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中京道大捷

苏轼知道彭七所说的话是对的,慈不带兵,战场上若是一味的体恤士兵,这不是在善待他们,而是在害他们,所以彭七的治军一项严格,甚至有些时候严格的过分,但正是这样的严格治军才使得他的中军本阵在疯狂的契丹人冲击下仅仅战损五万人。

在某些方面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苏轼并非迂腐,他知道彭七练兵的意义,虽然磨刀的比喻有些冷血,但他也知道这就是事实,在出发之前官家就对自己说过战场是炼狱,是最有情有义却又是最无情无义的地方。

直到现在自己才有些懵懂的明白官家所说的话是什么含义,回首看了一样军中颇为疲惫却并不悲伤的将士,苏轼觉得自己也有可能永远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苏轼知道自己该收拾行装了,随着耶律裴的二十万大军消耗的一干二净,这场中京道之战也该落下帷幕了,事实上这二十万大军并没有全数战死,更多的人应该是被击溃逃走,或是受伤,或是被俘,反正真正战死的人数不会超过八万。

苏轼看着残破的大定府,他不觉得有什么好凄凉伤感的,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座城池将会被重新筑造出来,并且会比原先的大定府更加繁荣和繁华,更加宏伟和气派。

当然经过这两天的时间,大定府的易主给了宋辽之间谈判最大的变数和筹码。

大宋不单单是大定府之战胜了,更是中京道之战的胜利。

苏轼知晓,中京道不会再有战事了,剩余的那些州府对于大宋来说简直是囊中取物,杨怀玉的十万铁骑就在周边游荡,辽人的援军南下不得,也不可能在宋辽谈判的时候南下,否则这次谈判便会化为泡影。

当张俭以为他到达北平府北京城的时候才开始谈判的时候,事实上谈判早已开始,从大宋北伐开始的时候,宋辽之间的博弈便开始了。

苏轼微微抬头向着南方也是北京城的方向望去,彭七的飞鸽传书很快,而官家的旨意也不慢,从那时候开始,宋辽之间的谈判博弈就已经开始。

苏轼被彭七硬拉进了大定府,这座曾经如东京城一般繁华的城池现在已经满目疮痍,虽然城中的建筑并没有多少损失,但城墙却成了一片废墟。

这座辽朝的大都市现在正需要一个大宋最优秀的官员来恢复它的秩序和生机,所以彭七现在最缺的便是能管理大定府的文官,他要在大定府驻兵的同时,让这座州府城池恢复以前的模样。

毕竟一个没有多少城墙的大定府算不上一个重镇,而苏轼觉得自己没有办法离开这里前往背嵬军了,城中的凄惨只有亲眼所见才会明白,衣不蔽体的人,浑浑噩噩的人,饥饿的人,呆滞麻木的人处处皆是。

这座城池虽然没有遭到大宋的直接打击,可在对抗大宋的过程中已经榨干了它的所有力量,城中的百姓为了遵守辽主的圣旨而不得已牺牲自己,口粮,淡水,衣物,甚至是生命,苏轼觉得他们就像是燃烧的蜡烛,最受什么都不会剩下,只有留下的血肉如同烧化的蜡……

苏轼知道自己任重道远,但首先他要把大定府的状况向官家奏报,而要恢复这里的原先模样也并非易事。

城墙是最先要筑起的,没有城墙大定府就是一个笑话,它甚至连城池都算不上,现在大宋的军队最要紧的是继续扩大战果,以期在宋辽谈判之前夺取整个中京道,到嘴的肉岂有吐出去的道理?

于是苏轼便开始担任这大定府临时的知府事了,这是战时的权宜之计,即便是没有朝廷任命苏轼也理所应当的担任,他要调动全军中所有的劳力建设城墙,同时也要恢复这里的民生。

苏轼发现与其让军士做工不如让城中的百姓做工,以工代赈,这样既能恢复民力也能完成必要的工作,算是最好的办法,其实不用苏轼说,一些城中的守军就已经这么做了,他们把手中的活交给城中的百姓做,而他们自己则是把军粮分发给他们。

但苏轼觉得还不够,要做便要做的彻底,做的让这些百姓感恩戴德,否则岂不是达不到效果?

于是大定府的复苏开始了,百姓们加入建设大军,开始对原本的大定府城墙进行建造,而苏轼觉得不光是要把大定府恢复到原本的样子就行了,要更大,更高,更强,因为这里很可能成为大宋的北方屏障。

而最高兴的人不是苏轼,也不是彭七,更不是打了胜仗死了兄弟的士卒,而是身在北京城之中的赵祯,当张俭上朝参见的时候,传捷的军士一路从北京城的城门喊到了乾宇殿。

“中京道大捷,彭帅攻克大定府,歼敌八万!”

北京城随着这条消息沸腾了,城中百姓无不欢呼雀跃,这是大宋的胜利,是大宋这么多年来除了燕云之外的有一次胜利,同样也是庶民的胜利,因为他们当中有不少人买了中京道的战争债券……也意味着他们能在这次战争结束后赚的盆满钵满。

张俭刚刚参拜过赵祯,并且准备向赵祯递交议和的国书,但谁知道这时,居然有一个身穿红衣金甲的骑士冲进大殿,口中高喊:“起奏陛下,中京道大捷,彭帅攻克大定府,歼敌八万,余者或降或逃!”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张俭呆立在大宋的乾宇殿上许久,四周大宋的臣子在向赵祯祝贺之后便起身望着张俭窃窃私语,谁不知道他张俭是干什么来的,谁不知道辽朝就是为了议和才派遣他前来的。

现在大宋的一举一动打了他的脸,彻底占据了中京道的大宋已经完全占了上风,辽朝还有什么筹码用来谈判?如今的局势变了,在大宋夺取大定府之后就变了,议和的前提不是大宋夺取中京道,而是大宋向不向北再度进攻的问题。

赵祯稍稍体谅张俭,毕竟是一个上了岁数的人从辽朝的上京城一路风尘仆仆的赶到大宋,虽然不是大宋的臣子,但也是华夏的血脉,一声儒服穿在身上颇有大儒风范,说实话赵祯还真有点不忍了。

但作为统治者,大宋的皇帝,这种不忍也只不过是一种心情,该下手的时候赵祯会毫不犹豫的下手,而且下死手…………

第一千五百七十章八刺沙衮的末日第一百七十五章皇帝的新装(三千字三更)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论证火器的重要性第八百二十四章结案与未来第一千三百章困兽之斗第一千三百九十章高原的吐蕃第六十八章太子的心思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九百二十章大驾卤薄中的夫妻情趣第七百二十九章蹴鞠的魅力第一千八百七十八章鹏珈罗之变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乌古部的萨满第一千零五十二章历史的怪圈第一千九百四十四章置气文章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西京之乱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萧挞里的大辽第两千四百二十三章“掌握”掌握战争的人第六百二十三章火器营第三百五十章板甲问世第两千零八十二章问题所在第两千一百八十一章“执剑人”第两千一百三十一章智慧和尚的真面目第六百六十四章不疯魔不成活第四百四十六章四方云动第七百二十二章蒸汽之车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宋武第四百二十六章帝王之道第四百一十五章一触即发第四百零六章不要命的耶律宗政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蔡伯俙进宫了第两千一百九十六章奎大的踪迹第五百九十三章夏竦与包拯第八百八十九章叛逆覆灭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第六百二十五章困兽犹斗第五百二十六章贺兰山下的大火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三奇副使第两千三百四十七章论“间谍战”第八十章女扮男装的太子妃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流言与突围第三十一章初遇杨家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一骑红尘帝王怒第一百九十六章庐陵欧阳修第一千零八十三章宋辽经济战第两千六百四十一章人口红利太大了第二百四十八章寇准的背叛第七百二十六章无价之宝?破烂货!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辽朝的态度第二百二十三章东京城的改变第五百六十五章祥瑞的力量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乌古部的萨满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一切反派都是纸老虎!第五百五十六章祥瑞天降第一千三百一十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上)第八百九十章相思情愫千里传?第两千三百五十章蔡伯俙的“抠门”第两千四百八十六章大宋的要求第八百七十八章旌旗翻覆捷报传第两千二百七十三章帝王便是“棋手”第两千二百六十二章断尾求生第两千五百八十六章来自东方的算计第两千五百一十一章衮冕之下的皇帝第两千一百五十四章各族平等第一百七十九章来自蛇蝎美人的威胁第一百四十六章萝卜加大棒第五百三十一章天子剑出,展赫赫天威第一百一十七章退守大同(下)第两千零四十九章红宫中的鲜血第四百六十四章大宋好时机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苏轼的难题第一千九百七十章贪婪本无错第一千二百章活地狱第两千三百三十三章吐蕃的铁鹞子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萧挞里的计划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项人?契丹人?华夏人!第一千八百七十七章援军抵达第一千九百六十九章一个老人的离去第四百二十三章又见道门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东南第一州第两千四百九十七章夜叩宫门第两千二百八十四章四方云动第两千两百零六章死骑的“管事”第二百二十二章地方官制的变动第一千八百四十三章利国监第两千二百五十三章包拯的担忧第三百二十二章拔出萝卜带出泥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飞地就再飞一会第二百三十六丁谓与寇准第一千八百三十章朝会三两事第两千一百八十四章天子家门口的“闹剧”第两千一百八十二章该来的还是来了第一百八十九章子弟兵第八百一十四章战争奏鸣曲第二百八十七章四民论,强国论第两千二百二十九章长老齐聚第九百七十三章一石二鸟第两千二百五十三章包拯的担忧第两千五百零九章大地是圆的?!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四个都护府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天下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