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一百八十一章“执剑人”

赵祯自然也发现了在座宗室以及勋贵的“求知”的眼神,眼下自然不能把事情说出来,毕竟今天的的主要目的是祭地,在这个关口把宗室改革说出来,难免让人心寒。

对宗室下手是赵祯早就计划好的事情,宗室是东城豪门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相对独立的部份,这些人自视甚高,虽然属于东城豪门,但却常常独立于东城豪门而存在。

赵祯用的是典型的分而划之,把一个庞大的目标切割成俩个,如此一来便轻省了许多,宗室虽然是大宋的特权阶级,但他们拥有最为致命的缺点,依附于皇权而存在。

事实上皇帝才是宗室的领头人,也是他们的“大家长”,宗室要想摆脱皇权的控制根本不可能,他们每往上一步都是在触及皇权的核心。

既没有上去的可能,也没有脱离的可能,如此便注定宗室无论怎样都要依附皇权的存在。

以往若是遇到宗室和勋贵以及资本进行联手的情况,一般的王朝早已出现了危机,皇权已经干涉到他们最核心的利益,这时候的矛盾冲突足以使得勋贵和宗室,豪门联合起来除掉干涉他们利益的人。

皇帝又如何?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皇帝这时候都会成为绊脚石,而不是他们的君父!

大宋之所以如此稳定,最大的原因便是赵祯早早的改革了军队,并且把武将笼络在自己的麾下。

文臣不用拢络,大宋眼下的制度就是的文臣必须支持皇权,如此一来勋贵和一部分他们培植起来的官员根本就没有机会犯上作乱。

但即便如此,他们也酝酿出了好几次的动荡,且都是和军队有关。

赵祯对此已经警惕,无论是明面上的兵部还是参谋兵事院,亦或是暗地里的黑手,皇城司都在盯着大宋军队的一举一动。

赵祯把所有的军权都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中,直到他觉得赵旭有能力执掌的时候才会交给他,因为这是他护佑自己,护佑天家,护佑大宋的利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赵祯自己就是大宋的“执剑人”!

有了国家暴力机器在手中,赵祯才有改革的底气,有了改革才有大宋繁荣的今天,以及大量的赋税,掌握了大宋的财政才有钱养军,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任何一环都不能出现问题。

赵祯知道自己给大宋带来的改变意味着什么,说不定顷刻之间就会被推翻,而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么做是对的,是天下大势,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过程。

封建社会正在出现资本主义,而眼下的大宋已经不再是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阶段,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

皇权与资本之间的矛盾已经开始凸显,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后世有两种资本主义的存在,一种是君主立宪,另一种是共和,共和制又有两种,一种是总统共和制,一种又是议会共和制。

但赵祯发现,以上这些都不符合大宋的需求,华夏百姓有些奇怪,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分分合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甚至不愿自由解放,而是愿意在皇帝的领导下,在这个大家长的带领下向着未来前进。

所以赵祯在走一条前世人没想过,后世人没走过的道路,帝国资本主义。

这不是帝国主义,也不是单纯的资本主义,而是一种意识形态上依旧是属于王朝帝国,经济形态上属于资本主义的全新政治体系。

君王依旧保留封建王朝的最高领袖地位,同时保留封建时代的官僚制度,但却在经济上实行资本主义的方针。

但前提条件是,赵祯作为君王要把当初他扶植起来的豪门消灭掉。

东城豪门在某种意义上是干扰赵祯计划的,这么多年来他不光是退出朝堂查漏补缺,更是在研究自己的这套理论体系的正确与否。

这是一个庞大且繁杂的任务,赵祯在不断的谋划,以及不断的实施,正真明白赵祯理论的人在大宋一个也没有。

即便是秘阁中的穆修,张从质以及苏轼三人对赵祯的计划也是毫不知情。

赵祯打压宗室,打压佛门,抬高除了儒学之外所有学说的地位,着手瓦解东城豪门这般庞大的利益集团,这些都是在为大宋的转型做一次全面的准备。

这其中甚至包括把赵昀支到遥远的方丈洲,这是赵祯给大宋保留的一个火种,也是一个重启华夏最好时代的备份。

这些年已经有一些百姓开始前往方丈洲定居,永远离开大宋这片熟悉的故乡,这些人都是大宋未来的希望,赵祯给这些人配备了最好的儒学老师,同时也给了他们最先进的思想。

大概知道赵祯计划的人也唯有赵昀一人而已,这个性格和思想都趋近于自己的儿子是赵祯最大的骄傲。

两人这么多年来的书信内容从没有人看过,都是以最高级别的密信规格往来的,赵祯在看过赵昀的书信后会烧毁,而赵昀同样如此。

父子两在做一件惊天动地却默默无声的事情,这其中连赵旭也不知道,赵祯还没决定决定要告诉赵旭这些。

赵旭作为一个守成之君是绰绰有余的,但他确实不适合作为一个锐意进取的力图求变的君王。

作为有能力的赵昀,他自然而然的要担当起重任,在外打拼要比在大宋守成要困难的多。

赵祯那句“天家有出息的孩子就应该做天下最难的事情,就要成就另一方大事业!”这句话不是在安慰皇后和太子,而是发自肺腑的真话。

对于赵祯来说,西面的吐蕃并不是大宋最大的威胁,随着大宋军队开始换装火器,敌国外患已经不能对大宋造成多大的威胁,这也是赵祯并不在意吐蕃的原因。

“灭此朝食”是气吞苍宇的宣扬,但却是要有实际利益才去做的,吐蕃土地并不肥沃,气候也不适合汉家百姓,否则现在根本就不需要赵祯动手,吐蕃便已经是汉家文明的“固有领土”。

第一千七百一十章鞑靼部族第十六章太子万岁万岁万万岁第二百三十二章御前亲审第五百一十二章宋小乙的目的第八百八十九章叛逆覆灭第一千零二十五章虽远必诛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人性中的恶魔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一切反派都是纸老虎!第九百八十章谁都不干净!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兵出雄关第一千九百六十七章气吞苍宇第八百四十三章没藏讹庞的激将法第两千四百九十六章帝王“制书”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辽人的计谋第七百三十六章祸不单行第一千九百九十五章时间与空间第一千九百九十九章父与子(下)第一千零六十四章大宋的叛徒第五百一十三章北伐在即第九百二十三章公主是亲闺女啊!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第三百六十七章“无辜”的赵允让第两千三百九十一章进攻与待援第一千零九十九章历史的答案?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俩个外戚第两千零四十五章河湟谷地第两千两百一十七章死士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将星升起第两千四百二十六章“扶上马”第一千一百零六章宋与辽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留一线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存人失地第二十八章东京乞丐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四个都护府第六百一十一章气的吐血的辽皇第三百八十一章辽人的噩耗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一骑红尘帝王怒第两千六百一十九章来自罗马的使者第八百七十五章步卒的精妙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强者不屑阴谋第八百二十章西夏的反击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租借州府第三百三十二章中华智慧宫第七百八十六章元昊突围第八百九十九章兴庆府的动荡(上)第二百八十八章不同的待遇第九百一十一章宋辽皇帝的心术第两千五百九十一章宋军的远征第一战第一千八百三十章朝会三两事第六百八十四章云中大同第五百三十七章大宋,背嵬第八百零七章天灾不比人祸第一千九百三十三章北方传来的震动第一千五百八十章伊州之围第八百三十四章饿殍第七百零八章皇帝回朝第两千一百九十八章姐弟之情第一千九百六十一章逻些城旧事第七百四十九章华夏的可怖历史第两千四百四十四章被耽误的“化学家”第两千四百五十八章交通网第七十八章杨家的百战雄兵第两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石元孙的作用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宋之兵甲,其威正盛第二百零三章大医救国第二百五十一章国家贸易第两千三百八十一章玛儿敢的民心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天竺还不够惨第两千二百八十二章空手套白狼第八百二十六章坚守待援第八百三十五章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第一千九百三十七章功亏一篑第两千三百五十八章来自逻些城的消息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赵家的“本事”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皇帝会武术,谁都挡不住第两千零二十章妖孽来了第一千八百六十三章兵贵神速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疯子第二百一十七章剑走偏锋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神卫军的作用第九百二十章大驾卤薄中的夫妻情趣第九百四十八章城中游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商贾之分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重铸“脊梁”第一千五百六十章蔡伯俙的能力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丽人第四百四十五章惑敌之计第一千零六章夜下帝后第一百七十八章民心所向第一百八十章老爹的宝藏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民间百万兵第五百七十五章收尾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谁才是真正的资本?第两千四百二十一章华夏西土第两千三百九十二章“十六卫”的作用第两千一百零六章弥勒降世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学即是科学第八百二十八章复仇之军第两千一百五十章执拗的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