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地方官制的变动

沉静在悲痛之中的薛家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官家亲自前来吊唁这对臣子来说是无上的荣耀。朝中不少大臣也陆续前来,在看到赵祯后大为惊讶,连忙躬身行礼。

薛颜虽然在去世之前是从三品的光禄寺寺卿,可他一直出外并未在京中就任官职,前来吊唁的都是光禄寺的下属同僚和过去的亲朋好友。

如今却见官家也来薛家吊唁不由得他们不好奇。

赵祯在众人的目光中走到灵前,作为一国之君的他朗声道:“薛卿虽未久居京城,然其功绩有目共睹,知我大宋州府数十处,处处留得嘉名,地方百姓视其为青天。其亲力亲为体谅民情,平叛乱,赈河工,止劳役,免百姓之疾苦。

朕观之种种政绩,夙夜忧叹,然天不假年,如此能臣干吏却长眠与此,朕前来祭之。”

吊唁的官员中表情不一,有羡慕的,有激动的,有不置可否的,可无论是谁眼睛中都透漏出深深的惊讶。

赵祯在薛向的引领下向书房走去,他此次前来最重要的目的便是拿到薛颜撰写的经验,这些都是老寺卿多年积攒下来的宝贵财富。

木质的书房中充满了樟脑的刺激性气味,让人有些稍稍的不适应,薛向见赵祯微微皱眉赶紧解释道:“官家稍后,容臣先开窗换气,这书房是家爷最喜爱的地方,藏书颇丰,只能用樟脑为架方可杜绝虫害,往日里都有人来换气的,可自从家爷走了便很少有人来了。”

赵祯点了点头:“无妨,你且把窗门放开,朕自去便是。”

黄花梨木的书桌上整齐的摆放着文房四宝,只不过一旁的笔洗中已经没有了清水,即使当上了殿前司指挥的彭七依然守候在赵祯身旁,也不知他是真的忠心不二还是不想去看那些密密麻麻的公文。

随手拿起桌上的小册子翻看,赵祯突然眼前一亮,这小册子中的内容便是自己让薛颜活着时候整理的地方治理经验,语言精练,言简意赅,一句话便能直指要害。

赵祯飞快的阅读着,读到精辟的地方大呼过瘾:“妙哉,妙哉!薛卿不愧是我大宋之能臣!如此文章不光写得好,更为难得的是言简意赅的道出地方管理之精髓,虽每句不足十几字却能直指本源!”

薛向红着眼睛大礼拜下:“谢官家!!这本手札是家爷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编写,甚至连临终前都在交代臣务必整理好,家爷万分叮嘱如果能入官家法眼,一定要对官家说句话!”

赵祯合上手札惊奇的问道:“什么话?”

“官家所看之手札乃是因地制宜之结果,万不可生搬硬套强制而为,各地民风情况大有不同,正如橘生南则为橘,橘生北则为枳,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则有百害而无一利!”

赵祯长叹一声:“颜寺卿果然思虑周全,朕今天见识到了,恨不能当面详谈。”

一旁的巨大木箱引起赵祯的注意,指了指道:“这里面是何物?”

薛向脸色悲痛的打开木箱,里面赫然是整整齐齐的书稿,“这便是家爷在各地为官时的随笔,也是这份手札的参照,家爷说了要让陛下一目了然,除去那些冗长的内容,便用了一年之功简其精要方成此札。”

赵祯震惊的望着木箱又看了看手中小巧的手札,没想到薛颜为了让自己方便阅读不惜以一年之功整理。这对一个病重的老人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没有这么大的工作量也许薛颜就不会在回京短短一年便去世。

一旁的彭七眼圈一红,连他这种厮杀汉都被薛颜这种精神所感动。

“如果每地官员都能有薛卿之半,我大宋吏治何愁不兴?”赵祯拿起手札放入小心的放入怀中感叹。

手札的宝贵之处不光阐述了薛颜的经验,跟难能可贵的是提出了吏治的不足和地方行政的混乱。

针对这一情况薛颜提出了较为详细的方案,这几乎和后世的责任制相同,把知府知州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变成监管和总负责。

宋代的地方官制,初期基本上沿袭唐五代旧制,行政机构分州、县两级,但为了中央集权又裁撤了太守,县令一职,变成了知府事,知县事。

这对大宋的地方管理造成了阻碍,薛颜的手札中明确的提出地方衙门应该实现责任制,知府事和知县事总揽全局,这样才能高效的管理地方。

薛颜的观点和赵祯的计划不谋而合,后世的公检法三方配合市政管理地方。

而且大宋为了制衡地方长官实现中央集权,还设置了通判这个鸡肋的产物,别看他的地位在知州知府下面,可权利却很大,州府之政无不统治!地方上经常出现知州和通判相互参奏的事情。

一把手和二把手相互怼还怎么管理好地方?

第二日的视朝上赵祯宣布对地方官制进稍稍的变动。

“朕昨日和丁相公吊唁了光禄寺寺卿薛颜,不少臣公都看见朕了,在薛卿的书房中朕偶有所得,诸位都知薛卿任州府知事久矣,且名声在外,被当地百姓唤之青天,薛卿在临终前留下手札一副,言简意赅的道出地方吏治的经验,今日诸位与朕一同看看!”

赵祯说完对三才挥了挥手,把连夜派人抄好的手札发了下去。

紫宸殿中的文武百官人手一份,开始翻阅,寇准望了一眼丁谓心中暗自诧异,官家怎么开始和丁谓走的这么近了?难道要提拔已经是三司使的他?

小半个时辰,紫宸殿中除了翻阅手札偶尔发出的声响,就剩下官员们的连连感叹。

薛颜的手札实在是写的太好了,对各州的情况总结完善,而且不乏令人茅塞顿开的提议。

鲁宗道看完出班道:“启禀官家,臣以为薛寺卿的手札可为地方吏治之鉴!”

赵祯笑道:“鲁参政莫急,薛寺卿临终之时留了句话给朕,橘生南则为橘,橘生北则为枳,因地制宜才是万善之法,朕昨夜也拟了一份手札,诸位看了再说。”

赵祯的手札被发了下去,这是他根据大宋的情况和薛颜的手札相互印证之下对地方官制进行的微调,公检法三方独立出州府衙门,通判的权利只限于监管官吏,这符合了太宗设立通判的初衷,又让其不会掣肘地方长官的事物。

不少朝臣看了连连点头称善。

其实在大宋公检法都是存在的,只不过被包含在州府衙门之中,赵祯做的就是把他们独立出去,互相监管便可。

寇准出班道:“官家的计划是极好的,可如此一来知州,州府还有何用?”

群臣被他的话点醒,对啊,这样一来就等于架空了知州知府的权利,这是文官们最不希望看到的。

赵祯奇怪的看着寇准道:“寇相公的话朕倒是听不懂,知州知府难道除了缉捕盗贼,处理纠纷,就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兴修水利,考察民生,监督下属,加强州府防备,这些不都是事情吗?

朕意已决,从开封府开始逐渐向各地推行,地方官员的勘磨制度也要改变,以其治下的经济,民生,稳定,河工,等作为考量。优异者自当提拔,懈怠者降级罢官!”

赵祯说完便不给群臣反对的机会头也不会的走了,三才用特音调喊出:“退朝!”

第一千二百九十章辽朝变天第九百七十五章皇帝与皇帝第七百八十章北国风光第五百零七章复仇的开始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攻守转换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华夏数千年之未有!第一千八百九十三章帝国的得意第五百三十七章大宋,背嵬第七百一十章献俘卸甲第三百一十二章家国天下的大事第一千零二十四章黑暗的森林第一百五十三章夜晚记事第五百八十九章春风吹,战鼓擂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第两千五百一十二章帝王的“演讲”第七百七十八章皇帝的小金库第一千九百零一章赵祯的“卑鄙”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新的商路第四百一十六章大宋的广告第两千六百三十章兄弟三人第两千零六十四章不耻的手段第二百二十章深宫中的疯狂第七百一十七章党项来使第两千零一十五章烽火连天第二百四十一章决堤第五百六十一章大宋子弟兵第三百四十七章天下为公的公路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蔡伯俙的新差遣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学即是科学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无形中的威胁第二百五十章皇帝的朋友第两千三百九十六章赵祯的抉择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来自远方的消息第两千零七十一章宫墙上的老倌第两千五百二十章赵祯的先见之明第两千一百三十五章角斗第两千六百三十三章大宋天家的守岁第两千五百二十章赵祯的先见之明第一千七百章蔡伯俙的“欲望”第一千八百九十八章情报为先第六百零二章剑走偏锋的援军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赶鸭子上架第二百零八章赵祯的布局第一千九百四十八章“送药”第六百七十六章张俭的担心第两千五百七十六帝王会面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饕餮之宴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汉家的大气魄第九百一十九章无解的天子,不甘的凤凰第一百六十五章皇城流血夜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大宋与塞尔柱第两千三百九十五章角厮罗的“存人”战术第一千九百七十四章仁钦桑波的折磨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猎归第三百二十九章仙鹤起舞,家燕筑巢第一百二十七章真假玉玺第两千零三十二章巫玛的索求第两千三百四十七章论“间谍战”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什么能取代十六卫?第六百九十五章燕云光复带来的经济利益第一百六十八章祭礼第九百零七章战前第六百七十一章辽朝突变第三十一章初遇杨家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寒冷的坟墓第九百三十四章后宫第六百零六章帝王之心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各自的小算盘第一千八百七十六章君子藏器於身第六百二十九章太后之谜第两千一百二十二章贾昌朝的作用第四百六十三章西夏的对策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以退为进第五百七十一章杀机第七百五十六章宋与辽第两千五百三十二章敏锐的人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辽朝的奴隶制度第六百三十一章计换太子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赵祯的“眼睛”第七百八十九章大宋的羊毛第两千五百八十一章大宋优越的科举制度第一千四百四十章被人偷了第二百五十八章军武院与黑手第四百三十五章王蒙正之心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背嵬铁骑第七十八章杨家的百战雄兵第八百三十六章李元昊之死第两千六百三十一章信仰的种子第两千零三章西进的种世衡第九百八十八章内圣外王,岂可受辱?第二百三十五章东方巨响第一千九百二十二章大到让自己恐惧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女人的战争第七百四十六章辽朝动向第两千三百七十四章角厮罗的羡慕嫉妒恨第九百五十二章驸马府的夫妻套路第八百四十九章钢锋重骑第两千二百八十章失之桑榆收之东隅第八百一十四章战争奏鸣曲第两千三百四十六章制度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