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汉家至上

全面战争就是总体战,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太多的普及,只有赵祯深谙其中的道理。

全面战争本质上是全民族的战争。

不仅战争已扩展到参战国的全部领土,卷入战争的人员也由军队扩大到全体百姓。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和政治都应服从于民族生存,战争是民族生存意志的最高体现。

因此政治应为作战服务。

大宋的朝堂无论什么部门都在这场灭国之战中为战争提供服务,即便是赵祯这个君王也不能例外。

大宋的许多人没有看出来,但却已经被融入到了全面战争之中,因为它的基础是民族的精神团结,赵祯为此采取特别措施,最主要的便是控制新闻舆论,大宋的所有报纸都在大肆宣扬这场战争的意义和伟大。

汉家至上的理论也被“有心人”提了出来,并且被高高举起。

同时朝廷和地方上的衙门也都开始镇压泄露军情者和不满分子,这种事情大宋早已轻车熟路,这是在利用一切手段进行精神动员,从而唤发伟大的民族精神。

也把军事教育融入到了教育之中,以强大的感染力动员百姓,也是在给百姓植入民族主义的精神。

单单这些还不够,也算不上全面战争,赵祯还下旨户部和三司,临时性的实行经济军事化。

因为是特殊时期,大宋和契丹百年恩怨的了结就在当下,平日里反对皇帝过多干涉财政的官员们在这个时都成了哑巴。

对国帑的去向完全闭口不言,他们比谁都希望大宋赢得战争,如此一来自己也可以名垂青史。

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大宋的国家机器疯狂运转,得益于赵祯当初的改革,各部之间的配合非常到位,经济很快完成了战时化的转变。

粮食、服装、军械等重要物资,平时就有大量储备,战时所有的工厂更是加大力度的保证生产,一旦生产好的东西都会第一时间运往前线,而钱财等待朝廷来结清。

战争才是这个世界上最赚钱的买卖。

从始至终大宋的钱庄都是在朝廷的掌控之下,所以在这个时候完全能起到稳定纸币的作用。

再加上大宋的民族自信,百姓们相信最终大宋会赢得这场战争,交钞的价格非但没有跌下去,反而有一点点的增值。

并且大宋的战争物资完全能做到自给自足的程度,一时间在朝廷的主持下,军备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国营的兵工厂更是繁多,赵祯觉得大宋已经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

他并没打算不宣而战的搞突袭,想这样做也根本办不到,反而得不偿失,北伐的檄文由苏轼所写,端是称得上荡气回肠,震撼苍宇。

端明殿大学士,北京路安抚使韩琦将会担任使者,亲自把大宋的檄文和赵祯的国书送到契丹的上京城,送到女皇萧挞里的面前。

在这个时候赵祯已经开始建立他的御驾亲征体系了。

之所以这么说乃是为后世开先河。

日后继任之君在全面战争到来的时候必须要御驾亲征,虽然不用抵达前线,但却必须要在中军建立有效的指挥。

这种制度便是类似于后世独裁式的战争指挥体制。当然在封建君王的面前,独裁并不是奇怪的事情,一直都是这样罢了。

独裁制度能最大程度上的调集资源,指挥军队,当然皇帝也不都是各个会打仗,但大宋早就已经有了一套完善的参谋制度啊!

若是在以往,完全可以任用具备卓越的才能、坚强的品格、充沛的精力、敏锐的观察力等优良素质的人为统帅。

大宋历次大战下来,不得不承认赵祯非常希望狄青作为这场北伐战争的主帅,但狄青远在千里之外,剩下的人都不太适合,倒是这段时间对王韵的观察,赵祯觉得他颇为合适。

可惜他太过年轻,并且名声不显,在军中的影响力和地位都不允许他担任主帅,不过王韵却是一个极好的参谋,所以赵祯任命他为参谋军事使。

这是类似于参谋长的官职,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设立,极其重要。

赵祯不好办的事情完全可以由他来办。

加强国民和军队“在种族基础上”的民族团结,考察与战争有关的各项方针政策,甚至是指导战争全局等,这时候,参谋军事院就可以贯彻他的思想,结合宣传、军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进行部署。

至于方舟所部的十万大军完全是赵祯预留下来的一支奇兵,最主要的任务便是以最快的速度向上京城推进,以此体现和论证当初他向赵祯奏报的战术价值。

神都城,征兵的旨意已经下达了半个月,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宋军的捷报频频传递,无论击溃多少敌军都会有捷报传递自此,以鼓舞大宋军民的士气。

现役的士兵自不用说,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已经投入到了前线。

神都城中的上四军禁军除了留守皇宫城池的人除外,其余的全数向北开进,抵达北京大定府之外,有些甚至已经抵达大宋和契丹交界的高州,武安州等地。

即便如此,退役的老兵也在朝廷的征召下开始成建制的出现,他们的目的地是赵祯即将前往的惠州,这里在武安州和大定府的中间,最方便指挥调度。

一旦战争打响,大定府中除了守军之外剩下的士兵便会奔赴前线,而赵祯所在的御驾宫帐就会成为大军的后方,安全绝对有保证。

赵祯还未动身,朝堂的臣子们极力要求跟随,对于他们来说最好是能把大宋的皇宫都搬到前线,这样一来他们便有了名垂青史的资本。

显然这是不可能,全面战争之下,国朝之内的琐事和突发事件会变得非常多。

同时也因为是大宋第一次发动全面战争,所以突发情况会出现很多,若是有可能,赵祯自己都不希望前往前线,而是在神都城中坐镇,以防万一。

眼下最合理的办法就是让太子赵旭再次监国,以防有意外的事情发生,稳定朝局和大宋的日常活动。

要知道眼下已经能有近百万的老兵奔赴惠州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还会越来越大,各州府的转运问题就是个大麻烦,朝廷若是不做调节和指挥会出大乱子。

赵祯预计这次的战争规模可能会达到数百万人,契丹面对大宋的全面进攻定然是全民皆兵的。

如此一来需要朝廷源源不断的调遣士兵支援前线。

第两千四百一十七章节宋帝与赞普第六百一十章皇帝的对决第两千三百九十八章还是有后手!第五百八十二章不祥之兆第五百一十九章遗诏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范仲淹的狐狸皮第二百八十三章党项人的阴谋第三百零二章撤也要撤的天塌地陷第两千零九章高原之上第五百五十三章狄青的情商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他赵祯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第五百八十一章无辜的老乙幸第两千四百七十九章汉家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第一千六百五十九章开蒙奇书第一千零一十六章远隔重洋的会师第一千九百六十六章无奈的平衡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良禽择佳木而栖第二百五十四章皇帝的大婚(上)第两千一百八十三章利益相关第两千六百一十二章造神运动的开始第一千九百七十八章化被动为主动第一百六十五章人间地狱第二百九十四章首战告捷第三百九十六章杀戮时间第二百二十五章惊现巨款第一千零三十章皇宫之夜第两千五百八十四章背道而驰的理念第一千零六十二章夜观范希文之疏第六百九十二章墙倒众人推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使臣受辱第五百一十四章帝王气魄第四百九十六章该死的塔利班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丽人第八百七十六章骑兵的序曲第九百四十九章皇帝的格物致知第四百六十八章囚母收权第一千九百七十一章 章台之对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意识形态的差别第三百一十章树碑立传召忠魂第九百八十七章捅了天!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生存还是毁灭第一千二百三十章龙凤之谋第九百四十三章辽朝使者觐见!第二百八十七章四民论,强国论第一千八百零二章大宋商贾的吸血能力第五百六十二章回归正朔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对契丹要下狠手第一千九百一十六章两大帝国之间的利益第两千六百二十七章等儿子等出了麻烦第七百九十八章更大的舞台第两千二百六十八章贷之利与弊第一百五十四章骤变第两千二百二十九章长老齐聚第七百六十七章最先举刀的女人第六百四十六章开封奇案(上)第九百六十章盛名之下无虚士第三百七十四章大宋,大不同!第九章赵恒的心思第一千四百零五章军中生活第两千两百一十章赎罪第一千六百二十四章该来的早晚会来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送瘟神第二百三十五章东方巨响第两千三百二十章仁青东的恐惧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以退为进第三十九章寒冷的冬天第八百三十九章战争债券第一千八百六十一章军功不够,劫城凑第六百三十五章爆发边缘的皇后第两千一百一十章帝与后第两千五百九十二章遥远的“京观”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动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上京城的“昨天”与“今天”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平安京之战(中)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该上路了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皇帝培养出的怪物第一千零五十六章倭人初见盛世第一千零八十九章大宋的边墙修不得!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落入阳谋第两千三百五十八章来自逻些城的消息第两千零九十七章国丈与包拯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该走的还是走了第三百二十四章真定曹家第一千零五十章北京城的改变第四百三十九章踏白军第三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上)第两千零四十二章怪圈第二百六十四章武人的琼林宴第两千零一十三章宗哥城内第一千三百二十章宋之格物第一千七百零二章“出卖”大宋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驻军第两千零八十七章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商人舌辩第七百六十五章巾帼不让须眉第五百七十九章做戏做全套第两千零八章狄汉臣的长进第两千零九十五章皇后的手段第两千四百九十六章帝王“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