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章赵祯与王安石与“三不足”

正朔的朝会基本上都是讨论大事,自从赵祯把早朝,常朝合并之后,大宋的朝会制度就发生了根本改变,所有的京朝官都要参加朝会,并不是那种点卯性质的日常,而是参与国家政事的日常。

这是一种更加责任制的朝会,中书省,门下省向赵祯奏报要事,而出现什么问题,是谁的责任,由谁负责解决,都在朝会上有着一体的解决。

漕运出问题便拿漕运使问责,但漕运使因为身在各地的原因,并不能出现在大殿之上,这就是一个麻烦,而大宋并没有在神都城中设立漕运司。

于是便出现了朝堂上解决但并不能当场责成改正的机会,要通过中书省发文另行通知,再等中书发文各地漕运使,效率低下不说,警醒作用也有所降低。

这次正朔超会上,赵祯便以江州漕运使王砼为例,同时引向整个官制,表达了一种不满,但毕竟是自己祖宗留下的制度,赵祯当然要把话说的清楚,说的完美,不然就是打脸。

“昔日之官制,乃供太祖太宗谋划之用,大宋立国之初国不安宁,外有强敌,叠床架屋实乃无奈之选,因外敌强悍,四海不宁。如今天下大定,海内一清,这祖宗之法已然不适用矣!”

赵祯的话并没有让朝臣们太过惊讶,中书和枢密院两府“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这也是大宋的“文武分权”谁不知道?

毕竟早就有改制的消息传出,朝臣们也多少做了准备,两府已经只剩一府了。

现在枢密院已经被官家变成了参谋院,武将的任用变成了向官家建议人选,兵事则由枢密院一众参谋官商讨而出,官家决定了最后的计划和用兵之权,而禁军是独立的,十六卫也是独立的,边军更是独立的,他们唯一需要负责的人只有一个,大宋皇帝!

www ◆тt kǎn ◆¢ O

军权已经成为陛下的手中之物,但这一点谁都不会去反对,毕竟文官本就无法名正言顺的掌兵,只能向官家提出用兵的建议而已。

现在,官家又向中书下手了,这在朝臣们的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门下”性质相同,是宰相办公的地方。

中书之外,尚书、门下两省名号虽存,但已成外朝,不是宰执衙门。

宋袭唐后期制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从尚书丞、郎到三师皆可加此等衔为宰相或副相。

但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三高官官,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

中书省才是大宋文臣的上峰,而门下和尚书省两省已经名存实亡,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这看似是相权的增加,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相权之中的军权早已被剥离,而三司又夺了财政之权,只留下半吊子的政权还被皇帝分去一半,人事任用更是捏在皇帝手中,随时可以罢相,也随时可以拜相。

宰相不专任三高官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

这政事堂其实就是宰相的办公公衙,下设舍人院,有知制诰或直舍人院,负责撰拟诏旨。

还设孔目、吏、户、兵,礼和刑等五房,分曹处理事务。

这简直就是取代了六部的职能,所以大宋的六部多为空架子,实际权力由政事堂接管,同时也交给了大理寺,鸿胪寺等去分担,毕竟一个政事堂无法完全胜任其中的事物,还是要交给专业的去办…………

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混乱,拖沓,推诿,扯皮,赵祯想到就上火,以大宋如今强大的国力相比,如此效率低下的行政机构简直就是在犯罪。

所以在这次超会上就以江州漕运使为例,牵扯出整个大宋官职的不合理,并且要改制!

因为赵祯的种种手段,文臣已经被太子在朝会之前的“朗读”给惊过一次,现在看着官家提出改制之事,大多习以为常,而接下来便是朝臣们的附议。

最先站出来的便是三朝老臣李若谷,他是经历太宗,真宗,以及当朝的老臣,最有发言权,谁也抵不上他对大宋官制的了解。

保守派在这个时候拭目以待,希望李若谷能让官家“回心转意”。

但他们很快林略到什么叫“开口跪”,

“陛下圣明!历朝历代之国力,国情如云之动,万象之变!昔太祖太宗之法适与开国之初,却不适与今日,陛下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实乃圣君之举也!”

这下朝中反对的保守派坐不住了,一开始他们看到李若谷受了官家封赏以为他说服官家了,那些封赏都是用来安慰老臣的,但谁想到居然是这种结果?

当然其中不乏有一些聪明人早已看出了端疑,太子太傅岂是轻易赐予的?没有实打实的好处绝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得到!

由此可见他李子渊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那些和李若谷交好的文官立刻出班附议,称赞赵祯一番后,又提出自己的观点,当然都是支持改制的观点,一时间让原本坚持的保守派动摇起来。

这个时候,保守派中的聪明人迅速做出应对,他们也出班支持改制,因为他们知道再往后就没有机会了…………

从李若谷这棵大树的倒下,再到与他交好的文官倒戈,保守派文官全面崩溃,根本就不用赵祯费劲,也不用支持改革的文官声讨,很快朝堂之上便出现了一致的声音。

最后谁也没想到居然是王安石这个后起之秀出来石破惊天。

“陛下,天地与人,了不相关,薄食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忌。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殚改之,可与乐成,难与虑始,纷纭之议,不足听采。”

赵祯的眼睛发出一阵亮光,没想到居然在这个时候听到了王安石的“三不足”算不算是歪打正着?

但面子还是要讲的,轻咳一声道:“祖宗之法非不尽善,而在于时机,用在立国之初便是善法,妙法,用在当下便不妥矣!

朕之改制用在当下善也,可往后不知可否矣!朕不求最好最善,但求顺应当下国情!”

王安石拜下:“陛下圣明!”

第两千四百五十五章泸州的酒和火锅第两千三百七十八章三才的担心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借刀杀人第八百一十五章合围西夏第六百七十一章祸不单行第两千一百二十五章揭露人性第四百二十一章皇帝亲临第五十六章宦官周怀政第两千零八十四章罪人的底线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恒逻斯城外第两千一百八十六章阶级矛盾第七百二十七章玻璃的秘密第两千四百二十八章东方文明的崛起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魏王威武!第三百九十二章老兵的最后荣耀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寒冷的坟墓第两千零四十三章骑兵与骑兵的较量第一千四百零六章火器营第两千六百三十六章十字军的落幕第六十二章太子驾到!第九百八十章谁都不干净!第两千零六章恍然大悟第七百三十一章倾家荡产的死者第两千一百一十九章赵祯的优势第五百三十七章大宋,背嵬第五百二十七章西夏大败!第二百二十三章东京城的改变第两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圣城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杞人忧天第两千一百八十四章天子家门口的“闹剧”第八百二十五章大宋将门无孬种第一千九百七十四章仁钦桑波的折磨第一千零二十章倭皇与关白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临朝称制第两千零二十七章民心的自信第九百八十三章粮食十万石第二百一十五章设宴群臣第两千一百一十七章弥勒教的前世第两千四百三十三章女人位尊的嘉莫人第两千零七十六章人到死路必果决三百七十六章眼见为实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李若谷的能力第两千零五十四章巡幸兰州第两千二百二十章“下套”第两千零四章宁可御敌于战场,不可怠敌于萧墙!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官员的权与责第一千九百零七章蝴蝶的翅膀(上)第两千两百零八章祁国公府的“丑闻”第五百三十八章大宋也要耍无赖第十一章北宋的天空第两千五百二十二章江山社稷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宫中行第三百六十一章崩溃前夕第两千四百零七章人为什么而活第两千二百八十一章盯梢客裴七郎第八百八十七章赵祯的密谋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与话事人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武德永昌第一千四百四十四章画中走出的帝王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节幸亏契丹人在草原第九百三十四章后宫三百七十七章商人重义第五百二十一章皇帝的底牌第两千四百五十六章特殊的商会第两千三百二十三章枕戈待旦第一百零七章杨贤妃的诱惑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大宋的性格第两千一百九十六章奎大的踪迹第八百九十章相思情愫千里传?第七百五十四章万国来朝第四百三十五章王蒙正之心第五百五十五章人总是有私心的第七百六十二章上京云动第两千三百三十九章火器之威第五百二十七章西夏大败!第一千零八十五章内朝会第两千四百五十六章特殊的商会第一百七十三章皇后之死第一千八百五十章为何忠心?第一百三十九章妖僧害人第两千三百六十九章恶火第八百一十一章谁是魔鬼?第二百七十九章皇帝,武将,西征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喝最烈的酒…………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哪一个更便宜第两千五百三十八章赵祯的诚意第三百七十五章辽朝的担忧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六扇门”的拆分第五百七十五章收尾第四十七章元方你怎么看第八百五十三章党项人的未来第三百一十三章恶客北方来第两千五百二十四章钱庄的“秘密”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恶魔出现第两千二百九十三章“大棒和甜枣”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帝后的手段第四百八十五章皇帝酿啤酒第一千九百九十三章吐蕃的盟约(上)第二百三十八章当官不坐衙的蔡伯俙第两千一百八十四章天子家门口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