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赵家的“本事”

若是想让台谏完全的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有一个独立的系统,甚至要完全独立于皇权和官僚体系之外,只有保留它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才能让台谏成为大宋朝堂上的明镜。

才能让监察之权完全的发挥出来,但这一点却是历代帝王都做不到的事情,所有的帝王最先要保障的都是皇权的完整性,集权专制才是他所希望的。

即便是赵祯在亲政以来也是这么做的,甚至是下意识的加强和集中皇权,而对于大宋的天家来说,立国之本就是皇权的集中。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老赵家的人从中学到了很多,汉代的七王之乱说明分封制不能搞,外戚干政使得老赵家的人对外戚时刻提防,这还不算,还要拉着文官同时提防他们。

自己屁股也不干净,于是便把武将使劲的压制起来,并且再次拉着文官一起钳制,让武将成为文官的手下败将,让大宋的整个国家气质变成了文质彬彬,让华夏汉室的热血与尚武之风消逝。

最后便是文官了,这些文官成为了老赵家最忠实的“工具”,让他们攻击外戚就攻击外戚,让他们钳制武将就钳制武将,在此之后呢?

飞鸟井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老赵家其实对文官最好的压制就是在政治上,首先大宋的文臣是没有造反的可能,同时心中的思想也被儒家思想所统治和限制。

武将虽然被他们压制,可兵权这东西却不在他们的手中,没有兵权这一最为重要的“成功条件”文官如何造反?

大宋的三权分立是皇权,相权,和财权的三权分立,他们分别代表了军,政,财三权,但同时又有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在这看似三权分立的制度之中。

军权绝对在皇帝手中,而财权虽然在三司,可三司使乃是大宋的臣子,是皇帝的朝臣,是朝廷的计相。

政权就更不用说了,皇帝可以拜相的同时,也可以罢相,老赵家的人只不过是和天下人玩了个文字游戏,看似三权分立,其实内在还是皇权独揽!

有些时候,皇权只要不过多的干涉现有体制,便会出现三权分立的景象,也是假象,所以后人常常说宋朝是最接近宪政的一个封建王朝。

赵祯一开始也这么认为,但他是权利的拥有者,很快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与可笑。

能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江山的赵大,能在兄长死去之后第一时间夺取皇位的赵二,这两位开国的太祖太宗哪一个是好像与的?!

他们通过自己的执政逐渐的把大宋江山和朝廷变成一种看似无害而开放的存在,但事实上却被牢牢的攥在统治者的手中。

若不是冯京提出分割皇权的观点,至今赵祯都会不以为然。

但随着冯京观点的提出,赵祯犹如醍醐灌顶,仿佛一下明白了一切,冯京不仅仅是要分割皇权,更是三权分立的开始。

也许他心中没有这个想法,但对御史台以及整个台谏系统的建议却和三权分立和核心内容相通。

归根结底,就是需要给监察机构以相对独立的权利,也就是说台谏应该是独立运行的,不受皇权的制约,不受相权的干扰,实行一种本质上的独立。

历代帝王已经和独立的相权斗智斗勇这么多年了,怎么可能再去分权让监察系统独立?

到了大宋,皇权的集中更是前所未有,这看似分权的行为本质上是老赵家玩弄的一个文字游戏,为的是做给天下人看而已。

但到了赵祯这里却是要进行改变,想要改变朝堂之中已经不能跟上时代前进步伐的官制,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台谏对官员进行监督。

一个完整的台谏制度是文官滥用职权的克星。

事实上台谏是用来监督文武百官的,并没有和皇权直接造成冲突,而文官却会把台谏视作“同类”事实上却是台谏和朝中的文武百官都不是一类。

台谏靠什么存活?靠的就是和对文武百官的挑刺,靠的就是对帝王诏令的严格执行,没有这些他们的存在还有何意义?

而冯京却很清楚这一点,并且把它当作革除朝中弊政的主要手段,其实就是在叠床架屋制度失效的情况下,利用台谏对文官进行监督。

富弼早已被这个大胆的理论惊呆了,给予监察御史定罪,治罪的权利,这是在从皇帝的手中要权!

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的胆量和魄力不可谓不大!

但赵祯却并没有惊讶,大宋的年轻人最善于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东西,无论是格物,还是制度,亦或是思想。

分割皇权也许对于其他帝王来说完全不能接受,但对于赵祯来说却并没有那么困难,再说这皇权既能放出去,便有把法收回来,只放不收的就不是帝王,而是蠢猪!

而眼下,赵祯看着年轻的冯京,同时也让他想起一个相差无几之人,他的刚正不阿可以与包拯相提并论,并且有着丰富的朝堂经验,以及对制度的了解。

赵祯看着西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傍晚,而他和富弼两人在这小小的学园凉亭之中已然是坐了一下午。

望着对面依旧侃侃而谈的冯京,赵祯笑道:“你说的东西我算是明白了!不过你只是在这里说有用吗?难道就不打算参与其中?”

冯京笑了笑,笑容中充满自信:“晚生后学今年便打算考取功名,参加今年的恩科!”

赵祯笑着拍了拍手:“那便祝你金榜题名,时间也不早了,彦国咱们也该回了吧?”

富弼心中明白,赵祯定然是不生气的,并且起了惜才之心,否则也不会开口询问,连连点头:“该回去了,今日见到这位针砭时弊的才子,也算是不虚此行嘞!”

冯京起身相送,赵祯拐出小院门的时候便瞧了一眼远处立于台阶上拱手施礼的冯京,小声对富弼道:“这可是乘龙快婿,你便可以准备了,若是能榜下捉婿,那可是极好的!”

这话有些突然,富弼微微一愣,看着赵祯大步上了马车,心中却在盘算,这算不算是皇帝赐婚?

第两千四百五十二章皇驾中的狄青第七百七十七章迁都开始第八百五十四章入归华夏有何不妥?第两千一百三十四章旌旗十万斩阎罗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捷足先登第四十章太子奏对第两千六百二十章万民宫第一千九百二十八章远遁的塞尔柱第八百零六章皇帝的收网第一千七百九十八章工厂的秘密第五百零四章叛徒的直觉第一千一百零八章战前较量第一千八百七十三章改弦更张第两千一百零一章大变将至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李代桃僵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强者不屑阴谋第六百三十六章迷局第七百零八章皇帝回朝第九百八十八章内圣外王,岂可受辱?第五百五十八章汉人的敬天法祖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无形的较量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草原即将换新天第一千八百七十五章柳暗花明第六百六十四章天真的耶律宗真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张俭之死第一百七十六章斥责朝臣(第二更奉上)第两千零八十五章利益的朋友靠不住第一千九百九十三章吐蕃的盟约(上)第两千一百九十七章有染第两千三百三十四章大宋的走私第一千九百五十章俩个选择第八百九十五章老农贺礼价千金第五百三十一章天子剑出,展赫赫天威第一千九百零七章蝴蝶的翅膀(上)第两千一百零八章豪门崛起第二百八十三章党项人的阴谋第二十八章东京乞丐第六百三十五章爆发边缘的皇后第六百七十四章张俭与狄青第一千九百六十八章疯狂生长的阴谋第七百九十九章天下大同第一千零三十二章平安京之乱第两千一百二十章帝王召见第一千五百零七章唯有利益永恒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贝尔骑军第两千一百零六章弥勒降世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鞑靼之秋”第三百八十一章辽人的噩耗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平安京之战(中)第七百四十七章年关(上)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儒家思想的内外第两千三百五十九章玛儿敢的“运气”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猎归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赵祯的恐惧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乾坤在握第二百一十三章夜,登高守灵第八百二十章西夏的反击第两千六百四十章上帝站在哪一边?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虚虚实实第一百零七章杨贤妃的诱惑第两千三百零八章是谁在“巧取豪夺”?第两千四百八十五章晏殊的策略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驻军第两千四百零九章逻些城之围(上)第十七章威胁与机遇第一千八百四十章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东京路拾遗第两千三百八十六章阴谋又起第九百五十四章北患第八百二十章西夏的反击第一千二百九十章辽朝变天第两千一百一十一章在商言商第两千两百一十二章内侍殿头第四十四章东宫之中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勿相见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将星升起第一百六十六章文人傲骨,以身为墙第一千零六十四章大宋的叛徒第六百二十九章太后之谜第两千零七十二章利益牵绊第两千三百五十七章“怪物”第二十九章别人眼中的垃圾却是另一个人的宝第一千四百章伏阁请对第两千零七十八章第三种可能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集格物之大成者第两千二百六十章妥协第一千一百章战争的本质第五百七十三章刺客伏诛第四百七十三章枕边大事第一千九百一十八章谁的棋子?第三百五十五章交易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另一种战争形势第六百零七章天下事,往往不按计划来……三百八十章党项求放过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与苏轼第两千零七十六章人到死路必果决第两千四百五十三章火器与冷兵第七百一十四章自己作死第二百零三章大医救国第五百五十九章半路杀出个包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