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东京寒 第四百四六章 【何以灭】

黄杰说魏太武帝灭佛时,主要突出的是魏太子拓跋晃,如今说唐武宗灭佛,突出的便也是那两税户了。

这两税户也就是指按照当时唐朝的两税法纳税的民户,说来这唐武宗灭佛,起因也当时也有着一个非常严重的民生问题,那就是大量的百姓为了避免纳税,纷纷选择将自家的田地低价甚至是无偿的赠送给寺院,然后再以极低的佃租向寺院租赁田地来耕作。

甚至一些人干脆带着全家人都出家,男的做和尚,女的做尼姑,子女做沙弥。还有一些干脆自买自身给寺院做奴婢,从此便也过上了不用交税,还有温饱保障的美好日子。

而且,当时因为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敕迎佛骨(即所谓释迦牟尼佛舍利)于凤翔法门寺。先在宫中供养三天,然后送京城各寺,供僧俗礼敬,从而再次掀起全国性的宗教狂热。是时,“王公士民瞻奉舍施,唯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燃香臂顶供养者”。

竭产充施,也就是把家中的财产都捐给寺庙,但这还算不牛叉的。那燃香臂顶供养,可就牛叉多了,所谓燃顶,也就是在头顶用香烫上戒疤或是点“天灯”,而燃臂又分大臂(手臂)和小臂(手指头),也就是真个点燃了烧掉……(详情请见度娘关键字搜索燃指供佛)

而且,搞这些玩意的,还不是佛门邪支,燃顶、燃臂、燃指的记载,就在当年唐玄奘千辛万苦从天竺取来的大乘真经中。例如《梵网菩萨戒经》轻垢戒第十六条说:‘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又在《法华经》的〈药王菩萨本事品〉,也有燃身供佛的记载,其中说:‘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能燃头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塔,胜于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土、山森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

所以,在唐武宗和朝臣看来,你们这些刁民不但想着法子变出花样来逃税避税,还特么玩自残,这也太过分了。好,既然你们喜欢自残玩绝的,咱就来个更绝的,于是从会昌二年(842年)十月起,唐武宗便下令凡违反佛教戒律的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其财产。

此后,唐武宗陆续下令限制佛寺的僧侣人数,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侣蓄养奴婢的数量,很多寺院被拆毁,大量的僧侣被强迫还俗。到了会昌四年(844年)二月,唐武宗又降旨“不许供养佛牙”,同时规定:代州五台山及泗州普光寺、终南山五台寺、凤翔府法门寺等有佛指骨之处,严禁供养和瞻仰,如有一人送一钱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在这些地方受一钱施舍者,背杖二十。

到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又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灭佛,他下令僧侣四十岁以下者全部还俗,不久又规定为五十岁以下,很快连五十岁以上的如果没有祠部的度牒也要还俗,就连天竺和日本来的求法僧人也被强迫还俗。

当时来唐朝取经的日本圆仁和尚在他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详细记录了这次“法难”的情况:根据唐武宗的旨意,这年秋七月裁并天下佛寺,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若是寺院破落不堪,便一律废毁;下州寺院全部拆废。长安和洛阳开始允许保留十寺,每寺僧十人,后来又规定各留两寺,每寺留僧三十人。

至于总计拆毁的寺庙,以及收缴的土地钱财,前文有述也就不再多言了。

就说黄杰故意点出了两税户后,赵官家便也自然接着捧哏道:“二十六万僧尼、十五万奴婢,倒也不多。将明,可抵的一个国朝下县?”

见赵官家需要帮腔,王黼自然机灵,便也答道:“陛下,国朝规制,四千户以上为望县,三千户以上为紧县,二千户以上为上县。四十余万人,至少可成十万户,起止是下县……若聚居一地,或可为赤县也!”

这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路、州(府)、县三级制。县,分作赤、畿、次赤、次畿、望、紧、上、中、中下、下十等。首都、陪都城内及附近的县依次分为赤、畿、次赤、次畿一至四个等级,其他五至十等级的县以户口多少依次是四千户以上为望县,三千户以上为紧县,二千户以上为上县,一千户以上为中县,五百户以上为中下县,不足五百户为下县,并每三年升降一次。

就是如今,大宋的赤县也不过开封府开封县、祥符县,应天府宋城县,河南府河南县、洛阳县,大名府元城县几处。

赵官家听了,便也哦了一声,却是侧脸看了看跪着的太子赵恒,见他俯首垂头,便也冷冷一笑,便也对黄杰使了个继续的眼色。

黄杰便也晓事,继续道:“至于那后周世宗,倒是少杀人,也不过废毁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将无数佛像及钟、磬等法器铸成通钱,所得多少臣未见史载。不过后周世宗西败后蜀,三征南唐,又北伐辽朝,所用军辎,据说便是灭佛所得。”

据史书记载,这“三武一宗”四次灭佛的主要原因,各帝王动机不一,情况各不相同,但都如出一辙。无非是一、政治原因;二、思想文化领域的冲突;三、是僧团道风方面的缺陷;四、是僧俗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等问题。

但综合来看,这历代帝王之所以灭佛,为名或者置气的当真不多,而历次灭佛的巨大收获,该是主因。所以宋代宗颐禅师为此做过检讨:“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检守真风。”

不过,有关后周世宗灭佛的事情,赵官家听了却是无动于衷,想来还是因为事关宋太宗代周,见赵官家不来接茬,黄杰在停顿了一下后,便来道:“所以,叫臣看来,历代灭佛,多是去其表,限其法,并未毁其根,灭其心。所以臣这下策,自然要综合历代灭佛之策,狠上加狠,毒上加毒。这第一步,便是明旨天下,勒令天下释徒以三月为限,自行交出所占田地、山林、庙产、钱财,官府接收之后,可视僧尼出家年限,予以一定钱财返还,令其自行返家还俗就是!”

第六十三章 【三关】第一千零五四章 【第一阵】第一百三六章 【起事】卷九 挽天倾 第七百五一章 【骇然】卷七 燕云急 第五百七十章 【猜着了】卷七 燕云急 第五百四五章 【改元】第一千零六二章 【收兵】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六六章 【生为宋卒】卷四 蜀道难 第三百一七章 【三合土】第一千零六九章 【暗流】卷五 蜀道难 第三百六十四章 【青云观】第九百四八章 【灭种真言】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五七章 【契机】卷四 蜀道难 第二百九一章 【请教】第三十四章 【打算】第一千零十四章 【不急】卷七 燕云急 第六百零八章 【该死】卷八 靖康变 第六百七四章 【陌路人】卷四 蜀道难 第三百四三章 【僰巫】卷八 靖康变 第六百八一章 【藏匿】第一百六七章 【中旨】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六十四章 【进退两难】卷十二 金瓯全 第九百九五章 【相见】第一百八六章 善缘卷八 靖康变 第六百八五章 【退让】第一百八八章 为人父第一千零二一章 【争执】卷四 蜀道难 第三百三三章 【入蜀】卷九 挽天倾 第七百五六章 【伏笔】卷七 燕云急 第五百八十章 【唏嘘】卷五 东京寒 第四百一一章 【思量】卷五 东京寒 第三百九八章 【恍然大悟】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零九章 【意图】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零七章 【意外】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三三章 【新方】第一百三七章 【天有眼】第一百零一章 【宗保】卷九 挽天倾 第七百三十章 【荐召】卷五 东京寒 第三百九九章 【蕞尔之国】卷五 东京寒 第四百章 【入道】第九十一章 【祸根】卷七 燕云急 第五百八一章 【聘礼】卷八 靖康变 第六百五七章 【金箭令】第二百一三章 布局卷八 靖康变 第六百六一章 【故人】卷十一 射天鹧 第九百零八章 【拉开序幕】第六十三章 【三关】卷七 燕云急 第五百七四章 【洗不清】卷十一 射天鹧 第九百零六章 【嫁祸之计】卷五 东京寒 第三百八十章 【张狂】第一千零五四章 【第一阵】第一千零二二章 【四国乱】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八九章 【武二来寻】卷四 蜀道难 第三百四三章 【僰巫】卷十一 射天鹧 第九百十六章 【请罪】第九百五八章 【无所不用】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九四章 【金箍棒】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三八章 【净琉璃】第一百四三章 【寻亲】第一千零六九章 【暗流】卷五 东京寒 第四百四九章 【但行好事】第一百十五章 【阴阳箭】卷八 靖康变 第六百六七章 【铁骊部】卷四 蜀道难 第三百五三章 【辞官】第四十二章 【急症】卷八 靖康变 第七百一二章 【勾连萧干】第九百七二章 【哑谜】卷七 燕云急 第五百九三章 【勿恼】卷四 蜀道难 第三百五一章 【开工】卷八 靖康变 第六百八一章 【藏匿】卷七 燕云急 第五百四四章 【大捷】第一百五三章 【千万贯】卷八 靖康变 第七百一七章 【调整】第九百四四章 【宗望来援】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七五章 【私密】卷四 蜀道难 第三百四八章 【包工头】卷七 燕云急 第五百八五章 【直觉】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七七章 【尴尬】卷五 东京寒 第三百九七章 【夺造化】第一千零六九章 【暗流】卷七 燕云急 第五百五三章 【誓约】第一千零六一章 【踹阵】卷三 江南荡 第二百四七章 【向东】卷七 燕云急 第五百七八章 【佳话】卷九 挽天倾 第七百六一章 【拿下】卷七 燕云急 第五百四九章 【非礼也】卷四 蜀道难 第二百七五章 【掌心雷】第一百七五章 【应试】第九百三五章 【将计就计】卷八 靖康变 第六百七二章 【南行】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二七章 【国事艰难】卷七 燕云急 第五百四四章 【大捷】卷八 靖康变 第六百三五章 【不设防】卷三 江南荡 第二百四六章 【分堂】卷五 东京寒 第三百九七章 【夺造化】卷三 江南荡 第二百四四章 【收服】卷八 靖康变 第六百三七章 【又是大捷】卷七 燕云急 第六百二十章 【狂狷】卷七 燕云急 第六百二十章 【狂狷】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一三章 【可为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