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以西汉丞相杨敞为祖,世居华阴,自汉始,便为当世名门。

于杨敞玄孙“关西孔子”杨震后,杨震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更是连任太尉,时人称之四世三公,与同样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汝南袁氏同执天下世家牛耳,一跃而为天下有数的世家门阀。

但这还远远不是杨氏荣光的全部,自汉末之后,经权倾朝野的西晋三杨,再到北魏杨播、杨椿兄弟,甚至到了杨坚、杨素的手中,弘农杨氏一跃而成皇族,显赫一时。

而如今的隋朝虽然已经亡灭,但杨家却并未随着前隋归于尘埃,杨家的辉煌还在续写。

现弘农杨氏族老,前隋宗室子弟观德王杨雄长子,观国公杨恭仁,武德年间极得太上皇李渊重用,官拜中书令兼吏部尚书,如今虽以致仕,但仍拜特进,在朝中颇具威望。

杨恭仁次弟杨续,官拜郓州刺史,幼弟杨师道官拜鸿胪寺卿,俱是朝中三品大员,余者杨家子侄,朝中及州郡地方官任五品以上更有十数人,而这仅仅只是弘农杨氏观王房一房,弘农杨氏之盛,有此可见一斑。

李恪在来华阴的路上,生怕行程再有变数,便命王玄策、马周、秦怀道领着大队人马,而李恪自己则带着席君买和岑长倩两人轻车简行直奔华阴杨府而去,左右有秦怀道这个混不吝的小公爷在,对付那些地方官员倒是无往而不利。

弘农杨氏可谓天下世家翘楚,在关中更是位列樊川韦杜之前。

杨氏家声已然如此,原本在李恪想来,杨府的府门想必也是修的富丽堂皇的。

可当李恪真的站在杨府门外,看着杨府的正门时,却发现,原来杨府正门不过是宽约一丈,暗红色,最为寻常的杉木门,而门前悬着的门匾也没有半个字的多余坠饰,只是一块看着很有些年头的古旧木匾,上书简单的两个字“杨府”!

杨府的正门与李恪恢弘阔丽的楚王府根本不能相比,但李恪看着眼前这简朴的门脸却不敢有丝毫的轻视。

弘农杨氏,千古名门,哪怕摆在李恪面前的是一间草屋,他又岂敢有半分轻慢。

“我乃楚王府文学岑长倩,烦请通报贵府主人,唐三皇子楚王殿下如约拜会。”到了杨府门外,岑长倩把楚王府的拜帖递到了杨府知客门人的手中,拱手道。

楚王李恪将临,这也是杨府门子早就知道的,他听闻岑长倩之言,自岑长倩手中接过名帖,当即命人开了府门,对李恪道:“还劳殿下和两人大人随小人入府稍待,主人稍后便至。”

“有劳。”李恪道了声谢,随着杨府门子进了府内。

杨家虽然清贵,但李恪却为当朝亲王,如今虽是代其母杨妃前来,但杨府上下也不敢有丝毫怠慢,李恪方一入府,已有人飞奔前往府内传告。

李恪在会客的偏厅坐了不过片刻,便有一年过六旬,虽须发花白,但精神倒还尚好的老者进入了偏厅中。

“老臣杨恭仁拜见殿下。”杨恭仁入内,便对李恪拜道。

杨恭仁虽以致仕,但却为李世民拜为特进。

所谓特进,散官之列,官拜正二品,唯以功德赐位特进者,位次三公,见礼如丞相。故而杨恭仁虽以辞官,却仍有官身,需以臣礼相见。

杨恭仁年迈,李恪又有拉拢之心岂会要杨恭仁以大礼参拜。

李恪见状,连忙箭步上前,扶起了正欲下拜的杨恭仁,对杨恭仁:“老国公不必多礼,快快请起。”

杨恭仁起身,看着李恪,对李恪笑道:“老臣见殿下之时,殿下尚是孩提,如今再见,殿下已是风度翩翩的少年郎了。”

武德九年时,李世民继位,杨恭仁去宰相位,罢吏部尚书,改任雍州牧,为大半个关中名义上的首官,那日李恪请命北上,杨恭仁自也在大殿之中。

不过李恪武德九年北上为质,杨恭仁致仕于贞观三年,而李恪贞观四年返京,故而自李恪北上之后,近七年来,杨恭仁还是初见李恪。

李恪道:“老国公乃李恪母族长辈,本该早来拜见,无奈朝务在身,一直迁延至今,还望老国公勿怪。”

杨恭仁闻言,忙道:“殿下言重了,殿下身兼数职,能借南下之机得空来见我这个赋闲的老朽,臣已不胜感激。”

李恪笑道:“老国公自谦了,老国公虽已致仕引退,然老国公乃朝之干城,如今国务繁忙,父皇还时常当着李恪之面提及老国公,恐怕父皇早晚还需召见老国公商讨国事,”

李恪所言,多半是嘴边的恭维之词,毕竟他的话谁又能去分清真假,难不成还去想李世民询问不成?

杨恭仁自贞观三年致仕后,虽长居华阴,甚少在长安露面,但他对朝堂的关注却丝毫没有因此而减少。

自打贞观四年,李恪回京后,他就从未断过对这个三皇子的关注。李恪之事,一桩桩,一件件,他都了若指掌,在他看来,李恪虽然年少,可却丝毫不简单,跟这样的小狐狸打交道,杨恭仁绝不会有丝毫的大意。

杨恭仁知道李恪来此的心思,也知道李恪这么说的意思,但他却故意绕开话题道:“承蒙陛下错爱,老臣如今已是闲人一个,更兼老迈,朝中之事已无力也无心多问了。”

李恪道:“老国公得我大唐两朝帝王看重,引为臂膀。岂不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言,老国公有济世安民之能,若是甘居华阴一地,岂非我大唐之失,天下之失,百姓之失?”

杨恭仁摇了摇头,接着道:“臣已经老了,又无曹魏王之志,不敢多问朝中事,但能得晚年安泰足矣。”

杨恭仁说话圆滑地厉害,简直滴水不漏,李恪有意把话题去往朝务之上去引,可杨恭仁却死活不接他的话,着实叫李恪有些无奈。

不过既然杨恭仁左右不接李恪的话,李恪无法,也只得将话挑开了同他说。

李恪问道:“老国公年迈,退居华阴,朝中之事兴许已无心过问,但杨家事,老国公总不会不管不顾吧。”

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十一章 择师第二十七章 便桥之盟第十四章 临危受命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六十一章 颉利北征第三十七章 汉王入套第三章 灵州军第八十三章 定论第一章 将欲还京第四十二章 大殿献捷第四十一章 凤求凰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章 子罪连父第四章 长孙兄弟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责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四十二章 大殿献捷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六章 将计就计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十八章 请旨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险第三十章 破阵第五十一章 新军第四十三章 晋阳城第八章 自求弹劾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五十一章 新军第七章 义成公主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对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三十一章 不过刍狗第十二章 门下驳诏第五十三章 林远图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阳第四十六章 孙思邈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四章 虚张声势第七十章 空欢喜第四十四章 初拜萧后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四章 虚张声势第五十六章 当务之急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扬第四十八章 所谓降封第八章 禄东赞见驾第三十三章 再会夷男第五十三章 众矢之的第二十二章 执失思力第二章 苏烈拜主第四十一章 再入东宫第三十八章 灞桥临别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八章 庆功大宴第二章 将行第三十章 破阵第三十四章 察觉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六十八章 应对第十一章 萧瑀上疏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书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五章 兵临渭水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四章 易爵第八十四章 赌约第五十九章 误会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七章 试探第四十章 偶遇钦陵第十章 收局第三十七章 萧月仙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五十四章 姑苏府统军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十章 寻人第五十三章 林远图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十九章 称心第五章 将欲南下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军威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四十二章 册封大礼第九章 拒亲第十九章 盐行第六十六章 尚书李绩第十三章 席君买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二十章 贤内助第七十五章 草原乱起第六十六章 尚书李绩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