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章伏阁请对

包拯的话说出了大多数朝臣的心声,士大夫和皇权之间本就应该是互相制约的关系,虽然这种制约在有的时候并不是十分明显,可已久存在,这不是一种刻意为之的事情,而是一种本能。

谁都不喜欢有一股力量超出自己掌控的范围,皇帝担心官员的权利膨胀,而官员同样担心皇权的膨胀到他们无法制衡的程度。

文官一直都有这样的一种特殊“癖好”他们有时并不是刻意的追逐权利,而是希望自己能压制帝王无限膨胀的欲望,以此稳定帝国前进的路线。

多少的文臣士大夫有着一种天生高贵的品质,一辈子遵循儒家的教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但在权利不断变大的同时,这种欲望也在不断的加强同时也使得对权利的欲望不断加强,比如说丁谓。

他当初也是怀有一腔抱负入仕的,能力出众的他完全可以担当治世之才,与当初准备宏图大展的真宗皇帝一起,可谓是双剑合璧,可最终,他对权利的追逐使他趋炎附势,奉承皇帝,最终走上了歧途,当然这条歧途也是能触摸到那高高在上的权利。

而真宗皇帝同样也是如此,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当初在刚刚继位之后的数年时间里,赵恒确实励精图治,眼下赵祯能有如此基础的去做一些事情,没有老爹当初的支持绝不可能成事。

但权利的逐渐膨胀之后,一切都往和当初想法不一样的地方前进了,以致于对仙道直说大为热衷,东封西祀劳命伤财之举。

所有人不会把责任怪在赵祯的老爹头上,他们把矛头直指丁谓,王钦若等人,所有都知道是皇帝的错,但皇帝不能有错,于是便是宰相的错处。

大宋的相公就该压制皇权,否则真宗皇帝便是前车之鉴,相公就该获得权利,否则就如同丁谓一般把自己的大半生都用在了追逐权利之上。

权利这东西就是个悖论,你抱着崇高的理想去获取权利的时候,往往会迷失本心,在不断争夺权利的时候,把本心给忘了,极少有人能守住本心,这样的人一般便会成为一代贤相。

范仲淹自己认为自己能守住本心,能在权利面前成为它的主人,而不被他支配,看着无限膨胀的皇权,他的内心极为恐惧,生怕有一天,帝王任性而为之,最后从中兴之主成为带领大宋走向衰亡的人。

有些话不好直接对君王说,但却可以旁敲侧击,不过他一直没有机会向皇帝说明,此次官家西征完全就没有他这个相公开口的机会,几乎是乾坤独断!

范仲淹早已担心,皇权的膨胀已经到达了自己无法压制的程度,翰林的制诰基本上成为了陛下传旨的文书,不会提出反驳之言,甚至不会询问是否妥当。

四周百姓的癫狂看的范仲淹背后发冷,这是多么高的崇拜才会孕育出的疯狂来?有了百姓如此的支持,官家的皇权空前集中,别说是不犯错,即便是小小的一个错误便会使得下面的人盲从,后果不堪设想。

如今的大宋早已不似当年的大宋,许多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自己要想尽到平章事的义务,就必须想压制换皇权,甚至要向官家摊牌!

对于范仲淹来说,赵祯的赏识提拔几乎是一路让他成为平章事的,他不知道为何官家对他如此信任,但他知道,自己应该对得起官家的信任。

圣驾行至百官之前,百官躬身行礼,眼下这是最后的机会,包拯望向范仲淹,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他倒是要看看,这位官家一手提拔的平章事时候能担待的起相公的重任。

包拯十分看好范仲淹,他的年岁已经不小,在加上一直在三司任职,说到底也不过是大宋的计相,虽然往日里上谏最多,但也都是些并不出众的事情。

他已经在范仲淹面前把话挑的如此清楚了,就看他自己该如何决定了!

对于范仲淹的履历包拯是最为清楚的,此人以广德军司理参军入仕,官居九品,但他却能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闻名,可见此人的君子之心坦坦荡荡。

而后泰州治堰,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这是多少人没有提出的事情,却在他的任期被提出,并且投入实际行动之中?

一个范公堤便是最好的证明,此人敢为天下先!

但这些都还只是他的猜测,范仲淹到底能不能走出这一步还是个问题,但他显然小看范仲淹,当赵祯的御马如果百官面前之时,范仲淹上前以大礼参拜,开口道:“臣叩请陛下对奏!”

对奏,还是在皇帝出征之前,这便有些突如其来且于礼不合了,皇帝是有权拒绝对奏的,但赵祯极少这么做,因为他觉得帝王与朝臣之间互相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只不过范仲淹挑选这个时间,实在是有些不妥,但所有人都在看着,赵祯实在无法拒绝,只能笑道:“也好,朕也有话嘱咐相公。”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对奏,不是留身奏事,而是范仲淹伏阁请对。

奇怪的事情总是会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尤其是范仲淹在皇帝出征之前的对奏,更是让群臣们的好奇心爆炸,这是多么大的事情居然在官家出出征前伏阁请对?!

最关键的是谁都不知道是什么事情!为什么范仲淹会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点,在这个时机伏阁请对?!

就在所有人都在猜测的时候,赵祯已经进入了边上的观礼阁,这是专门为朝臣们准备的,但却因为场面太过激烈而没用上,亲卫以最快的速度清理出一间厅堂,并且在外守候,皇帝与相公的对奏自然不可小觑。

赵祯在进入厅堂之后便觉得不对劲,范仲淹今天身上的气质仿佛一下从彬彬有礼的君子变成了锐不可当的战士,最少有了一股平时不常见的勇气,拼搏之气。

这就让赵祯更不明白了,你一个宰相莫不是要来刺杀朕吧?在大宋若是没有皇帝,相公又算个毛线?!

第七百零八章皇帝回朝第两千零二十五章汉家的通病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太祖是穿越者吗?第两千零一十三章宗哥城内第两千四百七十五章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人第一百零一章仙遇第一千九百八十四章角厮罗的野望第八百九十三章西夏使者的无奈第两千一百九十二章宗室们的“公平”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大宋天家的未来第两千二百八十七章重压之下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与话事人第两千零八十二章问题所在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皇帝挖的坑第三百三十二章中华智慧宫第一千八百七十二章鹏珈罗与八百壮士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背嵬铁骑第十六章太子万岁万岁万万岁第两千三百七十八章三才的担心第两千二百八十九章作恶的人第六百章对策第两千一百三十六章东城豪门的利用第两千三百三十八章战争即是国力第两千两百零二章天子伴读第二百三十九章混乱的皇位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制造彩虹的帝王第一千零六十一章黑暗中的秘密第一千九百九十五章时间与空间第二十五章书法小渣渣,家装小能手第三百八十九章文臣不知兵事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辽朝的变化第两千二百三十四章“暴力执法”第一千九百零六章圣城之灾第二百四十一章陌刀锋芒第一千零一十八章倭国的重要性第九百零七章战前第两千三百零一章平原“天堑”第一千六百三十章眼看他楼塌了!第两千零五十六章矛盾初现第一千九百零三章战争的序幕拉开第两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谋第九百四十五章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倒下”的契丹第三百五十一章记里鼓车第四百三十一章大宋的未来第三百零七章保家卫国者,方是大宋好男儿!第一千九百八十一章诡异的神都城第二百二十章深宫中的疯狂第一千七百七十七章契丹换新主第三十四章父与子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错必改,法必变第八百九十九章兴庆府的动荡(上)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三代蓄锐,一朝而行第两千零五十六章矛盾初现第两千五百一十章赵祯的“相对论”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重铸“脊梁”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包拯夜忧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帝王出巡第两千六百一十七章三教的渊源第一千三百二十章宋之格物第一千九百零八章蝴蝶的翅膀(下)第一百零四章一叶知秋第九百七十五章皇帝与皇帝第两千五百一十四章“民意”?第两千五百七十七章西方与东方扣起的圆环(上)第一百五十五章牵机药的秘密第两千四百四十七章睡个安稳觉第一千零四十八章女真使者第两千四百七十五章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人第一千七百零六章契丹人在上京第一千八百七十八章鹏珈罗之变第两千四百七十二章进入帝国时代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彻底打碎的枷锁第二百四十章熊猫,美人与陌刀第一千零九十五章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第九百零四章真正的强者第七百八十二章开源节流第三百八十一章辽人的噩耗第两千两百零九章奇蠢无比第两千二百五十章帝王“真心”第九十八章东宫第两千二百二十三章资本无情第两千二百六十三章割“韭菜”第六百九十一章赔了夫人又折兵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熊与狼之论第七百零六章天子大驾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恒逻斯城外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蔡伯俙和老包第两千零五十五章此消彼长第一千八百六十二章深入第七百七十章东京羊毛贵如油第一千七百三十章敌烈部的智者第一百四十二章杀鸡儆猴第两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三百六十五章第两千五百七十五章外交的种子第一千九百五十二章圣人由谁祭?第七百八十二章开源节流第一千零七十章只有脑子的苏子瞻第两千二百七十四章货殖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