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西域旧事

辽朝的使者很快就把消息带来,并且还附带有西北路招讨司招讨使萧满蕙的亲笔书信,这对西域来说是一剂强心针,有了辽朝的支持和援助,西域便能联合辽朝对付大宋,甚至取得胜利。

西域人不知道这是引狼入室的开始,也不知道这是大宋和辽朝对决的战场,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和鼠目寸光的未来。宋人不会在乎西域人,同样的辽人也不会在乎他们。

辽人之所以帮助西域并非是出于别的原因,而是因为人类最简单的东西利益,当利益成为主线的时候,无论是什么人都无法放弃。

所以辽人来了,西北路招讨司在萧满蕙的率领下以八万铁骑滚滚而来支援西域。

而西域这片战场立刻成为宋辽之间利益相争之地,除了屹立在黄头回鹘的于阗国,这个国家在大宋的外交中事实上已经灭亡,但奇怪的是又突然出现了,并且是以华夏血脉,汉家至亲的名义出现的。

原因无他,国主尉迟氏乃是曾经入了华夏的形势,并且这个于阗国汉人众多,所用之礼仪为汉礼,所用之文字为汉字,所说之话为汉化,基本上和华夏同宗同源。

自从唐朝的民族大融合之后,胡人血脉便与汉家血脉相互交融,其中尉迟氏便是融入华夏血脉的其中之一,很难想像一个汉家文明在西域屹立数百年的时间。

于阗国早在汉代便出现,乃是因为尉迟部落的兴起,在唐代正式成为华夏的一部分,得到了本就拥有胡人血统的李唐王朝承认和敕封。

赵祯在伊州的军中召见了于阗国的使者,对于这个曾经汉家王朝的同族充满好感,因为这个国家基本上是以汉人自居,认同以及归附汉家文化和王朝。

自唐亡之后,中原出现了五代十国之乱想,尉迟婆跋继位为于阗王,他自称“唐之宗属”,并以唐朝国姓李氏为姓。可见他对汉家王朝的遵从。

因为他的改姓之后的于阗国便算李氏王朝,但好景不长,相邻黑汗国喀喇汗王朝的木萨汗宣布***教为国教,信奉佛教的于闻国和信奉***教的喀喇汗王朝之间,爆发了持续近四十年的宗教战争。

赵祯从使者的口中得知了战争的过程以及惨烈程度,这是一种信仰之间的碰撞与竭斯底里的厮杀,双方都不认同对方的信仰,以至于信仰成为最大的战争因素。

赵祯见识过信仰的狂热,这个时代的人一旦认定某种信仰之后,这种信仰的力量便会驱使人疯狂起来,而由此发动的战争也是一种最不理智,最为疯狂的杀戮战争。

使者的原话乃是:两国之间互相征伐,胜者屠戮乡民,十室九空,披坚执锐之人戕杀手无寸铁之民,无有因由。老幼妇孺,孕病之人皆无放过,孩童之骸随处可见,妇人之体尸陈道野!

即便是没有在现场,通过于阗使者泣血的控诉也能听出其中的惨烈,王鹤紧握双拳默默不语,而边上的王铁鞭和曹康两人怒目圆睁。

赵祯长长叹息一声也没有说话,原因和简单,两国战争开始的那年正好是建隆元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东西方最为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大宋的陈桥兵变,另一个是西方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至于在西域地区的俩个小国征战,实在是不会有人顾及当地百姓的死活。

于阗国和黑汗国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四十年的时间,战争初期,于阗国占据优势,他们打退了喀喇汗王朝的进攻以后,挥师西进,曾一度攻占喀什噶尔。

虽然在***援军的支援下,喀喇汗王朝夺回了喀什噶尔,但也没有扭转战局,阿里可汗本人也死在与于阗的战争中。

很可惜,于阗国财力、物力、人力皆不及喀喇汗王朝,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其实力大损,逐渐处于劣势,最终喀喇汗王朝完成了对于阗的征服。

但于阗国并未消失殆尽,他们依然在葱岭以南的地区生存着,但和中原王朝的往来却断绝了,这也是为何在大宋的鸿胪寺文书中认为于阗国灭国的原因。

当然,历代于阗国都和中原王朝保持良好关系,甚至愿意主动承认中原王朝的正统性,自己作为附庸。

所以大宋对于阗国的了解要远比黑汗多得多,连赵旭也能当众说出于阗国的大致国情。通过他的讲述,众人才知道这个于阗是一个什么样的王国。

这个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王朝,甚至是西域诸国中最早获得中原养蚕技术的国家,故手工纺织发达。特产以玉石最有名。

于阗自佛教传入后,逐渐成为大乘佛教的中心,魏晋至隋唐,于阗国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于阗百姓喜爱音乐、戏剧,在绘画方面具有天竺、西域的混合风格,画家尉迟乙僧于唐初至长安,绘有许多壁画,与唐人吴道子、阎立本齐名。

文化上的相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和中原的共通性,也让中原王朝极为认同,所以于阗国自创建以来和中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而黑汗国却因为是大宋刚刚建国不久,立刻上贡大宋,成为大宋的朝贡之国,这种朝贡便是承认大宋中原正统王朝的地位,大宋自然满心欢喜。

赵祯微微苦笑,现在看来,很可能是黑汗国担心大宋援助于阗国而使出的一种手段,他们哪里知道,那时候的大宋正在太宗的带领下忙着北伐收复失地,根本无暇顾及于阗国。

于阗国虽向大宋求援,但却也知道大宋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并未保有希望,但在此之后,黑汗年年上贡,岁岁朝谒大宋,使得于阗国心灰意冷,他们认为中原王朝已经不会在乎于阗国了。

战争形势的逆转,于阗国越来越难以支撑,最后只能放弃原有的土地向南迁移苟延喘残下去,直到大宋崛起之后在西域开始展现天朝的影响力,这才使得于阗国看到了希望。

尤其是赵祯以“仁明”传遍天下的时候,于阗国国主尉迟临风再次派出使者觐见大宋皇帝。

第五百五十一章输赢未定第两千三百八十四章被劫持的帝王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流言与突围第两千五百零七章范仲淹的脑壳第九百章兴庆府的动荡(下)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堂食棚子中的郝一口第六百零五章按捺不住的辽人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女人的战争第一千三百八十章消失的倭国,大宋的海东第四百二十三章又见道门第八百七十八章旌旗翻覆捷报传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障眼法第二百四十章武举与军旗推演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契丹新相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乾坤在握第一千四百九十章分割皇权!第六百第二十一章纵火焚宫殿第三百七十章羽林卫第九百一十章铁骑绕龙城第一千七百零八章孤军北上第八百四十五章帝王权术第两千零二十八章阶级改变第两千一百六十八章三方纠缠第一百四十一章穆修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军中对第五百八十二章城墙上的博弈第二百七十七章老狐狸的手段第一百八十九章子弟兵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西来十万人第两千四百九十章赵祯的骗局第三百六十七章“无辜”的赵允让第四十九章大奸似忠大伪似真第九百七十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第八十九章古人的智慧第一千九百八十九章刘涣的心路(上)第一百二十三章流言如风第八百一十七章君王的艺术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老而不死为贼!第四百八十一章云南旧事第两千二百五十七章张柏的决断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动第九百四十三章辽朝使者觐见!第两千零一十五章烽火连天第两千三百五十三章何为“有道”?何为“无道”?第九百九十七章高丽人的恐惧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意识形态的差别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草原上的噩耗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女人的知己知彼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平安京之战(中)第一千零九十四章崩塌第四百六十九章战争的艺术第九百五十五章虚虚实实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大家一起完蛋第七百九十七章打破人口天花板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神都再现第二百六十四章武人的琼林宴第一千二百零四章围魏救赵第四百一十七章天下最难的事第一千八百六十四章波罗王朝的震荡第二百三十章千丝万缕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饕餮之宴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宋之兵甲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人尽其才第两千二百二十八章官钞的力量第两千二百八十一章盯梢客裴七郎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大宋有一位“仁君”就够了第七百七十四章皇帝的准则第两千二百三十四章“暴力执法”第两千两百一十三章圣旨执行不得第四百四十七章铁骑锋芒第两千三百七十章帝王守城第二百三十二章御前亲审第三百二十八章蚕食倭国第一千八百四十二章悲惨世界第两千两百一十五章利益交换第九百七十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第两千三百零三章“亡羊补牢”和“未雨绸缪”第九百三十一章皇位需要大多数的支持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无处不在的大宋商贾第一千零五十七章北山杂记第六百八十章大殿啼血第九百一十五章凤求凰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四种品格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宫中行第两千五百七十五章外交的种子第两千三百六十章突如其来第七百九十六章希望归来第五百六十章少一个子都不行第一千四百零一章王朝最甚者,权利的平衡第八百二十七章王师来援第四百三十九章踏白军第九百六十九章大宋的钱袋子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学即是科学第七百八十九章大宋的羊毛第四百五十一章没藏讹庞的忧虑第两千三百零六章三朝老臣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皇后之怒第一千九百三十六章厄运将至第一百七十九章来自蛇蝎美人的威胁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隔空而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