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议

随着颉利被俘,突厥已然无主,整个突厥故土成了一片散沙。

漠北及金山故地被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夷男趁机所据,而整个漠南则成了大唐的领土。

在北伐军主帅李靖凯旋回京后,李绩依旧以并州大都督、通漠道行军大总管一职经略漠南,随着突厥思结俟斤以四万众降唐,伊吾城归附,大唐已彻底平定漠南,大唐国土已开拓至阴山以北,戈壁以南,大唐国境拓土万里。

而随着大唐国境猛扩,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首要的便是领土与突厥故民的安置,当思结俟斤降唐的消息一到长安,李世民便当即下令朝中要员入宫议事,而李恪曾在突厥为质四载,对突厥之事颇为熟悉,故也在议事之列。

而除了李恪之外,诸位皇子之中,能够参与今日议政的只有太子李承乾。

议事的地方在太极宫内的两仪殿,当李恪到了两仪殿时前来议事的大臣已经到了大半,李恪在殿中坐定,过了不过片刻,李世民便到了。

“儿臣、臣等参见陛下。”李世民入内,殿中的诸位大臣纷纷起身拜道。

李世民在上首的帝位之上坐下,压了压手,对殿中的众人道:“今日召众卿来此之意,想必众卿已然知晓,突厥之地新得,百姓、旧吏、新土诸事待定,不知众卿可有良策?”

其实关于突厥故土及百姓安置,朝中上下早有纷争,主刚主柔,主杀主抚兼而有之。

李世民话音刚落,中书侍郎颜师古当先道:“启禀陛下,自有北狄以来,凡中国各朝皆不能全然臣服,如今陛下建功业,臣服突厥,臣以为陛下当开古之先河,将突厥子民置于河北、河南之地,照旧分立各部首领,如此便可保突厥无患。”

大唐新得突厥国土,最为担心的莫过于百姓生乱,突厥士卒哗变,颜师古的意思是要将突厥人尽数迁至唐境之内,使其弃牧从农,只要突厥境内无人,草原之上自然就安静了。

颜师古之言故有其道理,但仔细计较起来,为了避免突厥人生乱,便将突厥人尽数迁至大唐,自此草原之上空无一人,大唐纵然得之又有何用,颜师古之言大有因噎废食之意。

果然大殿之中与颜师古意见相左的大有人在,颜师古话音刚落,礼部侍郎李百药便站了出来。

李百药道:“启禀陛下,臣以为迁民之事耗费甚巨,而且全不必要。突厥虽以一国自称,但却国内各部却各自为政,除了可汗外互不统属。臣以为当效旧制,分封包括阿史那氏在内的草原各部首领,只辖麾下一部,如此一来,突厥则因国分而弱,再难与我大唐为敌。”

李百要所言乃是效西周旧制,分其国而化其力,一个突厥便分作了各个部落,部落间实力自然大损,凭借部落之力决然无力与大唐为敌。

然李百药之言虽好,能起一时之效,但却能长久。

毕竟李百药的主掌虽然划分各部,但总体而言却保留的突厥的实力,而突厥人的实力既未大损,谁能保证将来草原之上会否再有一雄主横空出世,到了那时他若能一统草原各部,那突厥又成了大唐的劲敌。

颜师古反驳李白药道:“李侍郎之言乃一时之计,稳地住一世,却稳不住百世,日后终将成祸。”

李百药道:“那颜侍郎之言又当如何,若是漠南之地空无一人,我大唐要之何用?不过徒耗兵力而已。”

李百药的话,一下子说到了李世民的心里,李世民收漠南,要的绝不是一块白地,而是一片可为大唐牧马,广阔无迹的草场。

若是漠南无人,李世民得其地便如食鸡肋,要之无用,弃之可惜。

有了李百药这句话,这颜师古的迁民之策便算是彻底告废了。

此事与李恪干系倒是不大,他听在耳中记在心里,倒也没有上前答话的意思。

但有主抚的,有主迁的,那自有主镇的,这主镇之人便是魏征。

魏征官拜秘书少监,论理今日朝议之人俱是各部首官,当无他一席,但秘书监萧璟染病,李世民又素知魏征之才,便特下诏传见。

魏征见李世民神色似有不绝,于是上前拜道:“启禀陛下,臣以为突厥之人世为盗寇,乃我大唐百姓之敌,今陛下威服突厥,然突厥人人面兽心,不可深信,现我大唐俘虏十万,若迁至河北、河南,十数年后便可达数倍,实乃我大唐之患,望陛下千万谨慎,勿效西晋武帝故事。”

西晋初年,胡、汉百姓混居,晋武帝司马炎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如此,以致二十年后伊、洛之地半为胡人所据,为后来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埋下祸根。

李世民问道:“那依你之意,该当如何?”

魏征回道:“依臣之见,当尽逐突厥胡人回阴山以北,废其兵甲,尽收良马,以我大唐精锐镇压,有乱者便以屠刀相加,不使胡人有反叛之机,以此稳固漠南。”

魏征虽是文臣,但说话献策均有狠辣之风,倒是与他当年谏言李建成暗杀李世民之事如出一撤。

当然,魏征的想法还远非个例,大唐君臣以天朝上国自居,视突厥为胡人猪狗之辈,在他们眼中纵然杀了胡人也无不可。

但李恪听了魏征的话,脸色却一下子难看了起来。

李世民若当真采纳了魏征的意见,将突厥人尽数赶往阴山之北,那无疑是与突厥结为死敌,转而把这些人送给更北面的薛延陀,逼着这些突厥人带着对大唐的仇恨北投夷男,给薛延陀增补兵员,平白为大唐再树强敌。

此时的薛延陀新据漠北之地,尚且无力与大唐为敌,在大唐的面前他们还是一副温顺模样,故而朝中也少有人意识到薛延陀人即将带来的威胁。

但李恪却很清楚,薛延陀夷男可汗绝非善辈,他当初敢反突厥,将来便敢反大唐,若是任由薛延陀尽收突厥之人,慢慢坐大,那到时漠北的薛延陀将会成为一个比突厥更加可怕的敌人,那大唐多年来的筹谋便将化作乌有,北地再现纷争。

唐史之上,李世民曾任用许多突厥出身的名将,显然他并未采纳魏征的意见,但这些东西谁又能一定说的准。

李恪看着大殿之中的众人,却迟迟无人出来反对魏征之言,李恪有些坐不住了。

若是李世民当真用了魏征之言,届时对整个突厥都是灭顶之灾,对未来的大唐北线也埋下了祸根,这个祸根又不知要用多少大唐儿郎的性命去填。

李恪虽不想开罪魏征,不想做出头鸟,更不想过早地在这朝堂之上发声,叫旁人注意到自己,但现在已经由不得他了。

李恪突然站了出来,对着李世民俯身拜道:“启禀父皇,儿臣以为魏少监之言矫枉过正,恐怕不妥。”

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四十三章 名册第六章 佯攻第八章 鞠文泰第五章 将欲南下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四十七章 回扬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赵德言第六十四章 突厥溃败第二十九章 开府第四十六章 议定位次第三十章 定卢山第二十六章 赐封高阳第十三章 归宁第五章 玄都观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师第六十九章 捧杀第十三章 召见第五章 将欲南下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十五章 汉王入宫第二十三章 战前第四十六章 大唐来使第三十八章 向充设宴第八十一章 惩处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六十八章 身后忧第三十四章 察觉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章 禄东赞之忧第三十章 借马寻衅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四章 姑苏府统军第四十章 阿云拜父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四十四章 初拜萧后第五十四章 姑苏府统军第二章 一箭双雕第四章 武元庆之忧第八十四章 赌约第三十七章 猎狐第十四章 临危受命第十章 游说萧瑀第六十八章 心机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四章 面圣第四章 面圣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见第三十章 破阵第七十六章 再临浚稽山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三章 欲保东宫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六十八章 身后忧第八十七章 漕运第五十二章 薛仁贵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章 游说萧瑀第二十四章 扬州刺史第六章 阿史那云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七章 称心入宫第十二章 夜袭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二十章 山阳县尉第十章 拉拢第四十章 换帅之议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十三章 破铁山第十章 年号贞观第三章 自请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四十一章 女儿谋第七十章 骗钺第二十二章 贵妃第三十一章 不过刍狗第五十五章 武顺登门第五章 囚于阴山第四十六章 大唐来使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八十九章 绝婚第十二章 晋王李治第五十四章 御史台密信第五章 侯君集第六十七章 狄仁杰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章 面圣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十章 拉拢第六十章 密信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二十一章 自请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