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一百九十章清贵和勋贵之间的对立

范仲淹微微点头道:“包公所言有理,东城豪门不光在商贾之道上势力惊人,在朝堂中也不乏党羽和受益之人,甚至还有位高权重的宦官之家也和东城豪门来往频繁…………”

“不是来往频繁,而是这些人本就是和东城豪门沆瀣一气!”

苏洵更加直接的开口,朝堂之中有多少人属于东城豪门这个利益集团他比谁都清楚,而且其中的关系他更加明白。

官家要对宗室动手在场的人都能理解,可在包拯范仲淹等人看来,现在对东城豪门动手还不到时候!

苏洵并不着急,眼下他只是把官家的意思转达给各部的相公以及宰执,至于剩下来的事情自然还有后续。

干咳一声后,苏洵才开口道:“诸位都是官家一手提拔起来的,自然应该知道官家的为人,谋而后动,不急不惶方为上上之策。”

“东城豪门,利益牵绊,看似盘根错杂却是脉络清晰,宗室和勋贵并非一体,勋贵和官员亦非一路,官家从宗室而始自官员而终,慢条斯理此事可期!”

苏洵的话让众人明白许多,原来这是在提醒众人,东城豪门乃是国家的大患,此次对宗室的动手便是开始。

众人自然打起十二分精神,苏洵乃是吏部尚书,在朝堂之上的地位不低于宰执相公范仲淹。

吏部自古便不可小觑,除了宰相之外,吏部和其他各部也不相同,虽然都是六部之一,但吏部尚书的地位要比其他各部高一些。

吏部尚书掌管着官员卷宗,文案,告身及部份任免举荐之权,影响着很多官员的仕途,因其重要性成为六部尚书之首。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唐初时甚至还能主持科举考试,直道开元二十四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

后来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

之后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只不过到了大宋之后,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直道赵祯重新改革大宋官制,这才把礼部尚书的地位提升起来,其实许多人都看出来了,这是要在朝中在竖起一个权职分割宰执相公的权利。

范仲淹自然也是知道的,但他却并不怎么在乎,在他看来有了一个吏部尚书之后,中枢院的事情更加好做了。

制衡之道便是帝王之道,范仲淹在这方面看的很开,再说他当初也据理力争过,现在的相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比前朝大了许多。

宰执相公总理朝中繁琐之朝政,根本就无暇他顾,虽是太子总揽大政,可一些小事情根本就没有必要上报太子的就会堆积到中枢院之中,由中枢院的官员协助宰执相公处理。

在范仲淹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加强相权,再说眼下君王强势,皇权如日中天,谁这时候去挑战皇权,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有了范仲淹的支持,苏洵传达赵祯计划的过程非常顺畅,各部相公都是配合的,可以说眼下聚集在大宋中枢院宰执公廨之中的人,都是这个时代改革的先行者,都是这个时代的爱国者。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都是赵祯亲自选拔,亲自培养出来的,他们有着改革的思想,也有着为国为民的精神。

原因便是屁股决定脑袋,单单依靠思想教育是不可能完全改造这些人的,赵祯在不断的提拔他们时,给了他们很多赏赐,唯独没有给他们爵位,而且赵祯也不打算给他们爵位,除了死后追封,追赠。

爵位这东西是阶级划分的主要工具,有了爵位便是贵族,便是和百姓脱离开来,而屁股决定脑袋,若是连自己朝堂上的相公们都是顶着爵位的勋贵,那还能指望他们对付东城豪门?

怕是他们自己也早已是其中的一员了,可现在不同,这些人的头上没有爵位不是勋贵,但却都顶着清贵的大学士头衔。

天章阁大学士,龙图阁大学士,观文殿大学士,资政殿大学士,这些头衔可是极为清贵的,非才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否则根本就无法获得。

勋贵的爵位是比较稀罕,但这东西是靠血统来的,而不是靠自己的本身而来,在此之前大宋官员对学士之类的清贵头衔便要比爵位看的高。

而这一切都是赵祯在幕后主导的,清贵和勋贵自然而然的便会出现一种对立,有了对立就能保证一部分官员的稳妥。

人与人之间别的东西都好妥协,但唯独思想上的矛盾极难调和,清贵的官员所追求的是施展抱负,追求理想,实现价值,而勋贵和宗室更加看重钱财而不是权利。

“道不同不相为谋”赵祯有意识的把双方放在对立面上,如此便能获得主动,也能获得对付东城豪门的支持。

苏洵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六部官员和中枢团结起来,对宗室先下手,他们的奏疏和文章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民间都非常有用。

宗室想要和朝臣对抗,还是要掂量掂量的,他们在政治上的权利几乎无法与朝臣匹敌。

分而划之是苏洵的结论,这一点得到了在场所有相公的支持,他们清楚要想一下子打击东城豪门根本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对宗室下手。

如此一来不光朝廷的税负增加,也能使东城豪门的力量减小,眼下的东城豪门已经成为大宋的一块心病,如同胆量的三冗三费一般让人难受。

每年有大量的钱财流入到东城豪门的腰包之中,而且他们还在利用这些钱财赚取更多的钱,朝堂中的许多人都知道,早晚有一天他们会成为大宋的累赘,甚至是灭国之患!

赵祯好不容易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怎么可能让另一个动摇江山社稷的隐患再次出现?

在这一点上,朝臣是和皇帝站在一边的。

第七百一十四章自己作死第一百一十七章退守大同(下)第八百三十五章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第一百四十三章打的就是你第一千三百七十章辽朝兵力有几何?第一千零三十二章平安京之乱第两千零六十四章不耻的手段第四百章宣扬文治武功的作用第七十九章马前卒,军前士!第七百七十三章天下商贾汇集于宋第两千二百二十六章敌人还是朋友?第四百二十一章皇帝亲临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萧挞里的计划第七百五十七章丁谓辞官,人才济济第一千七百零五章大宋之局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文帝之举第两千一百七十八章庞大的宗室群体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萧挞里的大辽第一千三百零四章地瓜干,军粮第两千三百五十八章来自逻些城的消息第两千一百二十四章“荧惑守心”第两千四百三十六章山中王国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六百八十五章上兵伐谋请假!第四百七十一章巫蛊之术第两千零五十二章局面清晰第两千六百四十一章人口红利太大了第一百七十七章新皇登基遇刁难(三更)第两千零一十章吐蕃的信心第两千五百六十一章战争并不划算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角厮罗值不值得信任?第五百五十八章汉人的敬天法祖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他赵祯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第两千一百一十章帝与后第九十五章钢铁洪流,如山入墙!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线尽头的龙旗第一千五百零八章真正的强大第一千五百章赵祯与王安石与“三不足”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东进的恶魔第两千六百零七章摊子算是铺开了第两千二百八十章失之桑榆收之东隅第四百九十四章昆明的由来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宋之兵甲第六百第二十二章赵氏孤儿第一千七百七十五章封锁契丹第一千九百三十四章那耶波罗的决定第八百九十五章老农贺礼价千金第四百一十二章死讯骤至第六百六十七章国之四京第三百三十章塔利班的礼物第六百七十三章计出奇谋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张俭之死第四十五章离别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双脚的抉择第一千九百五十九章吐蕃尊者第九百八十四章沙门岛演变史第五百四十七章自取其辱第三百六十九章悲催的赵允言第两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四十五章离别第两千五百五十六章皇帝的手段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两千一百二十一章当官的本事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愤怒之神的诞生第六十六章八贤王?八大王!第一千七百七十八章文臣逼宫的智慧第一千五百零三章热火朝天的皇城第两千二百五十五章张柏的不安第两千两百一十五章利益交换第两千三百九十九章“一切皆在狄青”第一百一十五章皇城大火!第一千零三十一章永远消除闭关锁国的可能第两千一百零九章意外的“对视”第一千八百三十章朝会三两事第六百八十章大殿啼血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天下大势第一千九百三十七章功亏一篑第两千五百九十六章搅动西方风云(下)第四百二十章文治的崩塌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平安京之战(中)第四百六十三章西夏的对策第一千零四十五章大宋的殖民第二百五十章皇帝的朋友第两千一百九十七章有染第七百九十七章英雄第二百八十二章君臣的夜晚第两千三百零二章东京城的作用第两千三百一十四章皇帝挖的坑第一千零六十章人算不如天算第两千二百九十章出宫的赵官家第九百四十三章辽朝使者觐见!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李代桃僵第四百六十四章大宋好时机第八百八十六章太后与相国第五百零九章露出的马脚第八百一十一章谁是魔鬼?第九百八十一章蔡伯希的决死之心第六百二十四章城破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于阗献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