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大宋有钱!

包拯的话就如同一记重拳打在了蔡伯俙的脸上,死死的瞪着老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说好的一毛不拔的呢?说好的一起做铁公鸡的呢?怎么突然就变卦了,变卦之前你好歹给一下暗示啊!

蔡伯俙满脸是被出卖的不爽以及委屈,再怎么说也不该让自己措手不及,自己刚刚还在官家面前说着说那的腆着脸哭穷,你包拯倒好,一下就把老底给掀了!

包拯有着自己的一番考量,开始的时候他是不愿再把国帑用在军费上,因为大宋的军费所占太多,而文臣骨子里总觉得让军费占据太多有着一定的风险,而且军费一多也就意味着战事多,大宋的文臣,尤其是已经做到升朝官的大多是一些反战人士…………

但逐渐的,包拯发现了战争给大宋带来了财富,尤其是这次北伐,虽然商贾的捐赠让三司没有出多少钱,但这并非是主要的,而是拉动了国内的经济,这就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了。

他琢磨了一下发现,虽然这次是商贾们为大宋的北伐“会帐”但最终的受益者乃是百姓,这么多年来大宋的工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不错的地步,尤其是在蒸汽机开始普及之后,更是不得了,产量惊人!

军中需要甲胄,兵器,军械不说,需要的普通用品也是不少,压缩的军粮,衣物,被褥,帐篷,水壶等等种类繁多,需求极大,多少的工厂为了抢着接活,招募工人。

物资每日不断的向北方军中发送,一路上又需要多少人运送?这些皆不在少数!百姓有了生计,市井之中自然稳定,街上游手好闲的人愈发的少了,而收入的增加也刺激着商业的繁荣。

包拯蓦然发现,大宋的税收也随之水涨船高,朝廷在这次战争还未结束的时候便已经获得了收益,三司的统计结果让他震惊了许久,战争并没有像之前一样使得国内民不聊生,反而欣欣向荣起来。

最重要的一点却依旧是百姓,儒家思想教育下的文臣骨子里还是关注民生的,包拯也不例外,他看到的是百姓生活的充实,朝廷调兵而不是征兵,这就是最大的好处。

在民间,百姓们非但不抵触从军,反而积极的要求入伍,一来在大宋从军活下来的几率很高,二来从军已经成为热血男儿的共同话题,三来便是一人从军,一家沾光,一旦成为军属,朝廷每年的补贴便是一大笔开销,连税都减免数年,岂能不好?

包拯亲身体会过,当有穿着大宋军服的将士从街面上走过,总能成为人们眼中的好男儿,哪家若是出了一个从军的男儿,必定设宴款待乡邻。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逐渐的改变包拯的看法,尤其是儿子包繶,更是对从军一事颇为向往,包拯本打算把他送去国子监从文,可谁知他自己去了军武院,可奈何年纪太小,只能作罢。

眼下这一切使得包拯对大宋的战争有所改观,并且他也看到了战争为大宋带来的益处并不比之前的要少,最少男儿热血就是一种转变,这难道不比男儿只知花前柳后要好得多?!

当包拯说完之后便不卑不亢的站着,而赵祯却瞪大眼睛在他的身上打量,若不是包拯笔直的脊梁,他还真的以为眼前的人是个冒牌货,没想到包拯居然能如此“大方”起来。

看看一旁僵直的蔡伯俙,赵祯干咳一声,瞥了他一眼道:“此次大宋北伐的意图你们也该知晓,乃是为了兵出辽阳府,打通辽东之地,所以用兵只有沿海之州府,但如今辽人已然发现朕的打算,并且出兵围剿武烈军的八万精锐,如此一来朕不能再坐以待毙,为今之计最善者便是夺取中京道,让辽朝措手不及。”

虽然包拯已经松口,但是要用兵,要军饷,这些都是要解释清楚的,别以为他包拯就是一个计相,在才学上可是相当出众,反倒是对办案………不提也罢!

包拯打量着勤政殿中上好绢纸绘就的舆图,各种箭头和图标他早已铭记在心,很快就把中京道的事态看清,微微点头道:“陛下的声东击西之计既然被辽人破解,用上不敌其力,而消其势,此乃釜底抽薪之计甚为精妙。”

一旁的蔡伯俙早已瞪大眼睛的望着眼前的一切,没想到自己以老古板著称的上官包希仁居然还颇通军事,这可是真的让他刮目相看的。

“起奏陛下,国帑尚有盈余,累计往年之盈余尚有九千三百万贯…………”

赵祯和三才同时吸了一口凉气,九千三百万贯,差点破亿了!这货刚刚还在向自己哭穷!赵祯是君王不假,也知道每年的盈余,但他却不知道最终的数字,实在是国事繁重无心过问,只要每年三司的财报上都是朱砂写下的红色盈余二字他便放心了。

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大宋的国帑盈余居然这么多!足足超了先帝朝三倍有余,国库之充实前所未见啊!

现在大宋的国家财富已经能赶全世界所有国家财富的总和,在如此财富之上建立起来的帝国有什么理由不能灭了辽朝?

赵祯第一次发现自己这么有钱,有钱到了不知道该怎么花的地步,当他两眼放光的时候,包拯和蔡伯俙两人却露出了“警惕”的目光,显然在他们眼中,虽然皇帝富有四海,但这钱可不是他一人的…………

瞧见了他们两人看待黄鼠狼一般的目光,赵祯略微尴尬的咳嗽一声:“如此甚好,狄青已经回枢密院了,不日他便会把此次用兵的开销和用度上疏于朕,朕再召见尔等。”

两人这才松了一口气,刚刚官家的眼神真的很吓人,有了枢密院的背书,一切都是有案可查的,狄青不可能随便罗列钱粮军费,而且他也需要三司的管理估算物价,最终确定用度,这样一来便能起到监督的作用。

而对于军费,官家更是不能染指分毫,三司同样可以驳回皇帝的中旨,这还是陛下自己赋予三司的权利,为的便是约束后世君王的骄泰奢侈,贪欲无艺之风。

第两千五百三十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一千九百五十五章秘阁来“客”第两千一百一十七章弥勒教的前世第七百三十三章冬至到来第四百二十八章元昊之志第两千零一十七章西军的种帅第九百三十九章断尾求生的法则第两千一百八十八章“大棒”来了第一千零五十九章三才之所见第二百七十一章李元昊第一百六十四章覆坚甲,剑出鞘,弩上弦第两千一百二十四章“荧惑守心”第两千二百七十七章吐蕃人眼中的希望第四百一十八章殿中诫第五百八十八章皇帝的传承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大宋的第一道安保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四个都护府第四十一章丁谓的邀请第两千二百六十五章东城豪门的“活路”第一百七十一章棋局收官第一千零六十章人算不如天算第两千五百九十六章搅动西方风云(下)第五百三十四章宋军突至第九百一十一章宋辽皇帝的心术第两千二百二十三章资本无情第五十九章寇老西回来了!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从第两千零五十七章河湟的未来第两千零一十五章烽火连天第两千零六十三章欧阳修的词第九百八十八章内圣外王,岂可受辱?第六百八十四章云中大同第两千零八十七章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第五百八十四章风正烈,行军急第两千三百四十五章追捕密探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东京旧梦第两千零六十八章欧阳修的莫须有第一千章科举之危第二百八十一章大宋皇帝的超值大礼包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勇者与智者第两千五百六十一章战争并不划算第一千五百零五章赵祯的“礼物”第一百七十八章民心所向第两千四百九十一章在神都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驻军第九百二十章大驾卤薄中的夫妻情趣第二百五十六章皇帝大婚(下)第一百七十七章新皇登基遇刁难(三更)第三百二十二章拔出萝卜带出泥第九百二十六章盛市大同第三百五十四锋芒!第两千四百八十五章晏殊的策略第两千二百六十一章王家的麻烦第九百零五章千牛卫第七十章东宫巨响,黄金火药的威力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重游上京城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驻军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勇者与智者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神都往事第九百七十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逼人造反第一千九百二十章鱼饵也消失了第一千七百六十章大宋的粮食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贝尔骑军第两千三百九十七章怪圈中的吐蕃人第九十五章钢铁洪流,如山入墙!第一百二十六章请君入瓮第三百五十三章荒唐的敌袭第一千九百三十七章功亏一篑第一千零一章赵祯的妙计第两千六百二十八章胡柯的本事第六百二十七章战争的经济效益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帝后的手段第两千四百五十五章泸州的酒和火锅第一千八百七十六章君子藏器於身第九百三十一章皇位需要大多数的支持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倒下”的契丹第两千零八十九章真相逐渐浮上水面第二百八十九章轰鸣的工厂第两千五百六十八章最赚钱的买卖第两千五百六十九章东方的神兵利器第五百八十章以管窥豹第八百章咖啡的魅力第一千五百章赵祯与王安石与“三不足”第一千七百七十六章三封诏书第两千四百零九章逻些城之围(上)第八百二十二章没藏家族的密谋第六百二十七章战争的经济效益第八百八十一章欧阳修面圣第五百三十三章大宋的脚步第两千四百五十八章交通网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战争的导火线第五百九十三章夏竦与包拯第六百六十八章迁都之谋第二百九十一章风十里,锐士行第一千零一十八章倭国的重要性第二百四十三章范仲淹第一千四百二十章神罚一般的战争第两千五百二十四章钱庄的“秘密”第四百六十四章大宋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