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

秦桧出任御营司,组御营使司,除副使徐胜之外,他借着皇后和折彦质的支持,将一些与他关系密切的官员都调入该司,委以职务。在任参知政事期间分管兵务的秦会之很清楚,他这个御营司不过是个空壳衙‘门’,根本节制不了全国的军队。他自己也没有打算拿着‘鸡’‘毛’当令箭,他只想扯起这面大旗,招兵买马。

如魏师逊、汤思退、楼照等官员,或兼任,或专任,都在御营司挂上了名。郑仲熊眼见此景,十分得意地对沈择说,秦桧这个人是拉对了。你看,他一竖起御营司的大旗,立马就把咱们的人聚在一处,岂不强似从前在朝堂上被“边缘化”?沈择也极力向刘皇后称赞秦桧能干。

可是,虽然招牌有了,人马也有了,可御营司到底是个空架子,并没有实权。秦桧所能作的,也就是在朝堂上发声,仅此而已。他自然不甘心这样,可朝廷里,要么是追随徐良的大臣,要么就是簇拥在折彦质身边的官员,剩下的不是人轻言微,就是自命清高。秦桧通盘考虑,认为对他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帮折彦质,压制徐良。

这头一件要作的,就是补上他留下的空缺。参知政事,实为副相,参与机要,权力不小。现在剩下的两位参政,李若朴与朱倬,都与徐良是一党,必须‘插’一个进去。刘皇后和折彦质都盯着这个位置。

麟王已经物‘色’好一个自己的亲信,准备择机向皇帝奏明。可惜,晚了一步,在秦桧的提醒下,刘皇后很快与沈择议定,准备将翰林学士范同扶上副相的宝座。范同在刘皇后的祖父刘延庆作“御营使”时,曾是他的幕僚,与刘家有旧,理所当然成了“后党”。

定好人选,刘凤娘便向皇帝吹风,说如今朝中,追随徐良的大臣仍旧很多。折彦质虽是官家扶持起来的,但其人功劳既大,也就不易控制。陛下当提拔一位亲信大臣补这个参知政事的缺。而纵观朝中,没有比范同更合适的了。

皇帝深以为然,当折彦质和徐良都向他提出新任参知政事的人选时,他突然把范同抬出来,打了个两位宰相一个措手不及。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正是这个道理。范同升任参知政事以后,秉持中宫的意思,凡遇事,与折彦质保持一致,专‘门’针对徐良集团。

徐良失这一着,正寻机反扑时,他的政敌们又把目光盯在了李若朴身上。秦桧向折彦质提出,李参政已到致仕年纪,因为徐六的遮掩,一直没有退,官家也没有过问。如今,可借着这个由头,‘逼’他退休,再下一城。

折彦质从其言,本想借言官之口弹劾李若朴。奈何御史台和知谏院都为徐六所把持,折彦质根本找不到人,‘逼’得他亲自出面,上本弹劾,这实在有些失身份了。事情一出来,徐良反应也快,立即上本,称李若朴确实到了退休的年纪,但因其人理政卓然,朝廷缺不得他,因此才未上报,他还请皇帝下特旨,将李若朴特事特办。

折彦质、秦桧,乃至后宫刘凤娘哪里肯?各显神通,非要把李若朴‘弄’走不可。然而此时,皇帝却动了心思。

没错,他扶持折彦质起来,确实是为了掣肘徐良。但这并不表示他不再信任徐良了。只不过因为徐六以前的权力太大,到了独揽朝政的地步,所以必须要有人牵制。然而,对这个几朝元老,又拥立自己登基的大臣,皇帝仍旧有信任在的,更重要的,还有一种依赖在。

折彦质等大臣这段时间以来,咄咄‘逼’人,徐六限于被动。如果再把李若朴强迫致仕,自然沉重打击了徐良,但这未必就是皇帝想看到的。

赵谨这个皇帝,没有雄心壮志,并不想作一名雄主,只愿天下太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再加上,他对朝政不太上心,如果让他学他的哥哥赵谌,事事亲力亲为,他恐怕连皇帝也不愿作。有得力大臣替他分担,这是最好的。在他看来,折彦质和徐良两个人,在朝中争斗,彼此牵制,是最理想的局面。这样就不用担心哪一方会坐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如果持续打压徐良,万一折彦质又壮大到当初徐良的地步,岂不失去了“分权”的意义?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他罕见地不理会皇后和首相的意见,下特旨,高度评价李若朴在中书的功劳,明确表示,不受年龄限制,继续任职。

另外,皇帝此番之所以如此,还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那就是,从前,他一‘门’心思都放在皇后身上,两口子终日卿卿我我,如漆似胶。如今,他自然也是极宠刘凤娘的,但他的老娘作主,替他选了多位美人进宫,那也不是用来摆着看的。

其中,尤以朱氏和徐氏最得他欢心。朱氏一进宫,就被越级封为“良人”,没过几个月,又封了“婉容”,皇帝时常与她相守,谈论诗词文学,很对胃口。至于徐氏,赵谨也是喜爱得非常,她固然不像朱氏那样家学渊源,奈何‘精’灵古怪,又生得极美,皇帝与她在一处时,总是欢笑,并不曾有半点不快。两位美人打破了刘凤娘在后宫中的垄断,自然就让皇帝不再把把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女’人身上。顺理成章的,这两位新宠的父亲,都得到了晋升。

这一次谋划受挫,未能打击到秦桧。他审时度势,分析认为,如今朝中已经隐隐形成了三股势力。一是徐良、二是折彦、三就是刘家。徐良作为老牌的实力派,引起了皇帝的猜忌,所以才有了折彦质上位。所以,徐良一定是最先被打倒的!

至于他自己属于哪一派,他倒不是很在意。看情况定,如果徐良倒台了,折彦质把持朝政,他就是折彦质这一派,如果折彦质也倒了,他就是刘家那一派。不过,这些都可以以后再说,现在要紧的是,打倒徐良!

而要打倒徐良,你一个个去剪除他的羽翼,那是下下之策。打击他的施政理念,这才是上策!徐良的施政理念是什么?是主战,是主张北伐,收复河北,收复燕云!只要破坏了他这个主张,徐良自然无法在朝廷立足,不需要谁去压制,他自己就会辞职!

奔着这个目标,他又向皇后和折彦质双方提出。重新与金国缔结和约,划定疆界,以示互不侵犯之意。如此一来,徐良北伐燕云的计划自然宣告破产!

此议得到了刘凤娘和沈择的极力赞同,而且他们也认为,皇帝那里没有问题,因为官家也不想打仗!只需联合折彦质,在朝中推动此事就行了。

可秦桧上窜下跳,却忘了一件事情。没错,折彦质是跟徐六不对盘,双方争得不可开‘交’。但再争,折彦质也是主战派!

当秦桧向他提出这个主张时,麟王就明确表示,此事断断不可。河北如今还在‘女’真人控制之中,那是我固有领土。如果重新缔结和约,划定疆界,那就是在法理上承认,河北以及其他未收复的地区是金国领土,这绝对不行!

折仲古到底还是有原则在的,秦桧碰了个钉子,又不敢得罪折系,便暂时打消了这念头。倒是刘凤娘不知天高地厚,认为折彦质不同意,那就让秦桧领头,在朝中推动此事,她是恨毒了徐良。秦桧却不是愣头青,深知没有折彦质支持,此事绝对要黄,好说歹说,劝住了宫中。

徐六此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今时不同往日,折彦质和刘家在朝中坐大,他有着深切地体会。诚然,徐六并不想作一个“权‘奸’”。他深受其父徐绍的影响,渴望作一代中兴贤相,盼望在自己手里,完成大宋的中兴和统一,做前人未做之事。但是,搞政治的人,基本就不要奢望什么高风亮节了。权力能蛊‘惑’人心,当你大权在握时,你很自然地就把它看成是你‘私’有的东西,容不得旁人来争,来夺!

眼下,想从内部争夺上占据上风可以说非常困难。折彦质本就是皇帝扶起来掣肘自己的,宫中的皇后是皇帝的妻子,也奈何不得她。徐良思之再三,只能从外部借力。

这个“力”从何来?那就是金国。挥师北伐,以军事上的胜利,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正巧,去年各地都“大稔”,粮草丰足,国库里的钱也足够支撑一场战争。无论是西北,还是南方的宋军,都已经休整完毕,刚从战场上下来不久,军队士气高昂!而且,这次若是用兵,不需要像从前那样动员几十万‘精’锐,耗费大量钱粮。有老九二十几万西军在旁,金军就得时刻防备着他,取河北,只需要一场有限规模的战役即可。如此一来,风险既小,耗费也少,实在是值得一试!

……

第52章 摸营第七百五十章第496章 湖上密谋第八百七十一章第482章 激烈争夺第813章 武力勒索第八百四十四章第144章 小小县城 固若金汤第499章 政变(中)第546章 出奇制胜第八百五十二章第703章 巨炮轰城第71章 整编第297章 张深托三州第八百六十五章第667章 威逼利诱第七百八十六章第382章 乐极生悲第八百五十七章第19章 一门三将第383章 送别李纲第341章 真正的英雄第230章 烟消云散第四百一十四章第329章 收麦忙第51章 风将第551章 送礼撒离喝第801章 认清形势 站对位置第146章 升官第八百四十八章第779章 意在两河第258章 暗战第26章 三个月能干什么第117章 好险第四百四十五章第682章 捕风捉影第713章 遍植党羽第76章 死战第八百六十二章第779章 意在两河第765章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第八百七十五章第八百七十一章第四百二十章第483章 军阀第608章 四个女人第199章 大功告成第525章 有敌无我第205章 先擒贼王第八百五十八章第665章 兵临杭州第七百四十一章第163章 胜利在望第265章 惊天动地第347章 承坛拜将第七百四十八章第679章 划分地盘第724章 西部王第134章 徐家将第187章 迂回出击第八百五十七章第146章 升官第247章 诏书飞传第195章 非卿不娶第八百二十二章第733章 成都之行3第691章 决战在即第721章 暗中部署第72章 开战第467章 山穷水尽第501章 新政第253章 约期会战第473章 大难不死第460章 弃城逃跑第42章 小蚂蚱第505章 火冒三丈第217章 咬牙坚持第313章 牺牲小姚第112章 带御器械第41章 抱大腿第328章 动粗第八百四十九章第252章 争相请战第269章 坚如磐石第113章 扩编第205章 先擒贼王第498章 政变(上)第370章 趁夜突进第111章 睚眦必报第442章 辽国重现第218章 虎捷威武第681章 三国同盟第295章 马扩献鄜延第235章 煤老板第576章 二次劝降第289章 气吞万里如虎第72章 开战第508章 我来助剿第430章 混乱的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