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中京道的意义

未雨绸缪也好,防范未然也罢,赵祯觉得应当让蔡伯俙早早准备,现在的朝堂之中已经变动过一回了,庞籍被罢相回家“养病”去了,夏竦依旧没有上位,反倒是能力出众有谦谦君子之风的范仲淹被赵祯任命为中书门下平章事。

当然对于夏竦赵祯也是优待的,毕竟他的年岁也在那里,于是给了他一个平章军国重事的特殊官职,这官职也是差遣,沿袭唐制,其位在宰相之上,专以处高德老臣,以示宠幸,五日或两日一朝,非朝日不至都堂。

但谁都知道,这平章军国重事乃是虚衔,也是官家的赏赐,只是一种最高荣誉的官职,显示希望恩宠而基本不参与决策朝廷的军国重事。

所以等于是便向的把夏竦头上的参知政事也拿掉了,毕竟他的年岁已高,不适合再在朝堂上站班,而且在政事处理上也耗不了太多的神。

这样的安排对于夏竦来说是足够的,并在大庆殿上临表涕零的谢恩,可见他的一生也能在史书中留下一笔,最少这个平章军国重事便说明他夏竦的功绩不比庞籍,丁谓等人要来的差。

在名垂史书上古人有着一种赵祯无法领会的执着,这大抵就是让后人记住自己的办法,也是在世上走一遭的证据。

身为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范仲淹自然不可能再做一方大员,而朝中的臣子也是各司其职,连晏殊都是参知政事了,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而且这人必须有才干,听自己的指挥。

所以赵祯就把注意打到了蔡伯俙的身上,他是帝婿,也是外戚,身份较为特殊,但就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份导致他并不能获得多高的文资,使用起来极为方便,赵祯即便是给了他一个三司副使但相比包拯这位正使却天差地别。

把他调遣到中京道再好不过,若是朝臣提出异议,赵祯也有理由,他蔡伯俙的才干难道世人看不出来?还不是他外戚的身份阻挡了他前进?

否则以他和皇帝的关系,以为大宋赚的钱,怎么说也早已是个三司使了,官价也不会是个正五品的朝奉大夫了。

对于朝臣们来说,蔡伯俙是谁都可以教训一下的人,毕竟他是外戚,并不会有权利不可控制的一面,大宋对外戚的看管可谓是极为严苛的,这一点谁都知道。

拍了拍蔡伯俙的肩膀,这货抖了一下,赵祯笑眯眯的说道:“朕可是对你寄予厚望的,中京道地大物博,人口杂居,其中问题颇多,稍有不慎便会引发矛盾,也会落得外人口舌。”

蔡伯俙干咽了一下口水:“陛下的意思是让微臣披荆斩棘?”

蔡胖子把披荆斩棘四字说的很重,整个胖脸都在抖动,显然他是知道赵祯又要让他去趟雷了,不过他也没办法,越是这种事情越是需要他去做,除了他还能有谁能完成?

赵祯无奈的说道:“朝中的臣子朕数了一下,就属你最合适,你也知道中京道对朕的意义,万万不能有失,朕除了你之外再无信得过又有才干之人,最重要的是你能领会朕的圣意。”

既然官家把话说成了这样,蔡伯俙也实在没有理由拒绝,何况他也知道,这是自己为朝廷效命的机会,从心底里他就不打算拒绝的。

成为一道之长官,这还是外戚从来没有过的待遇,但是对于自己身上的官价,他也是不会去想,朝臣能接受他这个外戚作为中京道的转运使,但绝不能接受他的官价再次提升。

以低价官的身份得高价官才有的差遣,这在大宋已经成为一种牵制权臣的好办法。而以高价官的身份身居闲职乃是牵制重臣的手段,赵祯同样玩的遛。

蔡伯俙很快便得到了赵祯的圣旨,只不过现在中京道战事未平,他只不过在北京城中准备罢了,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赵祯自然不会给蔡伯俙太大的掣肘,对于中京道的地方官也需要好好考量一番。

大宋的一路之地有多少官员?大大小小加起来不下数百人!

就这样还不一定够,中京道的州府共有二十有五之多,每个州府城池便要数十个官吏,地方上的县城就更多了,为了加强建设在初期定是要派遣更多官员的,数百人都算是少得了,这还没算上大定府所需的官员!

赵祯想想都觉得美滋滋,一个中京道解决了大宋多少的官员安置?要知道随着大宋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升,参加科举的人数也越来越,再加上恩科,特奏之类的,大宋的待选官已经开始再次变得冗长起来。

还有便是粮食问题,虽然有着南海诸国的产出,可他们运输粮食需要时间,中京道的地理条件非常好,大量的牧场还是其次,最主要的便是良田,水源丰富的中京道南部良田千倾!

这一下便解决了赵祯对冗官和对粮食的需求,而他也打算效仿千古一帝的那位君王,开设木兰围场以满足大宋对尚武的需要。

一个国家的脾气往往随着君王而改变,赵祯的脾气便决定了大宋的脾气,这个巨人要有脊梁,有韬略,有肌肉,有拳头,还有一颗勇敢的心。

一路走来,大宋已经从原先的怯战,畏战,到现在的敢战,能战!

这是一个莫大的转变,赵祯也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有一颗勇敢的心,同时也要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只有如此大宋方能不倒。

虽然他没打算让大宋延续千年万载,但最少不要让后人提起大宋便想到那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大宋是弱,但从不贫穷。

赵祯打算把中京道打造成一道屏障,同时也是牵制草原民族的前沿阵地,这里距离蒙古草原非常近,大定府以北的松山馆便是后世的赤峰市,已经算是内蒙古的境内。

大宋在中京道的驻兵,加强中京道的建设,对草原民族本来就是一种威慑,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一切手段对草原民族进行分化拉拢,甚至是出兵征伐最终使得草原上的民族成为大宋的附属,一旦如此,大宋便可解决一大边患。

这一切的的前提都是大宋夺取中京道,并别把这里建设好,而蔡伯俙便是赵祯所需要的人才,他虽然对地方上的治理经验有限,但却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而且他明确的知道赵祯想要的是什么。

第八十七章倭女第两千五百三十九章无法拒绝的理由第两千六百三十七章罗马帝国的首都在哪里?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东进的恶魔第九百零六章被小屁孩抢女人……第八百七十四章最后的底牌第九百八十七章捅了天!第一千零六十三章庆历五年的第一场火第八百五十六章京观武军,愚蠢的代价第九百零六章被小屁孩抢女人……第七百四十四章“独夫民贼”第四百九十一章看穿一切的夏竦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萧挞里的死战之心第一千零三十五章平安京之战(下)第两千五百三十六章一战成名的“宋帝国”第四百七十一章于无声处听惊雷第两千六百二十九章论“人才”重要性第两千二百九十章出宫的赵官家第二十三章父爱如山第三十九章寒冷的冬天第一千八百九十八章情报为先第四百一十一章黄雀的利益第二百四十三章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第两千二百五十三章包拯的担忧第七百九十七章打破人口天花板第一千八百九十八章情报为先第两千二百四十三章赵仲旻之死第一千五百七十章八刺沙衮的末日第六十二章太子驾到!第两千五百七十七章西方与东方扣起的圆环(上)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王鹤的“毒计”第二百九十二章军万事俱备三百七十九章萧惠的恐惧第七百八十八章大宋的下一个目标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谁动了皇权?第两千零八十八章果断的茹脱腊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辽东之土第九百六十四章阴差阳错第两千四百五十三章火器与冷兵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西域之乱第五百三十五章大战前夕第一百九十六章庐陵欧阳修第一千零四十六章重开都护府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契丹有子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无形中的威胁第一百四十八章东京城中的新潮第一千八百四十七章沈括,时耶命耶第两千五百九十九章认同感,从军队开始第五百四十六章帝王何时归第二十章王旦的决定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契丹的城堡第一千八百八十章战争是最赚钱的买卖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彻底打碎的枷锁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鞑靼之秋”第九百五十六章宁夏是非多第两千五百九十五章搅动西方风云(上)第八百五十五章捷报飞至第二百二十八章御书房中三两事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落入阳谋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第两千三百九十章没有救援,也不会有救援第五百三十二章细细的红线第三百一十三章晏殊归来第一千零五十八章绝望之地,倭国第九百二十八章冬日隆隆帝王归第两千四百四十七章睡个安稳觉第两千六百一十章赵昀的西方之旅(下)第八百四十一章西夏求和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以夷制夷第两千二百七十二章后宫家宴第二十九章别人眼中的垃圾却是另一个人的宝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屠灭敌烈部第一百二十五章传国玺的下落第九百九十九章落榜学子大骚动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正气歌第三百一十三章晏殊归来第七百二十章历史的巧合第八百六十五章潇洒欧阳修第两千四百八十七章大宋的飞地第两千四百零三章沉默中的爆发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被“掏空”的亚历克斯第两千零二十五章汉家的通病第两千一百四十四章资本永不眠第六百九十四章战场上的生意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急迫的筑城第四百一十八章殿中诫第两千五百零六章赵祯的“野心”第两千零八十八章果断的茹脱腊第二百零八章赵祯的布局第两千五百二十五章一赐乐业人的拉比第二十二章殿前铁板烧第两千三百七十九章吐蕃名将第一千二百八十章何颜面天子第两千零四十九章红宫中的鲜血第一千零五十五章跳出“棋盘”的人第一千一百零八章战前较量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天下无知己第一千零四十八章女真使者第二百五十章皇帝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