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

凡宣皇帝旨意,多为省中官员,抑或是内侍中官,但今日的这道圣旨却有些不同,遍数长安上下,除了李世民自己,便再没有人比李恪更加适合前往颉利府上宣旨了。

李恪贵为亲王,身份便摆在此处,再加上他与颉利和阿史那云相熟,在突厥人中也很有几分声望,由他去,自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次日朝会,刚散了朝,李恪便被李世民留住,要李恪带着几个中官,亲自跑一趟右卫将军府,亲自宣读册封圣旨,已示皇恩。

“朕绍膺骏命:自贞观四载始,大唐北伐,降突厥,定漠南,乃有突厥故地,漠南百姓亦尽皆归附,为我大唐臣民。自古中原帝王皆贵中华,贱夷狄,然朕独爱之如一。今有突厥女阿史那氏云,为人纯孝,性忠良,行恭顺,朕甚喜之,特收义女,封定襄公主,食邑八百户,已示朕之恩宠,彰朕视天下百姓如一之心。”

颉利卧病在床,长安一众太医尽皆束手无策,颉利的已然时日无多。

故可汗不保,突厥故臣中人心不安的大有人在,在这个节骨眼上,李世民一道册封公主的圣旨颁下,倒是安定了不少人心。

李世民既已收突厥女为义女,便是告诉突厥人,在他李世民的眼中,突厥人同样是大唐子民,他一视同仁。

而为了此事,李世民付出的代价却极少,不过一个空空的公主封号,还有定襄郡八百户百姓的食邑,除此再无其他。

“父皇圣恩,欲亲待突厥,特加豁真为定襄公主,李恪为大将军,为公主贺。”李恪宣读完圣旨,将圣旨交到了阿史那云的手中,扶起两人,笑道。

颉利和阿史那云起身,颉利再被搀扶着躺回了胡床之上,看着阿史那云手中的圣旨,不禁一阵唏嘘。

曾几何时,颉利威凌天下,也曾同李世民平起平坐,可如今突厥大败,并入大唐,李世民收其女为义女,也变成一种恩遇了。

颉利大口喘着气,对李恪道:“臣身子太弱,进不得宫,还劳殿下受累,替臣入宫回谢陛下,就说臣阿史那咄苾代阿云谢陛下恩德,陛下大恩,阿史那咄苾永生永世难忘。”

颉利乃其汗号,而阿史那咄苾却是颉利本名,今日颉利以本名自称,无非就是告知李恪和李世民,他颉利已以唐臣自居,李世民知道,势必高兴。

李恪笑道:“大将军放心,大将军的话,李恪一定带到。”

颉利道:“有殿下这句话,臣自是放心的,殿下少年时臣初见殿下,那时臣便知晓,殿下忠耿,必是赤忱君子。”

李恪听的颉利这么说,脑海中也想起了他初至突厥时的情景,又看了看眼前已垂垂老矣的颉利,也不禁一阵唏嘘。

“大将军谬赞了,李恪不过毛头小子,君子之称实愧不敢当。”李恪谦虚道。

颉利看着李恪,感叹道:“臣初见殿下时,殿下尚是孩童,如今再见,殿下已是翩翩少年,臣私下有些叙旧的话想同殿下说说,不知殿下可还方便。”

李恪听着颉利的话,“私下”两个字落入了他的耳中,李恪猜想颉利必是有些话要单独同他讲,于是道:“大将军有言,自无不可。”

李恪说着,对身后的中官吩咐道:“本王有些话要同大将军叙旧,你等先行退下。”

这些中官虽是宫中之人,在外臣面前尚有几分威风,但李恪乃皇子,在李恪的面前,他们便只能算是家奴,李恪发了话,他们便老老实实地退下了。

李恪身旁的中官退下后,颉利也对阿史那云道:“我与殿下有些话要讲,你一个女儿家不便在此,也先退下吧。”

颉利要同李恪讲什么,阿史那云不知,她却知道,眼前的两个人男人没有一个会有半分害她之心,她纵是好奇,也退了下去。

“早年在突厥时,臣没少为难殿下,如何臣为阶下之囚,殿下尚能宽待,臣感激涕零。”众人走后,屋中便只剩下了李恪和颉利两人,颉利开口便对李恪道。

李恪身在北地之时,曾被流放阴山,甚至一度险些丢掉性命,按理说,李恪当对颉利很是不满才是。

可当颉利到了大唐后,李恪从不曾为难于他,甚至对他还颇为礼敬,在他的面前也以晚辈自居。

李恪笑道:“大将军在北地时不杀我,便是于我有恩,李恪自当礼敬。”

李恪在突厥时曾几番惹怒颉利,可颉利却颇为欣赏李恪的性子,留了他的性命,这于李恪而言,自也算是一种恩惠了。

颉利闻言,道:“殿下这么说,臣便放心了。”

“咳咳...”

颉利说着,还不禁咳嗽了几声,似乎光是这简单几句话,已经花费了他太多的气力。

李恪见状,忙道:“大将军仔细身子。”

颉利闻言,摇了摇头笑道:“不成了,臣的身子已经不成了,依臣看,恐怕也就这月余的事情了,这些话我从不敢对阿云说,在殿下面前我又还隐瞒做甚。”

李恪看着颉利已经渐渐枯瘦的模样,心中也有一丝不忍。

纵是他们曾经为敌,甚至险些死在了他的手中,但面对这副模样的颉利,李恪也生不出半点恨意,只能感叹一句英雄迟暮。

李恪看着眼前的老人,如何能把他同六年前,渭水河畔嚣张跋扈的突厥可汗联系到一处。

李恪道:“猛虎尚且有年迈的一日,何况乎人,大将军虽不愿阿云担忧,但你纵然不说,阿云也总有知道的一日。”

颉利叹道:“臣这一生,最为放心不下的便是阿云了,将来臣若不在了,还望殿下帮着照应着点。”

李恪本就与阿史那云青梅竹马,无论颉利说与不说,李恪都不可能看着阿史那云受了委屈。

李恪一口应道:“大将军放心,有我在,绝不使阿云受苦。”

以李恪的身份说这句话,自有底气,颉利闻言,终于放下了心,对李恪道:“殿下一诺千金,有殿下的话,臣纵是即死也放心了。”

颉利说着,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对李恪道:“臣或将不久于人世,有些东西留着也是无用,臣欲赠与殿下,却不知殿下敢不敢要。”

第十四章 恩荫第二十九章 平乱第四十章 卢山都督府第二十七章 破敌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忧第三十二章 反击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扩第四十章 换帅之议第四十三章 名册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三十六章 将计就计第四十八章 请君暂上凌烟阁第十章 将往华阴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二十章 敲打第四十四章 初拜萧后第二十六章 请帖第四十章 卢山都督府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六十六章 蛊惑第二十章 寻人第四十六章 孙思邈第十一章 弘农杨氏第二十八章 扬州策第二十四章 密谋第三章 西平边患第二十一章 议亲第十五章 之官右骁卫第八十四章 江陵寻人第四十九章 家书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见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五十六章 金山祸起第十七章 颉利被擒第三十五章 汉王入宫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猎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七十二章 做戏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八章 不让寸步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三十二章 百官为难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三十五章 诛首恶第八章 演练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五十三章 林远图第五章 汗庭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阵第二十九章 纳吾肉孜节第五十三章 进退两难第三十九章 太子选马第六十九章 长孙遗愿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六章 议定位次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十章 年号贞观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八章 请旨第四十八章 淮南将乱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二十章 回京第五十二章 薛仁贵第三十六章 以画为饵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九章 醉客第六十一章 苏潇生怒第五十四章 御史台密信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四章 吐蕃之论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师第十五章 铁山大捷第五章 引荐第四十九章 宴后第三十四章 苏定方之邀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骁卫第五十一章 缓缓归矣第六十七章 东宫乱起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三章 夺权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四章 求亲第四十四章 玄策隐忧第三十四章 苏定方之邀第七章 持节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四十二章 机会第二十一章 议封可汗第四章 易爵第三十三章 联亲第四十七章 回扬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三章 联亲第三十六章 将计就计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十六章 再临浚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