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国无事,则钱无事

再有几天就是冬至了,按本朝惯例阁臣须至宫门前给皇帝叩头,尔后再由皇帝赐饭。而这顿饭皇帝本人是不陪的,通常是由司礼监掌印陪同。

今年却是有些棘手,一来阁臣尚未增补,眼下内阁名义上有两位辅臣,一为叶向高,另一则为李廷机。

麻烦的是人称“庙祝阁老”的李廷机早三个月前就自己跑了,据说导致这位阁老逃跑的原因是郑贵妃使人差他要字,不愿谄媚贵妃的李阁老一气之下就撒丫子不干了。

真实原因是否如此,外人无从探知,有一点却是明白无误的,那就是这位“庙祝阁老”是在破庙住了五年,是给皇帝上了一百二十三封辞呈后,实在是受不了了自己卷铺盖走人的。

幸运的是,皇帝并没有因此恼羞成怒,叫缇骑将李阁老从回福建老家的路上逮回来,而是视若未见。

不知道皇帝是有意还是疏忽,反正已经回家的李廷机如今还在阁臣的名单上。

上个月,独辅叶向高往宫里呈了一封奏疏,提醒皇帝应当降旨恩准李廷机致仕,尔后准会推增补阁臣。

增补阁臣的法子半年前就出炉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改从前阁臣须由翰林出身中选拔,改由地方督抚中择选。

这一条是东林党刻意为他们的智囊李三才打造的。

为了将李三才推入内阁,东林党可是煞费苦心,不仅想出了这么一条增补阁臣的法子,还提前给李三才争取到了户部尚书一职。这样一来,李三才入阁在法理上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偏偏,宫里没有反应。不但没有反应,连那已经走人的李廷机的名字都还挂在内阁当中。

这可是愁死了东林党上下,刚刚从通州返回无锡的顾宪成担心皇帝没有正式下旨罢除李廷机的阁臣,这意味着只要李廷机愿意,他还有机会回到京师。那样一来,哪怕好友李三才如愿进入内阁,在内阁的排名依旧在李廷机之下。

而内阁是一个论资排辈的地方,李廷机和叶向高都是万历十一年的进士,叶向高将来就算不做首辅,也是李廷机顶上,绝没李三才的事。

有鉴于此,顾宪成给叶向高修书,要他无论如何争取面见皇帝一次,解决李廷机这个隐患,以免东林上下筹划两年之久的大事坏在不起眼之处。

叶向高收到顾宪成的书信后,也越发重视此事,因而决意在冬至那天,想办法面见皇帝。

但他虽为首辅,可自上任以来,也不过才见了皇帝两次。因而,皇帝哪里是想见就能见的。能不能见皇帝,还得看内廷那边帮不帮忙。

如果亲近东林党人的陈矩尚在,叶向高断然不会这般头疼,可陈矩已死,掌印侯选孙暹和金忠为避嫌,眼下都不与外朝联络。今年冬至替皇帝作陪阁臣的是司礼监的另一秉笔张诚。

这张诚是浙党那边的,浙党领袖沈一贯能为首辅,张诚出力甚多。沈一贯因妖书案下台后,张诚收敛不少,眼下深居简出。若非掌印未正式定出,张诚也不会摊上这差事。

当年沈一贯在时,就和东林党争的激烈,张诚在内廷也没少给东林党找麻烦,故而叶向高想通过张诚面见皇帝,难度十分大。

不过,也不是没有可能。

张诚有个外甥,是个突破口。

这人叫程守义,眼下正被山东抚按官员上疏揭发。

说起来,程守义也是个聪明人。万历三十四年,坤宁宫突然失火,一把大火把坤宁宫烧的干干净净,工部报说光是修复费用就要白银一百多万两。而此时的大明朝,宁夏用兵耗去两百多万,援朝抗倭又用去四百多万,平定播州叛乱又用上百万两,与此同时,皇帝自己的寿宫又要八百万两白银营建,三下五除二,国库哪里还有什么银子修建宫殿。逼不得已之下,万历只好向全国各地大派矿监税使,以期能够将那些本能上交国库的税利营收通过太监之手收回。

程守义也不知从哪听到坤宁宫失火的消息,自愿到工部说愿纳银万两资助殿工,工部一听还有这好事,连忙上报。万历听后大喜,忙问此人官职,回答说“白丁!”万历听后,想都没想,立即传谕,授程守义“中书舍人”之职,任职武英殿。

这个职务比起新晋的文华殿舍人魏良臣,可是高了不少,由此可见,万历皇帝就喜欢不拘一格用人才。当然,前提是这人能给他带来好处。

中书舍人这官,在当下不是什么大官,但有了官身,可就不得了了。程守义再接再厉,上疏说自己家乡有山矿,蕴藏丰富,如若开矿,所获矿银可助殿工一臂之力。

程守义的这封请矿疏便是由张诚呈到皇帝案桌前的,后来外朝才知道,张诚正是程守义的舅舅。

外甥突然拿出一笔巨款捐个官,再突然上个疏说有矿,事情一顺,这背后之人的打算自然是浮出水面了。

开矿是好事,万历如何会不批,当下降旨,要宫中承运库太监陈增携带程受义,一同赴山东开矿。

陈增,万历九年入宫,其时拜的就是张诚名下。

因为知道程守义的后台,所以陈增对程守义极其巴结,明面上山东矿监是他,暗地里却是程守义主导一切。而程守义的身后,却是拖着一条北京的线。

陈增和程守义去的就是山东益都县。原以为奉旨开矿,地方必给方便,不想益都县令却看不起陈增这个太监,不屑与之交往。程守义大怒,暗地叫陈增强行开矿,于是陈增募了千余人上山凿矿,程守义亲自监工。

此举令得益地士绅都是不满,因为这矿监一到,益都的矿利便不再属于他们,自是群情激愤。再者,他们打听到背后之人是程守义,而这程守义从前不过是个白丁,沿街叫卖的货郎,现如今却仗着太监的势欺到他们头上,如何能忍得。

自来乡贤者,哪个肯叫个泥腿子盖了去!

于是士绅们群起至县衙告状,益都知县为了风评,不敢不从,上疏弹劾陈增贪横虐民,要求撤回矿监税使。程守义知道后,也叫陈增上疏,揭发县令和乡绅阻挠矿务,破坏矿山,且任职期间贪赃过万。

两方的奏疏是同时到的北京,不同的是,益都知道那边同时还有山东巡按和山东巡抚的联名奏疏,山东地方官员一致要求皇帝立即罢免矿监,撤回矿使。

这官司,眼下就落在叶向高手里。

叶向高并没有立即表态,因为前不久因为湖广和云南发生的商户暴动,矿监税使被害之事,引得皇帝以绝食相抗议。所以,叶阁老想过段时间再说,免得皇帝一时想不开,又要来逼迫他。

况且,他现在也是有求于皇帝的。

这个“求”便是阁臣增补的事。另外,还有一桩事,叶向高也很是头疼,那就是科道弹劾李成梁勾结建州造反的事。

两件事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细心敏锐的叶向高却从中瞅出一丝隐线,一丝对东林极其危险的信号。

矿监税使是十多年前的旧政,当时东林党还未上台,因而归咎不到东林头上。但眼下当政的是他东林党,所以若是处置不当,令得皇帝不能再忍下去,势难说会不会归咎于他这独辅叶向高。

叶向高自忖他若下台,李三才又未能入阁,东林党这十年蒸蒸日上的势头肯定会遭到打击。若是入阁之人为三党之人,那恐怕又是如沈一贯当政时的东林人人自危的白色恐怖了。

而李成梁这件事,牵扯的又是他东林党对边事的政策。历来,东林党都不主张将国力和精力过于用在边事上面,对边事以求稳求妥求无事为主,一反早些年动不动就调动大军发动战争的国策。能拉拢的就绝不往外退,能安抚的就绝不逼反,能用钱解决的就绝不用刀解决,能用官位摆平的就绝不用所谓大义压人。

之所以如此,却是三大征以来,国库的确为此耗尽历年库藏。国家无钱,若有边事,大军一动,就是万千钱粮。钱粮从何而来?

以当今天子的精明性格,断然不会开征什么农税以弥补国库不足,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矿监税使在全国各地折腾嚣张了。

真要动了大军,皇帝的眼睛会盯在何处,东林上下心知肚明。还不是与民争利么。

他们代表的就是民之利,自是不能容皇帝与民争利。但有些话又不好放到台面上讲,总不能对皇帝说你穷一点不要紧,只要我们富就行。国退民进,不是什么体面事。

因而,如黄老般的无为之治,最是适合东林需求。国家无事,自是不需多少钱粮运转。皇帝老实呆在宫里,自是没地方折腾。朝廷大小事务,都由臣子们替你解决,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叶向高是贫民子弟出身,但不表示他这位独辅就是穷人了。自他考中科举那一天,他就不再是贫民了。自他为东林魁首那日起,他代表的也不仅仅是他叶向高,而是身后的数万东林党人了。

没有东林党的鼎力支持,没有顾宪成、李三才他们的大力帮助,也不会有今日的福清相公。

所以,于公于私,叶向高都不能让李成梁失势。李成梁在一日,辽东就平安一日。辽东平安一日,国家就无事一日。国家无事,自是不必有什么钱粮。

矿监税使折腾的再厉害,相对于大军出动而言,总是九牛一毛。这账,叶向高算的清。

今日初六,给大家拜年,同时也是稳定工作,奋发向上的开始了!

第三百一十二章 魏公公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第一百五十一章 平埔歼击战(四)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巨头第八百八十五章 任它几路来,咱先跑为敬第一百六十二章 这魏良臣,一股清流啊第二十二章 拿下此人第二百一十七章 圣斗士!第七十五章 你我是本家?第九百零二章 咱跪的是天子亲军!第三百七十四章 自谋出路 招商引资第九十九章 错不了,就是他了!第四百六十四章 道兄入土第二百九十七章 天下军队是一家第四百八十一章 魏公公,有话好说第三百四十三章 你能这样想,我很欣慰第二章 好男儿当杀奴第十九章 禇英,你昨精了咧?第六百七十七章 老太爷发话第八百六十九章 咱是个讲理的人第二百七十七章 软弱是无法维新的!第三百七十六章 好好的,怎么就没了呢?第九百一十四章 牛车拉贵人,钱财配公公第八百八十一章 南都内守备衙门第五百一十四章 大佬出场第八百一十六章 顽抗者必杀第一百六十八章 人有靠山,你们怕什么第二百四十八章 老表,是俺咧!第一百八十八章 陛下腰包不比当年啊第二百七十五章 舍命搏富贵第八百三十九章 给官给人就是不给钱第二百六十七章 娘娘待我可好了第八百六十九章 咱是个讲理的人第四百章 喔?第五十四章 亲密第一百一十五章 我是小千岁,不是西门庆啊(五更)第一百二十五章第一百四十四章 改土为汉第一千一十八章 冷美人第四百七十一章 兄弟,你不厚道啊!第二百一十七章 保我等入御马监第九百五十章 朕知道你老家哪的第二百一十七章 看在朝廷份上,向我靠拢!第九百四十四章 中立第一百三十二章 皇爷哎,日本多银山第七百零五章 母女俩都委屈第五百九十二章 小臣不治国,岂知治国难第一百二十四章 考你个锤子噢第八百六十八章 锦衣卫办案第二百三十三章 此寨一下,建奴末日不远矣第一百七十六章 常石镇倭事件(上)第五百四十五章 殿下请你吃宴呢第七百一十九章 咱都没了鸟,还怕个鸟第二百五十四章 八千女鬼代大明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我要自己练第二百四十三章 朝廷里有坏人呐第二百一十八章 中央集权制第七百九十六章 魏二呆传奇第九十七章 大家还是好朋友第一百零八章 辅臣不能持政,而台省持之第九百七十五章 出驾贴、提人犯第一百九十六章 我四路去,你一路来第八百四十四章 二叔的人生轨道第七百六十一章 朕凭本事借的钱说点题外话第三百零三章 黑图阿拉易帜第八百零二章 纳尼,有人捅咱家?第二百九十九章 只要魏公公同意,东厂就照办第九百七十八章 东厂要的人,没人敢不给第二百二十六章 舍人的白牌再用用第三百六十五章 地图开疆第二百九十章 听我一番话,胜读十年书(中)第一百三十章 能不能斩个千余级?第九百五十四章 民团第九百六十二章 该咱表现了!第五百八十章 给小舅子丢人了第二十一章 没有剪刀有大刀第二百九十九章 只要魏公公同意,东厂就照办第一百五十四章 监军太监训练班第一百六十七章 小魏人不错啊第七百零二章 魏良臣杀官造反了!第九十六章 天材地宝第一百八十二章 天皇回忆录(下)第二百零三章 你是魏忠贤第八百二十四章 杀良冒功第一千一十二章 贵妃就交给你了第一百九十章 抢你们钱,抢你们的粮第二十一章 火熏第八十九章 要广泛发动建州人民第六百三十六章 你是想叫皇爷找屎么第七百九十五章 是负金请罪,不是负荆请罪第三章 东江群英第六十七章 接收第四十五章 借宿第三百二十七章 传说都是骗人的第一百三十八章 咱家给你们买官第五百零五章 老爹的面子也不能给第二百三十三章 此寨一下,建奴末日不远矣第二百七十一章 北京的勋戚第三百零二章 朕梦到了皇后第五章 同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