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零六章恍然大悟

刘涣煎迫角厮罗的起因赵祯知道,他也理解刘涣这么做的原因,即便是一张老脸不要了,也要把青塘和角厮罗逼到大宋的对立面去。

虽然从一开始就知道,但赵祯却依旧认为刘涣太过愚蠢,这么重要的事情居然不向上通报,不明白上面的意思就自己擅作主张。

这样一来虽说刘涣一个人背负起污名,可这件事完全不需要他的牺牲,这样做毫无意义,也是多此一举。

赵祯作为一国之君难道不知道考虑青塘所带来的威胁?

最重要的是上下君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赵祯仔细回顾之后便发现,现在大宋君臣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从一开始他就把臣子看作是和后世一样的存在,可事实上他们与公务员之间的差距相去甚远。

在古代的政治体系中,君臣关系是一个类似于纽带作用的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

帝王一个眼神,一个念头,一句话都会给臣子阐明一些道理,而臣子不单单是管理国家的工具,更是要揣摩上意,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向上积极反映。

赵祯努力打造的朝堂更为类似于后世,所有人的一切都被安排好,文臣武将手中并没有多少的自主权,最多便是把想法通过奏疏的方式向赵祯反应。

于是大宋的政治氛围和以往都不太一样了,有了赵祯这位圣君之后,朝堂上下许多朝臣都把问题交给了中枢,而中枢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推给皇帝。

人的主观性和能动性都被放弃掉,这其实是做臣子的悲哀,朝中六部的相公不是没看到这个问题,但他们担心自己太过进取,最终会让皇帝怀疑自己是在对权利的追逐。

赵祯恍然大悟,其实是自己把刘涣变成眼下这个奇怪的“政治动物”,大宋的政治体系并不完美………或者说原本的体系是不错的,可到了自己手中就变得残缺不全。

大宋的政治环境一直都不错,不因言治罪,不因改革而掉脑袋,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政治环境?

多少的名臣名相都是在这个大环境中出现的,可最终被赵祯自己一手败坏,这是个不好的事情,过犹不及的道理被他忘记了。

强大的皇权以及日益势微的相权使得原本安定祥和的政治环境不复存在,赵祯不断的打击文官体系,使得文官已经不敢忤逆他的任何旨意。

原本的圣旨要从中书门下发出才算是真正的旨意,而中旨这种原本不受官员们待见的东西现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权威。

这是一种倒退,事实上出自中书门下的旨意才能算是正事的圣旨,而非从禁中发出的中旨。

刘涣一事让赵祯愤怒的同时也让他看到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眼下种谔兵进青塘,种世衡这位老父从神都城千里救援,这一切的一起都事出大宋现在的政治制度。

越是对权利划分的细致,越使得使用者谨慎,这原本是好事,可一个国家所需要的不光是谨小慎微的朝臣,还需要有拳拳报国之心的直臣,诤臣。

经过刘涣之事,赵祯猛然发现朝堂上的直臣,诤臣越来越少,即便是包拯都打算颐养天年不过问朝政。

大宋进入治世不假,可还没到朝臣们闭口不言的时候,这么一想赵祯忽然觉得浑身冰凉,他忘记了一点,大宋的朝臣都是敢于直言上谏。

即便是面对高高在上的皇权他们也不怕,甚至担心力度不够,无惧任何压力和权势,这才是大宋文臣们的风骨。

现在,风骨不在,各个力求自保,为的是什么?

而这一局面也导致上下之间,君臣之间的思想阻隔,也才会出现刘涣这般的固执和范大勇的惨事。

人无论做什么时候都要为自己负责,而赵祯明白,自己对文臣的过多限制和分权使得现在的自己尝到了苦头。

但对于分割相权之事赵祯并不后悔,前朝宰相只有一人,这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宋自开国后太祖不光撤去了朝堂上的凳塌,还把相权进一步的划分。

三司的计相,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等等这些就是相权划分的结果,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不存在了。

到了赵祯这里进一步划分相权,中书门下平章事变成了宰执,而参知政事的数量极具扩大,枢密使变成知参谋兵事,一系列的变动使得相权被打散。

现在大宋的宰执权利比中书门下平章事要小,但却比参知政事大,所以朝中依旧以宰执为首。

赵祯忽然笑了,他知道为何刘涣会成功,为何朝堂之中没人去提醒刘涣,原来这一切其实都是朝臣以及相公们在给自己这个大宋皇帝呈现一种想要的结果。

现在看来,刘涣想要在当下的政治制度中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单单是文书的出处,以及各部之间的配合就要有相当权利的人在其中帮忙。

这根本就无法追究,一旦追究起来,怕是大宋的半个,不,大半个朝堂都拖不得干系。

说到底也是自己的不对,赵祯也就不打算在去追究谁的责任了,眼下最好的事情就是种世衡能在种谔发动总攻之前赶到宁夏路。

大宋和青塘之间终有一战,但还不到时候,种谔若非是个傻子就不会冒冒失失的进攻青塘。

如此一来种世衡还有时间,他此去青塘就不是支援种谔的,而是尽量避免和青塘的战争,若是战争开始也要尽量的把出征的三万西军带回来。

想通了一切,赵祯就不再纠结,错了就是错了,再去苦恼和悔恨没有任何作用,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当然,自己是有错,可刘涣以及朝中的衮衮诸公也有错,赵祯最讨厌的便是拐弯抹角的说话。

“三才吩咐下去,明日早朝过后,相公阁臣全部留于紫宸殿对奏!”

“奴婢遵旨!”

三才瞧见官家的脸色突然变好了,心中跟着欢喜的同时也有些疑惑,为何官家不在此时降罪于刘涣?

他哪里知道,赵祯不是不降罪刘涣,而是要让朝臣们自己把刘涣的罪名给定下来!

第八百九十九章历史沉钩的抉择第两千三百六十五章没有诱饵,也没有主力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战争来了第六百六十一章各军动向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草原上的噩耗第三百二十六章赤裸裸的现实第两千四百一十九章节利益交换第五百二十四章小人的便宜占不得第一千零九十九章历史的答案?第一百六十五章皇城流血夜第二百六十一章八月十五中秋节第一千八百六十三章兵贵神速第九百七十四章“贪婪”的大宋皇帝第四百八十二章重开府兵制第四百二十章文治的崩塌第一百四十三章打的就是你第两千五百八十七章最好的丝绸之路第六百七十章包希仁也别想跑第一千九百六十章中原佛门的衰落第一千七百零四章“打造”上京城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女人的战争第两千四百二十八章东方文明的崛起第一千九百一十七章作为棋子的约翰第七百八十二章榆林战起第一千九百八十章好大的一个放射球!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汉家至上第六百四十一章皇后垂帘第两千二百七十五章吐蕃动向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黑汗分裂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跃然纸上的王安石第一千零一十七章蔡伯俙的“阴谋”第一千七百八十一章良弓藏第五百四十三章太子监国第六百三十六章迷局第一千九百六十九章一个老人的离去第七百七十一章大宋葫芦里的药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三山夹两盆”第一千二百章活地狱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君王的代价第一千七百八十九章皇权要限制,相权也要限制第五百八十八章皇帝的传承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西京之乱第一千零八十六章长城!长城!长城!第八百九十二章天机不可泄露第九百零八章出乎辽人意料的战争第一千七百九十五章杀人诛心第二十五章书法小渣渣,家装小能手第三百九十一章死得其所第二百二十三章东京城的改变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北戍司军的崛起第九百九十三章矗石城的代价第七百一十二章狼与羊第三百九十一章死得其所第七百九十六章希望归来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帝王的婚姻第两千三百一十章曹家的退出第二百一十四章十里长亭,风云际会第一千九百四十三章文以栽道第两千两百一十八章“证据”第一千九百八十二章离开神都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大宋的报复第一百二十五章传国玺的下落第四百七十五章推倒重建第四百三十四章游街示众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御药院的内侍第一千四百八十章君臣宫帐话尚武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于阗的归附与自治第三百二十六章赤裸裸的现实第一百三十四章天命所归第九百九十三章矗石城的代价第八百一十二章祸不单行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百零六章轻纱罩,玉体横陈三百七十九章萧惠的恐惧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军中对第一千零六十七章苏子瞻哪里走?!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天下无知己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战争的导火线第两千四百二十八章东方文明的崛起第三十七章艰难的抉择第九百九十七章高丽人的恐惧第一千七百零七章知府事曾巩第五百三十六章脆弱的屏障第两千一百九十六章奎大的踪迹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恶魔出现第两千五百九十章“圣城”之殇(下)新书《长歌当宋》二十万字求收藏!第两千两百一十三章圣旨执行不得第四百五十三章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三十六章独夫与天道第五百三十六章脆弱的屏障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租借州府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魔鬼的交易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重游上京城第一百四十五章新官上任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真正的枭雄第两千一百五十一章国法之辩第一百八十七章赵元佐第九十九章周公恐惧流言日第一百六十章乱局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女真,大宋的爪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