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从良”

在回渤海郡王府的路上,李长沙一路回味着李恪的话,眉头紧锁,不知不觉间,便回到了府上。李长沙回到府上后,片刻不做停留,便直奔李奉慈所在的里院而去。

“我儿回来了,大都督府的美酒如何?可曾替为父带些回来。”李奉慈刚一见李长沙进门,便惦记起了他的前朝佳酿,忙着对李长沙问道。

李长沙回道:“酒倒是好酒,楚王也让我带回了一坛,只是我怕这酒阿爹是没这个兴致喝了。”

李奉慈虽然纨绔,但却不是蠢人,听着李长沙的话,也隐约知道了李长沙的意思,想必李长沙大都督府一行,并不顺利。

李奉慈问道:“可是李恪为难你了?”

李奉慈只当李长沙是因自己轻慢李恪一事,在大都督府被李恪为难,故而有此一问。

不过李长沙摇了摇头道:“我此去是往大都督府,楚王若是要为难我,我还能回得来吗?楚王待我倒还客气,只是楚王的话,听着我是遍体生寒。”

李奉慈问道:“李恪说了何事?”

李长沙如实回道:“郇国公李孝协于魏州刺史任上贪墨,数额甚巨,引朝野震动,再加之如今外战频频,国库吃紧,恐再添宗室降封之事。”

“降封”,当这两个传入李奉慈耳中时,李奉慈的脸色顿时难看了起来,他还记得贞观元年朝中的降封之事,那一次降封是因长乐王李幼良而起,那一次宗室子弟大多降封,原本他也在降封之列,是他追着李世民求诉了许久,这才网开一面,留了他的郡王爵。

李奉慈想着,脸上的怒意越发地重了,李奉慈猛地一拍桌案,怒道:“这些混账,只看着自己一人的眼前之利,置国家大义、宗室兄弟于不顾,罪该万死!”

李孝协贪墨甚巨,再加之眼下户部财政吃紧,以致朝中再起宗室降封之议,也是损害了李奉慈的利益,李奉慈自然大怒,只是他不曾想过他自己,他在太原横行惯了,仗着郡王之权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岂会比堂兄弟李孝协少了,李孝协是混账,他又算是什么。

李长沙道:“阿爹,眼下不是迁怒李孝协的时候,危机当前,还是自保为重。”

李奉慈别无所长,所有的就是一个郡王爵,李奉慈为渤海郡王,李长沙才能是阳信郡公,才能是渤海郡王世子,李奉慈若降为国公或是郡公,那李长沙就只能是县公,甚至是侯伯了。

“长沙所言极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保住这渤海郡王的爵位。”李奉慈连忙应道。

李长沙道:“降封之事若是成了,阿爹要保住爵位,只能是陛下开恩,此事还需向陛下说情。”

李奉慈道:“我这就写信往长安,向陛下问安,待此事定了,我再亲往宫中一趟,向陛下求情。”

李长沙对李奉慈道:“以阿爹如今的处境,陛下已经护了阿爹一次,阿爹觉得陛下还会再护阿爹一次吗?”

李奉慈听了李长沙的话,一下子顿住了,八年前李世民已经保了他一次,那时的李世民登基未久,还需宗室稳定,可如今李世民大权已定,朝中又起降封之议,李世民还会保他吗?李奉慈自己都没有底。

李奉慈道:“此事我也拿不准,只能勉强一试了,不行我再去求求太上皇,我自幼在太上皇身边长大,太上皇念着往日情分,应不会袖手旁观吧。”

李长沙摇了摇头道:“上皇已然退居庆安宫,不问朝政,未必会再为阿爹的事情出面同陛下为难,阿爹将希望寄于太上皇的身上,恐怕难了。”

李长沙之言也确是眼下现状,李渊不问朝务已久,又怎会为了李奉慈破了规矩?

李奉慈问道:“那该如何,咱们总不能坐以待毙吧。”

李长沙道:“阿爹难不成忘了,在晋阳城中,还有一个脸面最大的人,他若愿意为阿爹说话,陛下必定回护阿爹。”

偌大的晋阳城,谁的脸面最大李奉慈岂能不知,李奉慈道:“长沙说的是李恪?”

李长沙道:“楚王乃陛下爱子,又有大功于朝,此番楚王北上督边,镇守太原,也正是陛下信重,只要楚王为阿爹说情,陛下必定听得进去。”

李奉慈闻言,顿时一阵懊恼,当初李恪抵晋,他自己拿大,不去城外迎候李恪,开罪了李恪,如今再想李恪为他说情,谈何容易。

李奉慈道:“我与楚王并无旧交,长沙以为楚王会助我吗?”

李长沙道:“我在大都督府时已向楚王求了此事,楚王口头应了下来,但未必会当真。”

李奉慈问道:“那该如何是好,李恪恐怕也不是大度之人,之前的事情只怕他还记着呢。”

李恪年少位尊,李奉慈曾轻慢于他,以李恪的脾气,李奉慈担心李恪记仇也是情理之中。

李长沙道:“楚王年少气盛,阿爹曾轻慢于他,他的心里多少有些不悦,阿爹若想楚王出面相助,当面赔罪是免不了的。只是不知阿爹是把颜面看得更重,还是把爵位看得更重,能否放得下这个面子。”

李奉慈本就是纨绔子弟,还要甚颜面,他但凡要点颜面,也不会是现在这幅模样。

李奉慈道:“只要能叫李恪出手相助,我落个面子去一趟大都督府又何妨,我明日便...”

李奉慈正说着,一下子又想了什么,先是一顿,而后精神一振,对李长沙道:“降封之事会不会是李恪杜撰的,当初我轻慢于他,故而他以此事恐吓于我。”

李奉慈虽然纨绔,不务正业,但脑子倒是转的不慢,只是想了想便回过了味来,此事未尝不是李恪故意为之,要逼李奉慈就范的。

不过李长沙叹了口气,却道:“阿爹以为此事真假还重要吗?李孝协贪墨是真,楚王只需趁着这个当口,一封手书进京,以阿爹往日在太原的行径,要拿掉阿爹的王爵应该不难吧。”

李长沙的话入耳,李奉慈又蔫了下去,往日李奉慈在太原横行惯了,手上着实不太干净,在李孝协贪墨的这个当口,李恪要除了他的王爵确实不难。

李奉慈道:“那我明日便去一趟大都督府,向李恪谢罪。”

李长沙想了想,道:“若光是谢罪只怕还不够。”

李奉慈问道:“那还要如何?”

李长沙道:“阿爹近年来在太原强买强卖良田怕不是有五六千亩之多,这些田亩后面关系着数百家人,最坏阿爹声誉,阿爹若当真想请楚王为阿爹求情,阿爹何不捐出这些田亩,奉于楚王,由楚王出面还了这些田亩,楚王落了名,阿爹落了好,如此楚王必肯相助阿爹。”

李奉慈闻言,顿时急了,这五六千亩良田也是他费了不少心思得来的,李长沙要他奉于李恪,还于百姓,一时间他哪能舍得。

李奉慈心疼道:“赔罪便赔罪,好端端地捐田作甚,再说了,这些田到了楚王手里,楚王还见不见得自己便收下呢,我又能落了什么好。”

李长沙道:“楚王豪富,光是数次建功,陛下赏下的良田又何止万亩,怎会看上这些蝇头小利。”

李奉慈仍旧坚持到:“那也不可,这些良田是咱们府上日后吃喝用度的本钱,没了这些良田,咱们还如何在太原立足?”

李长沙看着李奉慈的模样,也越发地急了,带着几分怒意,对李奉慈道:“阿爹何其短视,只要阿爹结好了楚王,保住了王爵,区区几千亩田又算得了什么。

更何况,阿爹在河北尚有五千亩永业田,每年陛下赏下财货也有许多,难不成阿爹还能短了用度不成。若是阿爹执意不捐,到时没了王爵,陛下降罪,咱们父子二人便守着这些良田去长安狱中快活去吧。”

李奉慈虽是皇室宗亲,但却是个十足的混不吝,就连李渊的话都未必听得进去,可他偏生最怕他的这个长子,李奉慈见得李长沙隐有怒意,顿时也慌了,连忙应道:“长沙说这话作甚,我听你的便是,明日一早,我便备上田契,去大都督府请罪。”

第十四章 权万纪之死第三十五章 军田第二十八章 护驾第二十章 贤内助第四十章 阿云拜父第四十八章 所谓降封第十二章 松赞干布第七十章 雍王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七十二章 裴行俭第五十一章 有苦难言第十章 颉利求和第六章 加注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七章 撷玉楼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扩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七十二章 裴行俭第六十三章 长孙设宴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骁卫第三十四章 琼华殿第七十八章 临江宫宴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五十二章 弹劾第十三章 误会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骁卫第十五章 兵临渭水第六十四章 突厥溃败第三十二章 百官为难第三十二章 萧后第二十八章 护驾第三十七章 猎狐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对第二章 将行第三十二章 百官为难第五十七章 草原内乱第十四章 拉拢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五十一章 郁督军山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八章 温彦博之忧第三十二章 反击第二十三章 豪赌第四十三章 欲保东宫第八十五章 画像第四十八章 所谓降封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五十三章 亲事府令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九章 长乐求情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八十四章 夷男筹聘第五十章 相争第十章 拉拢第五十七章 称心入宫第二十三章 夺权第三十一章 不过刍狗第六十五章 上皇临终第六十五章 上皇临终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扬第十六章 扬州之论第五十四章 名望杀人第四十一章 再入东宫第十七章 安置第二十八章 开府之议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八十五章 画像第二十四章 扬威右骁卫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二章 反击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十二章 夜袭第四十九章 家书第十二章 敲打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五章 长孙涣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二章 一箭双雕第五章 囚于阴山第十章 年号贞观第二十九章 献马第六十章 密信第二十七章 认人的兕子第四章 长孙兄弟第十二章 风从虎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十二章 风从虎第八十三章 将向荆州第二十章 山阳县尉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十五章 议取汗庭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忧第二章 一箭双雕第五十六章 隐情第四十六章 大唐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