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从

角厮罗是个识大势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成熟。他再也无法忍受那种任人摆布、受人控制的局面。他与论逋就是吐蕃宰相李立遵之间的矛盾首先爆发。

之后他利用温逋奇也的势力杀了李立遵,废了他的论逋之位。

但好事多磨,谁想到温逋奇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地方豪强,早就觊觎唃厮啰的赞普之位。唃厮啰到了邈川后,他一面暗中与西夏勾结,一面秘密策划叛乱。

明道元年,温逋奇发动了政变,逮捕了唃厮啰,并将他囚置井中。但是,温逋奇的阴谋并未得逞。温逋奇带兵外出,负责守井的士兵将唃厮啰从井中救出。

唃厮啰当机立断,迅速集结拥护自己的部族,诛杀了温逋奇,平息了这一场叛乱。随后将国都从邈川迁到青唐城,从此这个河湟地区的吐蕃政权才真正掌握在唃厮啰的手中。

而角厮罗也是在此时才算得上是青唐吐蕃的领袖,并且聪明的选择了新的政策。

亲政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变李立遵和温逋奇时代投靠西夏、与宋为敌的外交政策,他极力主张“联宋抗夏”。因此,他的政权得到了宋王朝的大力支持,其中最为支持他的就是赵祯。

这让赵祯回想起了当年,那时候两府还在,两府相公们都担心再次扶持出一个西夏,并不愿意给予角厮罗太大的帮助,但赵祯同样力排众议,坚持给角厮罗最大的增援。

也就是这个决定,使得大宋攻伐西夏的时候得到了角厮罗的全力支持,若不是有他的支持,大宋拿下西夏的速度和难度将会翻上几翻。

赵祯在国家权益面前是利益至上者,角厮罗对大宋有着极大的益处,并且他向自己表现出了最大的善意,这么多年从未背叛大宋,只要是大宋政策所需,必定尽全力支持。

即便是大宋征服西夏之后,角厮罗仍旧尽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大宋有所需要,他便在所不辞。

最重要的一点,赵祯私下和角厮罗之间的通信十分频繁,这不是赵祯主动发起的,而是角厮罗,是他主动汇报自己的日常政务。

并且谦逊的称作是向赵祯请教如何管理治下百姓,尊称赵祯为皇帝的同时还称大宋为主国。

这样恭谦的态度让赵祯非常满意,他不是没怀疑过角厮罗在伪装,但通过交流的越来越频繁,赵祯发现,角厮罗不是要和大宋对抗,而是要统一吐蕃。

看似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可事实上只要稍稍理性和的分析就会发现这根本就是两件事,谁说统一的吐蕃就会和大宋对抗?

角厮罗在信中承认他打算统一吐蕃后与大宋分庭抗礼,但他亲自来过神都一次,那是在赵祯御驾亲征契丹之后,本打算一探大宋的底细,但到了神都之后很快他就放弃了和大宋为敌的想法。

角厮罗清楚的知道吐蕃和大宋之间的差距不是疆域所能弥补,更不是通过时间能弥补…………即便统一整个吐蕃之后,他也不可能同大宋抗争,大宋的强大超越了盛唐,而现在的吐蕃早已不是原先的吐蕃。

双方之间根本就不存在平起平坐,角厮罗诚恳的向赵祯坦白,愿意归附大宋,成为大宋永远的附属之国,只要大宋向吐蕃提供贸易便好,吐蕃什么都却就是不缺牛羊。

赵祯明白角厮罗的意思,把吐蕃的经济完全对大宋开放,让大宋掌握吐蕃的经济命脉,这样一来吐蕃就没有反抗的可能,一旦战争爆发,大宋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切断与吐蕃的贸易往来,吐蕃很快就会陷入瘫痪。

高原上缺少许多生活必需品,茶叶,丝绸,棉,瓷器,铁器,甚至是药物,书籍,更别提相关的技术。

赵祯对这一点是接受的,所以他一直对青唐角厮罗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中枢院的相公们不明白,赵祯自己心中清楚,角厮罗已经准备归附了。

吐蕃的统一其实势在必行,即便不是角厮罗成功,也会有别的人成功,这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而角厮罗和大宋之间的关系要好得多,与换成别人统一吐蕃,不如让角厮罗来,他统治之下的吐蕃和大宋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发生变化。

赵祯相信大宋有能力做到“和平演变”。

这本就是和经济一体的战略性手段,在大宋这种环境和强大的国力下想要成功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当吐蕃和大宋之间的交流障碍消失,当吐蕃人发现他们只能从大宋获得想要的一切之后,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吐蕃没有办法对大宋发动战争,因为双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

角厮罗知道,要想让吐蕃过好,就必须统一吐蕃之后向大宋称臣纳贡,做一个俯首帖耳的归顺之国,藩属之国,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这是角厮罗的想法,但赵祯并不这样想,西藏成为大宋的藩属之国是好事,但赵祯要的更多。

角厮罗对大宋如此态度最简单的原因是,大宋没有任何侵略占据吐蕃的理由,反而是担心吐蕃侵扰边防,所以他给出最大的诚意。

他这么想不奇怪,因为吐蕃从始至终都没有成为华夏的土地,中原王朝从没有真正的有效统治过吐蕃高原。

但在赵祯的惯性思维当中,他把青藏高原看作是华夏的一部分,事实上从元朝开始,中央政权才开始真正能够统治以及管辖吐蕃的事物。

在此之前的数千年时光中,吐蕃都是独立存在的,并且和中原王朝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关系。

吐蕃成为华夏的一部分,成为汉室的领土其实是从元朝蒙古人手中接过来的,元朝征服了吐蕃,设立宣政院,以此统辖吐蕃。

而明朝便简单的多,直接收缴元朝旧敕旧印,换发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过渡,继承了对西藏地方的主权。

但这些都是历史,还未发生的事情,赵祯忽然醒悟,为何角厮罗的态度如此恭谦的同时却绝口不提成为大宋的自治区,而是坚持以藩属之国为最。

因为吐蕃是一个独立与华夏汉室的存在,双方之间并没有发生过统属关系………………

第两千二百六十八章贷之利与弊第二百五十二章最是无情帝王家第一千一百零五章战争已经开始第四百二十四章坐而论道?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留一线第两千三百四十八章时代的规则第一千九百六十章中原佛门的衰落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信仰崩塌无异与身死!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镔铁之心第三百五十四锋芒!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将军与神医第两千四百七十一章前往神都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大宋的说客第一千三百九十章高原的吐蕃第一千九百零六章圣城之灾第一千八百六十四章波罗王朝的震荡第五百六十一章大宋子弟兵第两千四百二十一章华夏西土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怂了的苏轼第八百九十章相思情愫千里传?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华夏数千年之未有!第两千一百四十三章利益的交换第两千二百六十三章割“韭菜”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饕餮之宴第五百四十二章皇帝首先是个人第六百三十六章迷局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东京汴梁第两千一百一十章帝与后第二百三十四章绝地反击第三百二十二章拔出萝卜带出泥第二百一十五章设宴群臣第四百六十四章大宋好时机第一千九百二十七章放弃第二百七十六章大宋的战前准备(上)第九百五十一章驸马府炸了第两千三百二十二章大宋的报复“如期而至”第七百零九章大宋偃革第八百七十五章步卒的精妙第两千六百二十八章胡柯的本事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名存实亡的自治第一千零一十章大宋与高丽第一千八百八十七章天家的操心事第两千两百零四章离京的驸马和公主第四百零二章皇宋通宝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新的皇权第两千一百三十七章宗教的利弊第九百八十九章羡慕与仰视第三百六十章皇家票号第二百三十八章绿车旄节第两千零七十二章利益牵绊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资本的力量(上)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大定府第两千三百七十六章青年才俊的“标准”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愚蠢的代价第八百四十章土豆,地瓜,味道好!第七百三十九章大庆殿中不见君!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大宋的帆第两千五百八十四章背道而驰的理念第五百九十章欧阳修使西夏第一千八百八十一章天竺的求和第四百六十七章天堂与地狱的距离第七百八十章北国风光第两千六百二十七章等儿子等出了麻烦第七百五十六章宋与辽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想走走不了!第九百一十三章欲将轻骑逐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喝最烈的酒…………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秋夜一“春风”第两千一百九十八章姐弟之情第七百零二章提皇帝出头的女人第八百零六章皇帝的收网第两千一百四十七章对抗无处不在第一千三百六十章x萧满的逃亡第两千四百五六十章北上的列车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以夷制夷不可取第两千两百零六章死骑的“管事”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谈崩了……第七百四十四章“独夫民贼”第九百三十八章人死身后事第一千三百四十章苛刻的条件第二百二十二章地方官制的变动第一百六十七章奠第两千一百八十五章御史的价值观第两千四百二十二章最后的对话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滦河城的防疫第两千六百零六章后悔的格里高利七世第四百八十一章云南旧事第一千零二十八章强宋不需要解释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天下行商第一千四百五十章宋辽的区别第两千五百一十九章西方的圣城第两千一百一十八章弥勒教的今生第两千二百三十七章帝国资本的力量第七百九十七章英雄第七百九十七章打破人口天花板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飞地就再飞一会第一千二百二十章石批德撒骨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鸡贼的赵祯第一千八百九十一章将心不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