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西域旧事

辽朝的使者很快就把消息带来,并且还附带有西北路招讨司招讨使萧满蕙的亲笔书信,这对西域来说是一剂强心针,有了辽朝的支持和援助,西域便能联合辽朝对付大宋,甚至取得胜利。

西域人不知道这是引狼入室的开始,也不知道这是大宋和辽朝对决的战场,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和鼠目寸光的未来。宋人不会在乎西域人,同样的辽人也不会在乎他们。

辽人之所以帮助西域并非是出于别的原因,而是因为人类最简单的东西利益,当利益成为主线的时候,无论是什么人都无法放弃。

所以辽人来了,西北路招讨司在萧满蕙的率领下以八万铁骑滚滚而来支援西域。

而西域这片战场立刻成为宋辽之间利益相争之地,除了屹立在黄头回鹘的于阗国,这个国家在大宋的外交中事实上已经灭亡,但奇怪的是又突然出现了,并且是以华夏血脉,汉家至亲的名义出现的。

原因无他,国主尉迟氏乃是曾经入了华夏的形势,并且这个于阗国汉人众多,所用之礼仪为汉礼,所用之文字为汉字,所说之话为汉化,基本上和华夏同宗同源。

自从唐朝的民族大融合之后,胡人血脉便与汉家血脉相互交融,其中尉迟氏便是融入华夏血脉的其中之一,很难想像一个汉家文明在西域屹立数百年的时间。

于阗国早在汉代便出现,乃是因为尉迟部落的兴起,在唐代正式成为华夏的一部分,得到了本就拥有胡人血统的李唐王朝承认和敕封。

赵祯在伊州的军中召见了于阗国的使者,对于这个曾经汉家王朝的同族充满好感,因为这个国家基本上是以汉人自居,认同以及归附汉家文化和王朝。

自唐亡之后,中原出现了五代十国之乱想,尉迟婆跋继位为于阗王,他自称“唐之宗属”,并以唐朝国姓李氏为姓。可见他对汉家王朝的遵从。

因为他的改姓之后的于阗国便算李氏王朝,但好景不长,相邻黑汗国喀喇汗王朝的木萨汗宣布***教为国教,信奉佛教的于闻国和信奉***教的喀喇汗王朝之间,爆发了持续近四十年的宗教战争。

赵祯从使者的口中得知了战争的过程以及惨烈程度,这是一种信仰之间的碰撞与竭斯底里的厮杀,双方都不认同对方的信仰,以至于信仰成为最大的战争因素。

赵祯见识过信仰的狂热,这个时代的人一旦认定某种信仰之后,这种信仰的力量便会驱使人疯狂起来,而由此发动的战争也是一种最不理智,最为疯狂的杀戮战争。

使者的原话乃是:两国之间互相征伐,胜者屠戮乡民,十室九空,披坚执锐之人戕杀手无寸铁之民,无有因由。老幼妇孺,孕病之人皆无放过,孩童之骸随处可见,妇人之体尸陈道野!

即便是没有在现场,通过于阗使者泣血的控诉也能听出其中的惨烈,王鹤紧握双拳默默不语,而边上的王铁鞭和曹康两人怒目圆睁。

赵祯长长叹息一声也没有说话,原因和简单,两国战争开始的那年正好是建隆元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东西方最为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大宋的陈桥兵变,另一个是西方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至于在西域地区的俩个小国征战,实在是不会有人顾及当地百姓的死活。

于阗国和黑汗国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四十年的时间,战争初期,于阗国占据优势,他们打退了喀喇汗王朝的进攻以后,挥师西进,曾一度攻占喀什噶尔。

虽然在***援军的支援下,喀喇汗王朝夺回了喀什噶尔,但也没有扭转战局,阿里可汗本人也死在与于阗的战争中。

很可惜,于阗国财力、物力、人力皆不及喀喇汗王朝,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其实力大损,逐渐处于劣势,最终喀喇汗王朝完成了对于阗的征服。

但于阗国并未消失殆尽,他们依然在葱岭以南的地区生存着,但和中原王朝的往来却断绝了,这也是为何在大宋的鸿胪寺文书中认为于阗国灭国的原因。

当然,历代于阗国都和中原王朝保持良好关系,甚至愿意主动承认中原王朝的正统性,自己作为附庸。

所以大宋对于阗国的了解要远比黑汗多得多,连赵旭也能当众说出于阗国的大致国情。通过他的讲述,众人才知道这个于阗是一个什么样的王国。

这个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王朝,甚至是西域诸国中最早获得中原养蚕技术的国家,故手工纺织发达。特产以玉石最有名。

于阗自佛教传入后,逐渐成为大乘佛教的中心,魏晋至隋唐,于阗国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于阗百姓喜爱音乐、戏剧,在绘画方面具有天竺、西域的混合风格,画家尉迟乙僧于唐初至长安,绘有许多壁画,与唐人吴道子、阎立本齐名。

文化上的相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和中原的共通性,也让中原王朝极为认同,所以于阗国自创建以来和中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而黑汗国却因为是大宋刚刚建国不久,立刻上贡大宋,成为大宋的朝贡之国,这种朝贡便是承认大宋中原正统王朝的地位,大宋自然满心欢喜。

赵祯微微苦笑,现在看来,很可能是黑汗国担心大宋援助于阗国而使出的一种手段,他们哪里知道,那时候的大宋正在太宗的带领下忙着北伐收复失地,根本无暇顾及于阗国。

于阗国虽向大宋求援,但却也知道大宋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并未保有希望,但在此之后,黑汗年年上贡,岁岁朝谒大宋,使得于阗国心灰意冷,他们认为中原王朝已经不会在乎于阗国了。

战争形势的逆转,于阗国越来越难以支撑,最后只能放弃原有的土地向南迁移苟延喘残下去,直到大宋崛起之后在西域开始展现天朝的影响力,这才使得于阗国看到了希望。

尤其是赵祯以“仁明”传遍天下的时候,于阗国国主尉迟临风再次派出使者觐见大宋皇帝。

第一千八百二十七章大朝正宫第两千三百三十九章火器之威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中京道的意义第四百九十六章该死的塔利班第一千六百四十章经济战争第三百八十一章辽人的噩耗第两千四百四十五章赵祯的阴谋第两千六百三十五章曼西科特之战第七百零四章宋小乙的部下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勇者与智者第七百五十八章打破时代宁静的鸣笛(上)第四百七十三章枕边大事第八百八十六章太后与相国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商人舌辩第两千两百一十六章利益最大化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辽朝的矛盾第两千三百四十一章战争的模式第九百七十三章一石二鸟第两千两百一十五章利益交换第两千四百八十一章“魔鬼”来了!第二百二十九章外戚必须和朕站在一起!第两千六百二十五章回家第十三章象棚女戏第六十三章反击反击反击第四百七十四章剑指南海第两千两百零七章东城豪门的“真面目”第四十八章思念通达第两千零一十章吐蕃的信心第一千零五十五章跳出“棋盘”的人第七十四章太子的军械库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千年于阗之危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驾亲征第八百七十四章最后的底牌第两千四百五十章史书中的两面性第一千八百零二章大宋商贾的吸血能力第九百六十五章驾诣郊坛行礼第一千七百九十六章旅程才刚刚开始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没有赢家的赢家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你的财富朕不在乎第两千三百八十七章逃脱的噶日哒措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迎接未来第六百三十六章迷局第两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谋第四百九十八章蔡伯俙与塔利班第一千八百八十七章天家的操心事第六百六十一章各军动向第两千五百五十五章大宋的新疆路第一百三十六章独夫与天道第两千二百五十八章三槐王氏第一百七十九章来自蛇蝎美人的威胁第四百一十三章辽皇春猎第八百七十四章最后的底牌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围猎第一百五十一章蔡伯俙的野望第两千六百四十六章终章(二)图穷匕见第两千五百三十八章赵祯的诚意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鞑靼之秋”第两千零九十五章皇后的手段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丽人第一千六百二十二章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第四百一十三章辽皇春猎第一百二十七章真假玉玺第一千九百三十九章密林索踪第二白九十八章大家?小家!国事?家事!第五百八十六章热闹的析津府第两千五百零四章皇帝与驸马第两千二百六十八章贷之利与弊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该走的还是走了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年关之乱第一千零九十二章大宋的前线第一千零三十二章平安京之乱第一千五百三十章掮客第二百九十九章城墙上的格物第两千四百九十九章宋的内禅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萧挞里的目标第一千七百七十五章封锁契丹第四十八章思念通达第一千五百零五章赵祯的“礼物”第一千九百五十八章角厮罗之叛第两千五百一十六章完全不同的晏殊第四百二十七章帐中对第八百六十五章潇洒欧阳修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宋的礼与威第四百八十三章南海大捷第一千零五十二章历史的怪圈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契丹“清理计划”第四百八十八章迁都旧事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论证火器的重要性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柳永与呼伦贝尔城第三百六十七章“无辜”的赵允让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送瘟神第一千八百三十七章一语决人生死第二白九十七章困兽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动第六百零八章二皇相遇第一千九百零九章秋狝依旧第两千零八十七章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成功的游说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君子坦荡荡第一千九百零五章图格鲁克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