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七节 真真假假传的很快

刘安听李继隆连说了三个不好之后便明白了,李继隆是真正的心怀正义,要灭倭以除恶扬善。

至于自己,刘安突然间认为自己也崇高了许多,自己也是好人。

当天,刘安凭借圣旨、枢密院、中书给予的权力,下达了一条军令,军令从出了李继隆府门开始,仅半个时辰,整个汴梁的军人几乎全知道了。

汴梁禁军六大营,其中包括新兵营、厢军调用训练营,甚至是城卫都知道了这道军令。

刘安手上再次掌握了大元帅兵符。

同时,刘安受命调十万禁军作战,其任务,保护一座超级银山。

十万禁军来保护的一座银山有多大?

汴梁的茶楼在军令下发一个时辰后热闹了起来。

有位六十多岁,拥有子爵封号的老副将一只手拿着笔,一只手捧着茶碗站在茶楼那面白墙前。

“守护一座银山,老朽不知这银山有多大,但老朽从军多年,十万兵马负责驻守,那么这驻军需要多大地方,这个老朽知道,在座的怕是许多人也知道。”

“一营三千兵马,加上杂、辅、役、劳。步兵需要两千亩这么大一块地方驻军,若加上操兵校场的话,便需要三千亩。”

平均一人一亩地。

有人就问了:“一人一亩地,要这么大吗?”

“这是常备驻军的营盘,最少三道防线,拒马为第一道、陷坑为第二道、营墙才是第三道。除此之外,这之间还有巡逻以及方便快速奔跑的轻驰道。再说营内,三千人吃喝,仓库要有,存水的水池,存水的木桶,还要引活水入营……”

老校尉就这么算着。

骑兵需要的营盘更大,十万禁军拉开了驻守,这里需要一个县这么大的地盘。

那么银山有多大呢?

紧接着,一条小道消息不知道从何处传出来,据说是来自嵩山,有个商人无意中听到的。

据说是,寇相公派人去找银匠查问,最大的炉一天可以炼多少银。

大宋最大的银炉,一炉可以装二十石银矿石,用灰吹法三天一个大循环,平均一天可以炼七炉,依大宋原先许多银矿的出银率,八石矿出七两银来计算,那么一天约在七斤半的纯银。

而寇相公派人问的是,三百只炉大概什么时候能造出来。

那么,商人的推算就是,炉不可能满负荷使用,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清洗,就要整修。只有每天出银至少十五石,否则根本不需要三百只炉。

这个数字是错误的。

因为刘安给的推算是一年约千石,也就是差不多五十吨的产量。

可张齐贤用羊汤胡扯了一把,寇准脑袋给张齐贤搞乱了,认为一天就可以产一千多斤银,也就是十石,把这个数据再翻了三倍。

而寇准派出去的人想的是,这炉运到海外,万一损坏了没有办法及时修理怎么办,所以加一倍的量备足,万一有损坏的还有其他的炉可以用。

所以加一倍,再取整。

这就是三百只炉。

按这样算下来,日产量从商人嘴里传出来的就是,每天至少十五石,一年就是四千多石。

事实上,那银山在巅峰时期,一年就也就二千多石的产量。

而且这还是在有了蒸汽机之后,才达到的产量。

纯靠人力,三十七吨便是巅峰,折下来就是七百石左右。

其余的铜、铅、锌不算。

可民间却不这么看。

特别是刘安调一千禁军精锐护卫那天然银树去嵩山,被无数百姓围观之后。

仅仅三天时间,汴梁城内连负责清扫路面的下等杂工都知道了,大宋发现了一处超大规模的银山,但那不在大宋境内,禁军调十万准备前往驻守。

有人根据朝廷开出的预采购清单推算了。

毛线、毛毡代表那个地点比较冷,占城那里很热。而后,海船的造船量无限量扩大化,仅明州就要增加两个大型船坞,证明要出海。

杭州、金陵、徽州商盟的人提出,极有可能在倭岛。

因为高丽若发现超大规模银矿,根本不需要驻军,只要倭岛需要。

同时,朝廷已经开始定制炼银用的大炉,五百只。

有银子,有无数的银子。

原本在嵩山借祭天想作点大生意的商号留下的二掌柜,大掌柜纷纷赶往汴梁。

一夜之间,汴梁的客栈日租都涨了五成。

李继隆府,正门、偏门、侧门、后门,连围墙一圈都站满了人,这些人从天亮开始出现,一直到日落才离开。

他们要见刘安。

刘安披着雪白的一件纯色貂皮大衣站在雪地里,面前是一株梅。

“你心情挺好。”

李继隆挺喜这种热闹,商人们的热情代表着这银山有挖的价值。

刘安回头看了李继隆一眼,又转头看向梅花:“李将军,我一首咏梅的诗被你给吓回去了。”

“梅可赏,门外的人却不可不管。”

“我是没想好。”

李继隆反问:“还需要想,不挖等着别人去挖吗?”

刘安转过身:“李将军,原本咱们考虑的是想骗辽人过去,可官家的意思把这银山当为大宋私产了。这计划没有变化快。还有,就我所知,咱们国库虽然还有不少钱,但今年免农税,钱要留着不能动用。大规模开发银山前期投入至少是五百万贯起。”

听完刘安的话,李继隆伸出一只手:“五百万贯,最多就是五百万两银子,你说一年能挖一千石的话,这就是一百六十万两,三个就能回本。”

“账不是这么算的,这只是银,还有附加的产业价值,五百万贯最多半年就能回本。因为那里还有铜、铅、锌。不算木料,不算商贸,只说矿产的价值,一年也能回本。”

“那还不赶紧去挖。”

刘安继续摇头:“就算回本,一年的利润也不够高,我想挣一把快钱。”

“你随意,想怎么样都行,官家已经有授权给你。”

刘安点了点头,对站在远处的铁头吩咐道:“去通告一下,一个时辰后,摘星阁正堂。”

“是!”

摘星阁正堂在汴梁还有一个私底下的名称,叫大宋总商盟。

第七十八节 女国公?第四十七节 要不要干一架第四八一节 请称呼本官,刘太中第四三五节 莫轻敌第三零六节 刘安的底牌第一五二节 奇怪的家宴第八十五节 举报者也没好下场第一四二节 玩笑一般的挑衅第四五三节 不借,灭之第一四四节 寇准输惨了第一二八节 满脸是血第五十五节 有一个郎中第四一零节 辽军不是战败的第四八七节 晚上还有宴第四九一节 谁同意,谁反对第三四七节 回乡的人 上第三九二节 我们已经打完了第七十七节 护庄军票第四三五节 莫轻敌第一零七节 狠人之谋第四一八节 好建议第四四四节 刘安跑了第三四八节 回乡的人 下第一八七节 南海的第一批货船回来了第七十三节 赢了十六文第一七七节 胡扯的全国联赛第二五七节 宋辽的军费第三四八节 回乡的人 下第四三零节 禁军内部械斗第三十八节 潘府家风第一三一节 种胡椒会不会被偷第八十四节 出大事了第四五四节 未知的真实第七十七节 护庄军票第二五九节 议成第四一二节 大炮一响 黄金万两第十七节 这是有后门的探花第二九七节 钱呢?第二五六节 正式和谈第四八四节 断人财路如第三零二节 小杭州第四二七节 新的火药坊第二七七节 咱手上有人第二六二节 一把把的铜钱第三九四节 赶紧把祥瑞给朕送来第一六四节 广市舶司新规矩第二五五节 那小铜管的风华绝代第三二八节 你是唯一知道秘密的人第三四四节 背井离乡的人第三六六节 刘安的真话第一一零节 刘安的绝杀之招第四四五节 挖,疯挖第一四九节 两亲家秘议第三九七节 真真假假传的很快第一五七节 好贵第一二五节 生死斗 上第二七四节 相互试探第三八八节 汴梁地震第二八六节 宋人佃户第一三九节 这铁棒抡的圆第十一节 打一架第三五七节 不被弹劾也叫官第四零八节 杀猪菜第一七四节 冰封的渤海第二零三节 可愿为大宋子民第四九七节 大同的异常军务第三三五节 忆当年的丝路第四零一节 能不能改史第四二一节 赵佑定亲第三八五节 有人热有人冷第三七三节 咱不过年了第一四一节 迎宾马会第三八八节 汴梁地震第三一四节 编出来的倭国献礼第一二一节 钱若水赴江南第二一零节 佯攻竟然破城了第十二节 冲动第三四一节 宋越之战 上第三八二节 以倭攻倭第一七七节 胡扯的全国联赛第二四四节 那黑夜又黑甲第三三七节 六谷内乱第一八六节 皇帝的脑回路第二七七节 咱手上有人第四九五节 夫人有决断第六十二节 浪起来第二六四节 好多人头落地第二零零节 嘴遁第四九九节 三十里的铁轨第四十六节 臣有一计第五零二节 生或是死第四三一节 山雨欲来第三九五节 授十万禁军第五零四节 刘安的檄文第四四三节 寇准想看银山第二六七节 金铜矿区有战斗第二十二节 新科进士入仕第五零五节 一人对十万第一二一节 钱若水赴江南第三四三节 宋越之战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