夫人面前请安。小小意思不成敬意。”
胖婆子笑着接了,只是觉得那没什么份量,也就颇不为然。待回到屋子里,开了那匣子,胖婆子不由的倒吸一口气。这已经是很厚重的了,两只沉重的赤金镯子,上面还镶着红宝石,另外还有两颗圆润的珍珠,这样大的珍珠就是章太太为姑娘们置办的嫁妆也不过如此,这就送给了她?
看来二爷在这里好处不少,天天青菜豆腐不过是掩人耳目,装穷而已。她回去一定禀告太太。
不,在告诉太太前,她可要好生的赚上一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