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零六十八章欧阳修的莫须有

若是单单论心计,赵祯和赵旭这对父子并没有多少,但若是说手段和权谋,这两样东西在大宋别人就是拍马也追不上的。

原因很简单,这对父子掌握了大宋最强大的资源,无论是情报还是执行力都没人能和他们相提并论。

之所以从容不迫,之所以胜券在握,是因为这对父子掌握了绝对的主动,一切都仿佛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表演”。

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发现问题,再强大的情报机构若是不能发现问题,那将和摆设没有区别。

赵祯能发现的问题,赵旭同样能够发现,只不过这对父子所看的地方不一样而已,赵旭是从政治上发现了问题的所在,而赵祯则是从更为根本的地方发现了问题。

赵祯把赵旭留在神都城自然是有深意的,能发现问题最好,若是不能发现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他把大政处理好,也没有太多的问题。

至于范仲淹这位宰执相公,自然是知晓事情的真相,当初赵祯特意寻他说了这件事,以范仲淹的才学只要一点便会透彻。

而另一个知道真相的人则是身为三司使的包拯!

别小看这老倌,几乎一辈子和钱财打交道的他最为敏感,尤其是对大宋最大规模的钱财流动更是如此,“鼠须”一般敏感的触觉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在朝堂上包拯是第一个向赵祯上疏的,而范仲淹这位宰执相公反而是第二个,这两人心中都清楚一件事,太子监国的这段时间最为重要。

原因便在于考察太子的能力,包拯和范仲淹两人早就商量过,若是太子能发现问题所在,那自然是最好,若是不能也要旁交侧击的提醒。

谁都希望自己的皇帝是个明君,明君就要明察秋毫,就像官家所说,要对自己的王朝了若指掌。

事实上包括欧阳修在内,所有的六部相公都在小心的呵护或是帮助赵旭在成长,他们每日的上疏内容和之前大为不同,更多的不是在阐述事实,而是在阐述事实之后附上自己的意见以及请求赵旭给出储君的意见。

这其实算得上是一种考校,也是一种观察和教育,赵旭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他看得出这些相公们是在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更为合格的君王。

所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日的奏疏也是极尽详细的在对答,如此一来君臣之间配合的越来越好。

要知道眼下的六部相公都是赵祯所挑选的,每一个都是跟随赵祯多年的老臣,甚至有从小就和赵祯在一起的伴读之臣晏殊。

晏殊是赵祯的伴读之臣,再加上他的性格本就沉稳,不愿攀附皇权,赵祯虽然有些不喜欢他,但这样的人作为吏部尚书最为稳妥。

吏部执掌天下官吏的筛选勘磨,甚至是调任勘察,权柄之中关乎江山社稷,而只有挑选一个公正独立的人,赵祯才能放心。

晏殊这个人越来越适合做孤臣了,他不喜权贵,不喜皇权,一切的特权在眼中都是鄙夷的存在,还有比这样的人更适合的吏部尚书吗?

即便是范仲淹都佩服晏殊的固执和知人善用,晏殊这个人最大的好处便是唯贤是举,朝堂之上有许多能臣干吏都是通过他的举荐而出任要职的。

事实也证明晏殊的举荐极少出现错误,便是身在宰执的范仲淹自己也是通过晏殊的举荐而获得如今的地位。

但这样一个人却从未获得任何被他举荐之人的好处,一点也没有,而且严厉拒绝和那些被他举荐的人来往。

真正做到了“六亲不认”,朝堂上下对他的评价无不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因为他的女婿富弼就是他向赵祯推荐的。

虽然晏殊和赵祯之间越走越远,但却没有影响他在赵祯心中的地位,作为臣子他是合格的,而臣子就是臣子,永远不可能和皇帝成为朋友。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放弃原本的友谊,赵祯明白这一点,晏殊同样明白这一点。

这也是为何晏殊做不到蔡伯俙那般的原因,他在朝堂之上的公正是评价是蔡伯俙所没有的。

晏殊同样是赵旭的老师,六部尚书都是和他一样的存在,眼下辅佐赵旭就是他们的最根本任务。

范仲淹,欧阳修,晏殊,包拯,曾工亮,丁度,富弼,韩琦,这些人都是赵祯留给赵旭的财富。

现在的朝堂因为这些人的存在非常稳定,赵祯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苏洵被赵祯带走了,为的是让他操持针对国朝之内的危机,而神都城中自然是以范仲淹为首,有这个老谋深算的宰执存在,神都城不会有什么问题。

包拯依旧是把持三司,三司看似是管理天下财富的地方,但事实上却也在监视天下财富的流动,可以说包拯比谁看的都要清楚。

大宋之内存在的大宗买卖都是在三司的监视下进行的,三司在包拯手中一天,就没有人能够轻松的偷税漏税,只有包拯没工夫处理的小事,绝没有他发现不了的大事。

晏殊掌握了天下官员的上升渠道,包拯掌握了天下财富的渠道,有这两人在,大宋就不会乱,而范仲淹辅佐赵旭处理大政,朝堂稳如泰山。

这时候赵旭发现了问题,恰恰也说明六部相公的能力,欧阳修的倒霉不过是疥癣之疾,若是在往常留中不发就好。

可现在没有办法留中不发,即便是留中不发,被逼到墙角的欧阳修也要自己请辞。

这是大宋文臣的最根本手段,在被泼脏水的时候,没有太多的办法用来自辩,唯一的办法就是请辞,把自己从风口浪尖摘出去,然后等待公正的调查。

如同“莫须有”一样,莫须乃大宋百姓的口语,意思是“大概,也许”之类,而恰恰是这“莫须有”便让一个人的德行受到最大的挑战。

大宋的环境就是这样,谏官就是可以风闻言事,就是可以利用莫须有来揣度别人,朝堂之上这种事情也不是一出两出。

但从来就不会用钱明逸这般的下作手段去攻击别人,扒灰的事情天下人所不齿,于情于理都是极大的亵渎。

用莫须有的扒灰事件来攻击一位朝堂相公,即便最后证明欧阳修是干净的,也会让人诟病,毕竟欧阳修把侄女养在家中那么多年,实在是于礼不合。

第八百二十三章皇后驾到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皇后之怒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恶魔出现第二十九章别人眼中的垃圾却是另一个人的宝第三百零一章最漫长的一天第九百三十七章死的早不如死的巧第两千六百一十九章来自罗马的使者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滦河城的防疫第两千一百七十三章孝女曹娥第四十二章利益交换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掉进深渊的人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堂食棚子中的郝一口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冠军大将军第两千零四十四章回关第五百五十四章辽人的惊讶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大宋的动员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各自的小算盘第一千零八十三章宋辽经济战第两千四百五十九章历史的车轮第八百三十三章荒唐的逻辑第两千三百六十七章角厮罗的计划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倭国的女皇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以退为进第一千七百零五章大宋之局第两千一百三十三章弥勒从未降世第两千一百一十八章弥勒教的今生第两千一百七十六章“龙生九子”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闭关锁国第八百二十三章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第五百章帝王一怒第两千五百二十一章祭天传位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镔铁之心第两千二百四十一章超越皇权第一百九十四章洛阳城的早晨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与苏轼第六章拜见父皇第两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边军第一千零四十八章女真使者第一千零六十九章堂食棚子中的郝一口第九百二十九章煌煌京城灾民现第两千一百九十六章奎大的踪迹第一百三十七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第六百零二章剑走偏锋的援军第两千五百九十九章认同感,从军队开始第一千八百八十七章天家的操心事第两千三百四十三章西边的异动第一千九百五十五章秘阁来“客”第一千三百七十章辽朝兵力有几何?第一千八百零六章天竺的盟友第九百五十九章归于王化第二百六十六章硕大的好人卡第九百四十二章大宋火器营第二百三十四章扬帆,起航!第两千一百二十三章贾昌朝与吕夷简第五百五十章财帛动人心第一千七百零三章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第五百三十九章城破了第八百七十五章步卒的精妙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急迫的筑城第六百第五十七章耶律宗真的反击第七百六十一章日本?天皇?我大宋不认!第六百三十八章蔡伯俙的办法(上)第一千七百八十八章平衡之道在何处?第三百六十八章宗室间的明争暗斗第两千一百四十五章帝王来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宋之兵甲第九百八十五章驶往星辰大海第三百九十三章夜袭第三百六十一章崩溃前夕第一百八十五章悲剧的彭七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天水赵氏的家风第一百三十七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第两千六百四十五章终章(一)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虚虚实实,敌莫辨之第八百五十七章无题(上)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赵祯的宝库对话第七百八十六章元昊突围第两千四百四十八章赵旭的改革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血书归降第三百八十三章蔡伯俙又摊上事了第一千零四十五章大宋的殖民第一千零五十四章奇葩父子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乌古部的萨满第一千零七十九章大海即是归宿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三奇副使第六百三十五章爆发边缘的皇后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恒逻斯城外第七百四十二章巧妙的计策第六百六十八章迁都之谋第一千七百二十章自治区第九百八十七章捅了天!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隔空而问第六百九十六章商业的作用第两千三百六十五章没有诱饵,也没有主力第两千三百二十九章拔剑四顾第两千五百八十二章教育的重要性第两千零六十九章包拯才是杀手锏第三百九十九章收官之战第两千二百三十八章诰命夫人的“团队”第一百四十七章水能载舟亦能煮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