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两百零四章离京的驸马和公主

神都城一项是安稳的地方,即便是有所动荡也是很快被平顶下去,对于绝大多数的百姓来说,这是整个大宋最波澜不惊的地方。

蔡伯俙被削去文资,去职三司副使一职对于神都城的百姓来说算是一件朝堂新闻,而朝堂上的百官却在意料之中,原因便是官家给他凉州转运使的差遣。

这是一方封疆大吏,身为转运使身兼一州之地军政大权,虽不是路一级的转运使,可州一级的转运使却是要分在什么地方的。

原本转运使只是路一级才有的官衔,但自从官家在明道年间偶尔设立州一级的转运使后,便有了先例。

凉州乃是大宋丝绸之路的要害之地,也是西北的重镇,每年过往的商贾队伍不下数十万。

转运使一职随着赵祯对官员的改革已经完全不同,大宋初立,太祖派若干转运使赴各地供办军需,事毕即撤。

宋太宗时﹐为削夺节度使的权力﹐于各路设转运使﹐称“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

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实际上就是在分权地方。

到了真宗景德四年,转运使职掌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以后,真宗又陆续设立了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等机构分割转运使的权力。

大宋帝王最擅长的便是制衡之道,平衡权利是老赵家惯用的手段,便是为了避免地方官员一方独大。

但这样做同样也限制了地方官员的能力,在赵祯看来便是限制了官员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件看似无伤大雅实则非常可怕的事情。

人类的进步所依靠的便是主观能动性,地方官员若是权利被分割和限制,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便是去往地方镀金,最后为进入朝堂做准备。

于是乎赵祯便在转运使一职上赋予更多的权利,尤其是州一级的转运使更是如此,相当于中央派遣到地方的特派员,目的便是发展一方经济,同时整顿地方吏治以及治安环境问题。

当然,州以及的转运使也不是常有的,除非地方上出现经济衰退严重,入不敷出,匪患丛生,吏治不清,冤假错案严重等问题,朝廷才会向地方派遣州府以及的转运使。

赵祯把蔡伯俙调任至凉州转运使一职,让许多人觉得这是在给蔡伯俙填补肥缺的机会,身为文资的外戚,恐怕整个大宋也只有他和苏轼两人。

现在让蔡伯俙担任一州之地,还是凉州这样的重要州府,当然应该拿掉他头上的文资以及三司副使的差遣,否则如何能调任凉州?

唯一让人觉得意外的便是,此次赵妙元也可以跟随蔡伯俙前往,赵祯给出的回答简单而充满人情:“景番为国操劳多年,朕的这位皇妹苦守多年,此去凉州山高路远,有长公主相伴,可解相思之苦。”

这话说的让许多朝臣无法反驳,反驳了便是漠视亲情,同时怀疑长公主,不反驳却又与礼不和,这算是坏了规矩……但有一点却堵住了所有人的嘴,因为蔡伯俙的长子蔡贤以及妹妹蔡芸留在了神都城中。

把一双儿女留在了神都城,这可是极为下狠心的事情,神都城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知晓,长公主对自己的儿女最是疼爱,向来是舍不得的。

之前蔡贤想要外出游学,连官家和太子那里都欣然同意,而赵妙元这个长公主却极力反对,最终也只能作罢。

最终驸马府的马车离开了神都城,车驾的规格不光是以驸马的规格,还有天家特意赏赐的长公主规格,以及正正五百背嵬军骁骑营的精锐。

这已经是天家给予外戚的最高规格,而皇后则是暗自感叹赵妙元的命好,能有机会离开神都城去看看大宋的花花世界。

是的,后宫嫔妃们最羡慕嫉妒的便是诰命夫人能够在大宋各处游玩,回京之后讲述各地见闻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大宋的疆域广阔,北方的雾凇美轮美奂,当初辽人四时捺钵的鱼儿泺是多么的美丽,南方的江南水乡,东面蓬莱仙境中的海市蜃楼,以及西面异域风情的凄美。

这些对于身在后宫的嫔妃们便是一场巨大的折磨,每当听到诰命夫人从某处游玩归来,她们最不希望的便是听到这些。

眼下连赵妙元也能离京去往凉州,这一路上的风景和人情让人太过神往。

大宋的交通已经变得极为便利,这不光是各地州府衙门开始疯狂修建公路所致,更是中央财政向交通倾斜的原因。

之前所有人都不认为道路对大宋有多么重要,但之道后来三司的财报以及各地州府的反馈说明一个事实,地方交通的便利和财富的增长出现正比的时候,大宋的朝臣以及天下百姓才明白了赵祯当初的那句“要想富先修路”。

而其中最明显的代表便是王安石当初主政的松山州,那里已经是京畿路中最为繁华的州府,也是百姓生活最好的州府。

只不过没人注意到,蔡家发生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变故,蔡家的管事蔡石消失了,大多数人猜测他是跟着蔡伯俙一起前往凉州,毕竟蔡石在神都城中许多人都知晓他是蔡伯俙最忠实的管事,这次连长公主都前往凉州,若是他不跟随怕是会不大方便。

但谁也没有注意到,蔡石家中的产业全部被悄悄变卖,许多人都不知这些产业是蔡石家的,而是觉得这是蔡府的产业,毕竟当初蔡石是打着蔡府的名号置办的产业。

蔡伯俙和赵妙元这对夫妇的手段可不能小觑,别人不知道,蔡石一家却被直接从蔡府撵了出去,这种撵出去和往日赶走家仆不同,是和蔡府直接切割开。

蔡石一家和蔡府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就像他们不曾来过神都一样,直接被撵回了老家荆湖。

那些产业在外人看来本就是驸马府的,但事实上却是被蔡伯俙从赵祯那里请旨送至北平府和三司,抄家罚没!

只不过是没人知道其中的秘密罢了…………

第七百六十九章撤离上京城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论格物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六扇门”的拆分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武德永昌第四百九十一章看穿一切的夏竦第五百八十一章无辜的老乙幸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契丹的城堡第两千六百零五章东西方的“朋友”第四十三章希望学园第八百三十章祸根第八百二十四章结案与未来第七百一十八章蠢蠢欲动的党项第两千五百四十三章开局不太好的赵仁第两千零八章狄汉臣的长进第两千三百五十二章全军出击第一百九十八章西京的蔡记第两千一百一十八章弥勒教的今生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谁之过?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史书从此无倭国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大宋的官制第二百一十九章忘战必危第一千七百零三章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第两千三百零三章“亡羊补牢”和“未雨绸缪”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杀不得的理由第两千三百二十六章仁青东眼中的恐惧第一千零四十六章重开都护府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宋之兵甲,其威正盛第三百八十一章辽人的噩耗第两千三百二十七章康巴人的贡品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急迫的筑城第八百九十九章兴庆府的动荡(上)第两千四百二十四章上都护府第四百五十五章夏竦的请求第五百九十五章大辽的旗帜又断了……第两千三百六十三章恐怖的战损比第一百六十三章整装待发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去腐生肌”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疯子第一千九百三十二章石元孙的布局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背嵬铁骑第五百五十七章祭天第九百四十一章辽朝的想法第两千一百六十三章围观大理寺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蔡伯俙与毕世杰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走了一部分……第八十七章倭女第一千零九十三章官子之祸第八百八十章送上门的美人第六百零三章压缩军粮的威力第三百二十六章赤裸裸的现实第两千二百四十一章超越皇权第两千五百八十二章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中)第九百零七章战前第一千八百六十一章军功不够,劫城凑第两千二百四十章大宋的特殊性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三奇副使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跃然纸上的王安石第两千三百六十七章角厮罗的计划第七十二章刘娥背后的女人第一千九百二十八章远遁的塞尔柱第一百三十九章妖僧害人第一千二百零六章辽东之贵第二百二十九章外戚必须和朕站在一起!第两千四百八十章老兵不畏死,只图百战归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鞑靼之秋”第两千一百八十八章“大棒”来了第一千八百一十二章皇宋钦定宪法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刀俎,鱼肉第四百五十章蔡伯俙的战车第两千二百九十七章大宋的火车第两千四百一十一章逻些城之围(下)第两千一百八十一章“执剑人”第两千六百三十八章统一一个帝国的步骤第九百七十四章“贪婪”的大宋皇帝第两千四百六十八章“出其不意”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穿越八百里瀚海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世界第一城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两千六百一十三章西方的圣人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地平线尽头的龙旗第三百六十章皇家票号第一千九百九十五章时间与空间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大宋的动员第五百九十五章大辽的旗帜又断了……第八百八十四章皇帝的“情书”第两千五百一十五章使团归来第两千三百七十八章三才的担心第八章太子泡妞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封王第两千零六十八章欧阳修的莫须有第八十三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第六百四十六章开封奇案(上)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丽人第两千一百一十二章融入其中第一百九十六章庐陵欧阳修第两千零六十七章国朝之患第七百八十四章瓮中之鳖第一千九百一十五章“老朋友”约翰第九百四十七章安插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