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二百八十章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角厮罗能够想到的问题赵祯同样能够想到,甚至在角厮罗还没想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谋划,但赵祯却知道一点,土豆和地瓜对吐蕃人的诱惑无法抵挡,同时也无法做到杜绝吐蕃人获取的可能。

不论其他,单单是一颗土豆或是地瓜的体积实在是太小了。

只要吐蕃派出足够密谍,大宋几乎就无法防备,边境线的漫长,吐蕃人对高产作物的执着,时间的漫长,总会让吐蕃人获取这两样东西。

但吐蕃甚至不用派出密谍,角厮罗采用了另一种手法,吐蕃的告示几乎贴满了逻些城的大街小巷,同时在整个吐蕃散发。

告示的内容非常简单,若是有人带着土豆和地瓜两种作物抵达逻些城,并且能够种植,那他将受到吐蕃赞普的隆重接待和赏赐。

赏赐的东西明明白白的写在了告示上,“珠玉十斗,牛羊千只,军马千匹,若要官身,赏赐护国大将军!”

这是从未有过的赏赐,也是令人眼红的赏赐,角厮罗知道自己一人之力难以做的事情,让整个吐蕃去做,让天下趋利者去做才是最好的。

反正最后受益的人是吐蕃,角厮罗无所顾忌。

至于麻烦便是大宋的事情,接下来大宋要面对的便是无数希望一夜暴富的人,只要在人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在机会到来的时候,心中的疯狂就会无限疯长。

大宋的辖骑已经和各地卫所,戍边禁军开始紧锣密鼓的进行防备了,消息传得很快,宋人也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便知道了来自吐蕃高原的消息。

吐蕃人向来讲诚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角厮罗的告示对于许多人来说充满了诱惑力,但这时候也是官府朝堂盯着的时候。

所有这般打算的人心中都开始提心吊胆,一旦被抓住便不是一件小小的走私案,而是背叛大宋的行为,不光自己受到罪罚,家人,宗族全都跑不掉!

土豆和地瓜在大宋的种植面积很广,南北多有种植,但说到底还是北方种植较多,赵祯为了大宋人口的增长,早已开始推广这两样高产的作物。

但因为大宋的土地广阔,尤其是南方拥有农作物极多的土地,使得到大宋每年对粮食的需求的缺口并非多大。

土豆和地瓜便作为一种食物补充,甚至是作为菜蔬,和嚼头。

炸土豆便是神都城中最近流行起来的小吃,而地瓜干更是一种可以长期储备的食物,或是成为军中的军粮,或是成为百姓们茶余饭后的零食…………

这般高产的作物还是大宋的赈灾粮食,一旦某地遇到灾荒,最先抵达的赈灾粮必定是这两样,让人吃饱并且不死人,这在大宋朝堂群臣眼中是最好的。

原本大宋的朝堂上下并没有把土豆和地瓜当作一回事,或者说一开始当作了祥瑞,但时间长了,习惯了,也就当作了习以为常的东西。

除了和铁器一样不能贩卖给吐蕃外,别的也没有什么什么特别的禁令。

只不过当吐蕃人的告示发布天下之后,朝堂上下立刻对土豆和地瓜重视了起来。

开始的时候甚至没人相信,认为这根本就是不靠谱的传言,但很快这个传言便得到了验证,当初吐蕃使者出使大宋的时候曾经向接待使包拯讨要过,但却被包拯回绝。

还有人说吐蕃使者后来入宫向官家讨要,也被官家拒绝,而眼下这么看来,很可能是吐蕃人当初求种不得,眼下被逼无奈的选择。

皇宫之中,后苑之内,三才站在赵祯的身边小声道:“官家,辖骑已经尽出,皇城司,黑手,死骑已经赶往西面的关隘,边军尤其是宣毅军已经加强防备和查验……”

赵祯摆了摆手:“这么做没用,关隘只能阻止大型车马通行,一颗土豆有多大?且此物极易发芽,只要藏于怀中,选择僻静小路,甚至是翻山越岭便可抵达吐蕃,根本就防不住的。”

三才脸上露出不甘:“要不奴婢让他们去各地配合十六卫防备?”

“这也没用,朕甚至怀疑现在已经有土豆和地瓜流入到了吐蕃境内,为时已晚,当然这本来就是在朕的意料之中,当初包拯上疏此事的时候,朕就已经知道会有这般的模样,说到底还是朕推广所致,但也没有什么不好。”

“官家,土豆和地瓜产量惊人,且足人之所需,若是到了吐蕃,吐蕃恐怕再无粮荒可言!”

三才的分析很有道理,赵祯点了点头:“是啊!这对大宋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虽说高原无法蒸煮食物,但烤,炒制却是可以。但你没想到的是,这些东西一旦在吐蕃普及,吐蕃人必然趋之若鹜,大量人口将会从放牧转向耕种,这对大宋来说难道不是一件好事?”

三才愣在原地不说话,他没有想到这一点,朝堂上的许多官员也都没想到这一点。

赵祯笑了笑便继续摆弄眼前的小水车,这东西是萧仁做出来的,但却只是观赏只用,赵祯打算把这东西改造成为一种动力装置,下午的时候讲解给他听。

人总是会被惯性思维所引到,大宋上下,甚至吐蕃人只看到了土豆和地瓜会给吐蕃带来的好处,却没有看到坏处。

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矛盾就是在产出问题上,同样两种生活方式也是祖先做出的选择。

为何游牧民族能征善战?因为他们从小就要放牧,就要在马背上生活,就要和饥饿打交道并且战胜饥饿,否则他们就死了!没有办法生存,可以说这是自然的选择,地域的逼迫。

当他们能够从土地里获得足够的产出,获得足够的粮食,那放牧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项副业,这时放牧的人便会越来越少,当他们逐渐转向农耕的时候,也就是衰落的开始。

现在的吐蕃让赵祯觉得很熟悉,因为他在吐蕃的身上看到了辽朝的影子,这个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开始汉化之后,最终的结果不是变得强大而是逐渐走向衰落和灭亡。

不是什么样的文明都可以学习汉家王朝的生活方式或是制度。

第两千零四十四章回关第九百四十八章城中游第两千零五十一章天才的角厮罗第九百二十七章该收敛了第一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宣传第一千六百四十章经济战争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草原“天变”第一千九百三十三章北方传来的震动第一千五百零四章有朋自西方来第九百五十章蔡伯俙的驸马府第九百五十四章北患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节幸亏契丹人在草原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来自大宋皇帝的威胁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皇帝挖的坑第两千零九十三章更为隐秘的辖骑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以退为进第两千一百零四章狡兔三窟第两千二百九十一章赵祯的“恶趣”第两千二百九十一章赵祯的“恶趣”第六百零一章清障第两千四百六十八章“出其不意”第九百三十二章大宋营造的错觉第一千四百章伏阁请对第一千四百零七章后来居上第三百零二章撤也要撤的天塌地陷第七百八十一章没占到便宜就是吃亏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柳永与呼伦贝尔城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三十八章土法炼钢第一千一百零六章开国伯与长城第一百九十四章洛阳城的早晨第三百一十六章柳三变的故事第一千七百一十章鞑靼部族第一千零八十三章宋辽经济战第六百六十八章迁都之谋第八百零二章最后一根稻草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恒逻斯城外第九百三十五章贺兰雪第八十四章第一把燧发枪的问世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三奇副使第两千三百九十三章不可小觑的委积军第两千二百八十章失之桑榆收之东隅第两千一百四十章惊人的巧合第一千八百九十二章无法回头的苏轼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东京路拾遗第二百三十七章天下英才汇集东京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聪明的两个人结盟了第两千一百六十七章小人喻于利第三百六十七章“无辜”的赵允让第两千二百二十四章康巴强盗第两千零九十五章皇后的手段三百七十八章辽皇的苦心第一千八百四十六章被圈养的天竺人第五百六十八章螳臂挡车第一千九百九十六章宋军的弱点第四百章宣扬文治武功的作用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赵祯的注意力第二百七十九章皇帝,武将,西征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隔空而问第一千零六十八章外戚也不无不可三百七十六章眼见为实第两千零五十九章凌驾于资本之上第四百六十一章榷场第六百九十章巷战第两千二百六十二章断尾求生第一千七百零六章契丹人在上京第八百七十二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第两千五百五十五章大宋的新疆路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以退为进第一千八百七十八章鹏珈罗之变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彭七的激将法第一百六十六章文人傲骨,以身为墙第一千八百九十五章西北旱雷第一千零三十六章行走的军功第两千二百九十四章聪明和智慧第两千四百六十八章“出其不意”第九百一十二章叔侄关系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挖坑,筑墙,建高塔第两千零八十八章果断的茹脱腊第两千六百一十八章贼心不死第九百六十五章驾诣郊坛行礼第四百三十六章宰相请辞第两千三百零九章丁掌柜的背叛第一千九百七十五章另辟蹊径第两千一百五十八章帝王的谈判第二百五十六章皇帝大婚(下)第八百二十二章自断手足第两千二百六十八章贷之利与弊第两千四百一十八章节占据高原和灭了吐蕃有何区别?第两千三百七十二章“大大”的改变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国事访问?!第二百五十八章军武院与黑手第两千零七十三章再次成为诱饵第一千零八十四章大朝会第三百六十五章先知与恶魔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对契丹要下狠手第两千一百零八章豪门崛起第一千八百五十四章南熏门门头刘三虎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无好宴第三百八十八章南人?党项人?契丹人?华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