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二百一十九章三司会审

在大宋,凡是地方上奏中央的案件,先送审刑院备案,再交大理寺审理、刑部复核后,复由审刑院详议,奏请皇帝裁决。

这么做不是消耗人力物力,而是对生命的尊重以及谨慎,封建时代也并非视人命如草芥,凡是需要呈报中央的案件往往都是“大辟”之刑。

地方上,知县事一级只有徒刑以下的权利,徒以上的,知县搜集证据,并对案件审理明白,然后上送州里,这叫“结解”。

县以下的官员只能处理轻微刑事案件,以笞为限,应处杖以上的案犯,即送县讯办,不得自行决断。

杖以下的刑事案件,由县判决执行,知县署名。县狱只羁押未决犯,已决犯笞、杖罪的行刑后即释放,徒以上的犯均要上解州里,故不羁押已决犯。

朝廷处理案件也是这么一个流程,但唯一的区别便是神都城,或者说是京师,在这里发生的案件处理起来相当的迅速。

一般都是北平府查案,大理寺审案,审刑院顶罪,刑部复核奏请皇帝裁决便是,一个月提交一次,交给皇帝集体裁决。

唯一不同的是,凡御笔断罪案件,不准向尚书省陈诉冤抑,否则以违御笔罪论处。

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给赵祯竖立权威,同时也表明皇权不可侵犯,即便是错了或是不妥的事情也要因为是皇帝的御笔而不能推翻。

赵祯一开始还有些抵触,但想想便也释然了,皇帝就相当于比最高法院还要权威的存在,都得到皇帝御批的案件定然是不简单的,务必详尽查实,基本上不会有冤假错案,如此皇帝才会定罪,也算是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大宋的司法已经相当完善,重新编纂的《宋刑统》和《皇宋宪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涵盖了大宋如今的各行各业。

但唯一让百姓期待的却是大宋的律法对特权阶级又是一个什么模样?

宗室自然算是特权阶级的,神都城的百姓就是要看看宗室在律法之下是一个什么模样,毕竟官家曾经放言“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现在便是“王子犯法”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出现“与庶民同罪”。

三匹马分了三个方向,大理寺,刑部,监察院,这是大宋三法司的代表所在,审刑院已经不需要了,因为这是三法司会审,不需要审刑院在其中定罪,复议,上奏。

大理寺负责拿人审问,刑部负责旁审,监察院负责列举罪证陈诉犯罪事实等等…………

这是从唐代便保留下来的审理制度,唐代监察机构内部形成严密的三院制,其监察制度还有一个特点是御史参与司法审判,重大案件皇帝“则诏下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同案之”。

宋承唐制,唯一的不同便是赵祯把御史台改为了监察院,但性质上是一样的,这应该叫“三司会审”,当然他还有另一个脍炙人口的名字“三堂会审”。

三法司和后世的公,检,法差不多,但这三家一旦出动也就意味着重大案件的到来,当然或涉及敏感内容,比如有着特大的冤情以及激起民愤的案件…………

大理寺的官差毫不留勤勉的便闯进了祁国公府,仆从家丁阻拦的时候,赵仲旻看到了大批的禁军出现在国公府外,脸色阴沉的让人助手。

这些大理寺的官差敢这般行事,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官家已经下旨要彻查祁国公府一案了。

短短的两天时间,变数居然如此之大,完全让赵仲旻措手不及,难怪官家这段时间没有出手,看来是在搜集罪证。

不过赵仲旻有信心,只要张家小娘子死无对证,那一切种种便还有回旋的余地,把所有责任推卸给吴管事便好。

自古以来便是刑不上大夫,大宋的官员治罪要比百姓轻的得多,那本别提皇亲国戚的宗室了。

这事情若是放在一般人家那是大事,即便是放在官员家中也不小,可现在是祁国公府的事情,官家便是再想要打压宗室,也无法下死手的。

自太祖开国以来,只要宗室不和谋逆的罪名牵扯上,便不会有事,甚至是牵扯上干系不大也没事。

当年魏王赵廷美出贬洛阳,交结兵部尚书卢多逊。宰相赵普与之不和,诬陷图谋不轨,最后的代价也不过是降为涪陵县公,安置于房州。

眼下的祁国公府在皇权之道上一直老实本分,从未有过逾越的举动,更别提图谋不轨了,便是官家要治罪,也只能以御下不严,不察是非定罪!

对于东城豪门的手段,赵仲旻还是有信心的,只要他们派人去了,那就必然会取了张家小娘子的性命。

若是他们办不到,那就休怪自己无情,多年下来他虽然没有东城豪门的所有账册,但只要是国公府中涉及东城豪门产业的账册自己都有保留,不光如此,他还有一些东城豪门见不得的隐秘也全部记录在册,藏于神都之中,这一点别说是东城豪门,便是父亲也不知晓!

就在赵仲旻极力算计的时候,大理寺的差人已经把祁国公赵宗说给“请了”出来,毕竟是国公的身份,官家也没有下旨定罪,他现在的身份还是不一般。

四周的百姓瞧见了赵宗说被押上了大理寺的马车,叫好之声响彻云霄,那些死去的女子尸首已经被大理寺接收,由仵作勘验之后给出结果。

这时候只想着把国公府绳之以法的苦主父母早已顾不得什么“死者为大”了,他们只是想要为女儿报仇,让祁国公受到严惩。

眼下整件事其实和赵仲旻并没有关系,事情是他爹做的,他只不过在为父亲极力的辩驳,当然也是苍白的辩驳,在律法上他没有错,但在礼法上他却是逃不掉的。

所以赵仲旻也被大理寺的官员“请上”了马车,在临走之前,官员高声叫道:“官家已经下旨,此案由大理寺,刑部,监察院,三司会审!天理昭昭,必会给诸位一个交代!给百姓一个交代!”

三司会审,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到了百姓们期望的结果,一时间对赵祯的歌颂之声久久不息,也让马车中的赵仲旻紧皱眉头…………

第两千四百五十七章旧漕新运第九百五十九章归于王化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萧挞里的死战之心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把事情闹大第七百二十九章蹴鞠的魅力第一千九百三十二章石元孙的布局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双脚的抉择第两千四百四十八章赵旭的改革第七百二十四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各有心计第六百一十一章气的吐血的辽皇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战争的导火线第一千八百一十章改变就在今朝第两千二百五十七章张柏的决断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这个问题没有答案第两千一百六十四章千古圣君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错必改,法必变第七百三十八章罪己诏第八百七十九章妖女岂能易降服第一千零三十五章平安京之战(下)第二百六十四章皇后遭算计第五十章王宅风波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炮火之下第一百零六章轻纱罩,玉体横陈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大宋有一位“仁君”就够了第两千一百三十二章王则的救赎第两千零六十三章欧阳修的词第两千零九十三章更为隐秘的辖骑第两千三百零三章“亡羊补牢”和“未雨绸缪”第两千二百七十一章帝王的无奈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冠军大将军第一千八百四十八章读书人更狠第两千四百五十章史书中的两面性第七百六十章倭国使者的请求第一千七百八十章走狗烹第三百五十四锋芒!第一千九百八十八章赞普和论逋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新年并非新气象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南归,难归……第一千八百二十七章大朝正宫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炮弹是怎么出现的?第七百七十五章析津府,北京城第两千四百四十一章赵祯心中的真正想法第一千四百八十章君臣宫帐话尚武第八百八十三章皇帝娶亲相公忙第三百二十一章骇人听闻的贪腐第四百一十一章黄雀的利益第两千一百一十二章融入其中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屠灭敌烈部第五十七章深宫中密事第一百一十八章大宋的国力第七百六十六章暴露的对手没有威胁第七百二十章历史的巧合第一千九百二十二章大到让自己恐惧第八百八十二章秘阁商议第两千四百七十六章东方帝国的帮助第二百零四章 罪己诏第九百七十二章来自辽朝的冤大头第一百六十九章宗室与庶民第两千零七十四章神都城的地下势力第二白九十七章困兽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宋人爱簪花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意识形态的差别第十九章太子的反击!第一千七百五十章身心皆属第两千零七十章最强大的要塞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太祖是穿越者吗?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怂了的苏轼第两千六百四十六章终章(二)图穷匕见第两千零八十三章神秘的商人第一千零六十八章外戚也不无不可第两千五百零八章世界有多大?第一章博物馆惊魂夜第三百五十三章荒唐的敌袭第两千二百八十五章“第一生产力”第两千零二十七章民心的自信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敕谕第两千六百二十九章论“人才”重要性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世界第一城第九百四十八章城中游第九十章寇准访东宫第一千八百二十九章荒谬的逻辑第三百九十七章意外发生第一百六十九章宗室与庶民三百八十章党项求放过第两千三百五十六章坚如磐石,动如潮海第一千零五十章北京城的改变第三百八十二章辽皇驾崩的于波第十二章无知之幕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发自肺腑的“威胁”第二百四十七章琼林苑中的措手不及第二十七章晏殊的心第四百五十一章没藏讹庞的忧虑第一千九百五十四章华灯初上第二百六十八章投机者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紫微星的命格第一千五百八十章伊州之围第一千零九十二章大宋的前线第两千五百六十九章东方的神兵利器第两千二百九十一章赵祯的“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