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误会

傍晚,天色已昏,遥远的天际处,渐落的夕阳映照赤色的霞光,染红了烟波浩渺的洪湖水,也为江陵城披下来一件霞衣,宛如温婉娴静的待嫁女子。

江陵城为古楚郢都,自古便是中南锁钥,南北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当年的萧铣也是立足于此,方才有了临朝称帝,逐鹿天下的资本。

但自打入了唐后,大唐定都关中,以关中为基并重洛阳、太原、扬州等地,却有意无意地,唯独把这个岭南首要的江陵忘在了脑后,甚至就连军务之上也是如此,江陵军政首官的官衔之前也未如扬、并那般缀上一个“大”自,只是一个光秃秃的荆州都督而已。

但也正是如此,江陵便越发显得安静太平,在天下三百余州中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

李恪身处这看似安静的江陵城中,站在荆州都督府的偏院里,感受着湖风拂面,看着天边的残光暗照的斜阳,心中却还有这一丝震动。

他很难想象,此前他在长安见过,这次又救了他性命的女子竟是武媚娘,竟是那个日后会将他李氏宗族逼杀殆尽的武周女帝。武媚娘给李恪带来的震动,远比萧月仙自曝身份时要来的大地多。

不过好在此时的武媚娘尚且年幼,不过是一个少经世事的少女,更没有数十年后的那般狠辣和权谋,李恪倒还远不必担忧。

对李恪而言,现在武媚娘,他更多的只是惊讶与好奇,并无其他更多的顾虑,毕竟眼下他自己虽然逃出了残梁余党之手,但却尚处险境,分不得心,他的首要之事还是设法安全地返回扬州。

“李公子早间落水许久,寒气尚未尽去,大夫特地嘱托公子要仔细身子,不可再着了风寒,怎地还在院中吹风。”

李恪正在院中想着如何独身一人避开在江陵颇有势力的残梁余党,返回扬州的时候,耳中却传来的武媚娘的声音。

李恪听得武媚娘的声音入耳,回头看着武媚娘,笑了笑回道:“小娘多虑了,我乃习武之人,身子骨还算强健,吹些风当还无碍,倒是若整日待在屋中,反会闷坏了身子。”

李恪的身手,武媚娘是亲眼见过的,夜色之中,他尚且能开劲弓,射中三丈之外绑着花灯的丝带,这份武艺纵然是在精锐云集的长安禁军之中也不多见,他的身子骨自然是结实,也不是寻常的同龄少年可比的。

武媚娘道:“公子自幼习武,想必底子不同常人,公子既觉得闷了,出来透透风也是好的,只是勿要贪凉受了寒,自己省得便好。”

李恪听得武媚娘的关切之语,拱了拱手,谢道:“多谢小娘关心,我自有分寸,今日小娘相救之恩,来日如有机缘,自当厚报。”

武媚娘站在李恪的身前,看着李恪虽是一身布衫,却仍旧一本正经,信誓旦旦的模样,笑道:“当初在长安时,你曾助过我,我铭感于心,而如今你时运不佳,我再助回你,也是应当,何曾想过要你什么厚报。不过你眼下还能有此心志也是好的,总好过那些自甘蹉跎,连日只知嗟叹的庸人。”

时运不佳?

李恪听了武媚娘的话,似乎是在安抚于他,劝他上进,一时间稍稍有些愣住了,他不知武媚娘为何会如此说他,于是好奇问道:“我与小娘再遇不过一日,我言语中也并未提及,小娘怎知我时运不佳?”

李恪所问,本是意在问武媚娘何出此言,竟会觉得他近来时运不佳,可武媚娘早已先入为主,李恪的话到了武媚娘的耳中,武媚娘却只当李恪已经承认了时运不佳之说,只是不知武媚娘从何知晓罢了。

武媚娘说李恪时运不佳,自是有她的揣度,贞观六年,武媚娘曾在长安见过李恪一面,那时的李恪鲜衣怒马,随扈如云,甚至还可当着面与长孙兄弟分庭抗礼,自然是权贵人家子弟。

可如今不过过了一载有余,李恪已经自长安沦落至此,当初的一身锦衣华服也换做了粗布衣裳,身后的随从也不见了踪影,若非时运不佳,又怎会如此。

只是武媚娘心中虽是如此揣度,自己也对自己的揣度深以为然,不过当着李恪的面,她又担心李恪有些心气,若是坦言了面子上恐挂不住,于是婉言道:“我不过是胡乱猜的罢了,公子本在长安,如今却贸然孤身现于江陵,想来是府上生了变故,才会如此吧。”

李恪听了武媚娘的话,这才明白了过来,难怪武媚娘会有此一言,原来竟是如此。

不过武媚娘的话李恪倒也乐得接受,不愿去反驳。

武媚娘把他当做落魄了的权贵子弟也好,如此一来反倒省了许多麻烦,也免得有其他的风声传出,叫有心人知道了他的行踪。

于是李恪也顺着武媚娘的话,应了下来:“数日前在下府中确是突逢变故,叫小娘见笑了。”

武媚娘闻言,忙道:“公子何出此言,公子年少,突逢巨变,尚能有如此豁达胸襟,已是不易。不过公子倒也不必太过伤感,公子武艺不俗,眼下西北边线未平,朝中正是用人之际,公子若是有心,大可往西北参军,待建功立业后也必有再兴家声的一天。”

武媚娘本就聪慧,又是武士彟之女,出身显贵,眼界自然不是寻常人家女子可比,故而从她口中说出这番话,李恪倒也不觉得讶异。

李恪道:“小娘所言甚是,我也正有此意。”

武媚娘笑道道:“公子有如此打算便好,我已与家母提及公子之事,若是公子不弃,便可在府上暂住些时日,待身子大好后再另做打算。”

李恪道:“若能如此,自是最好,只是麻烦府上了。”

武媚娘摆了摆手笑道:“这倒无妨,家父正是荆州都督,亦是武臣,最喜提携后辈,若是公子有意,我也可将公子引荐于家父。”

武媚娘之言,自本是好意,可李恪听了她的话,却连忙摇了摇头。

武媚娘非是朝臣,自识不得李恪,但武士彟乃是重臣,与李恪在朝堂之上也有过数面之缘,是识得李恪的,若是武士彟见着了李恪,自然就认了出来。

李恪是君,武士彟是臣,若是往常,李恪倒也不怕武士彟认出自己,不过如今李恪落难在外,而武士彟在朝中又党派不明,若是武士彟与太子亲近,叫他知道了李恪在此,李恪岂不是自寻死路。

李恪当即道:“小娘好意在下心领了,不过欲振家声,靠的还是自己,此事便不必麻烦应国公了。”

第十一章 奉茶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三十一章 汉王李元昌第六十八章 身后忧第四十三章 温彦博病危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将如美人第四十三章 狄知逊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章 贺兰越石第八十四章 江陵寻人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七十八章 临江宫宴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六章 加注第二十四章 转醒第二章 拒辱第四十章 子罪连父第六十八章 身后忧第三十八章 捷报入京第五十七章 又见赵德言第四十四章 凉州信使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四章 再见长孙第六章 加注第六十九章 换质之议第十二章 杨恭仁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六十四章 调虎离山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三章 行抵扬州第十二章 松赞干布第八十七章 漕运第十一章 萧瑀上疏第二十七章 认人的兕子第一章 接风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八章 武萧之间第十五章 兵临渭水第十九章 夏乏第五十四章 长安秋第十三章 拜师第二十二章 名剑配名士第十九章 狼谷第四十九章 称心第十五章 议取汗庭第六章 佯攻第八十三章 将向荆州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八章 护驾第三十五章 诛首恶第四章 取义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长孙冲第三十八章 捷报入京第十二章 晋王李治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六十四章 武士彟去职第九章 萧家姊弟第五十六章 隐情第四十四章 谓我何求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八十章 和亲之议第八十六章 终见第二十四章 再怀身孕第五十章 方季长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十八章 山阳酒馆第五十九章 弃子立侄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六十九章 捧杀第六章 阿史那云第二十七章 赔罪第七章 和亲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忧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纵第七十章 杨政道第十二章 风从虎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纵第六十九章 换质之议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书第二十九章 开府第二十章 敲打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从良”第十四章 张元素第四章 强攻浚稽山第二十九章 灞桥再会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纵第十四章 求亲第三十二章 百官为难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章 考较第三十七章 京中风云第七十二章 做戏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四十六章 议定位次第四十八章 药王出手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