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三百零五章仁青东“求学”

赵祯在农业上的投入要比在工业以及商业上的投入还要多,这是必然趋势,大宋最先要保障的便是农业基础,只有农业得到满足,工业和商业才会相继跟进发展。

赵祯比谁都知道一个道理,金钱不能变成粮食,同样那些瓷器,丝绸,琉璃都变不成粮食,只有在粮食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吃饱肚子的时候才会去考虑其他东西。

封建时代,土地就是一切,为何有这样的观点?其根本就在于土地的产出满足了封建王朝的一切需求。

土地可以养育子民,可以种出粮食,可以给国家提供税收,劳力,等等一切帝国所需要的东西。

所以封建时代的王朝几乎都会不由自主的向外扩展,也会不由自主的和邻国争抢土地,这是不可避免的驱使,古往今来唯独赵祯改变了这一切。

这也是让他自豪的事情,站在皇庄之中,看着规模已经扩大无数倍的田地,赵祯笑着向仁青东解释大宋的农业与商业的紧密关系。

他并不担心仁青东知道这个秘密,相反在赵祯看来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因为大宋的农业和商业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利益链,谁也离不开谁。

没有人能够撼动大宋的农业和商业,因为所有人都是其中的受益者,商贾若是破坏农业,其根本的后果便是连商业都会受到动摇。

Wшw▪ttκǎ n▪¢〇

别把这个时代的商人想象的那么愚蠢,相反就是因为他们的聪明和才智,才使得这个信息并不发达的时代,商业出现爆炸式的增长。

大宋现如今的粮食耕地面积已经非常大,虽然没有后世那般惊人的高产作物,但这个时代的人口却无法与后世相比。

而农耕面积每年都在增长,这便会出现农作物价格的低廉和稳定,也使得人们的收入可以更多的用来只配在食物以外的地方。

“恩格尔系数”这是后世的一种经济学术语,意思是:家庭消费中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但在如今的大宋已经出现,由三司定下,名曰“食货比”。

就是大宋一户人家,食物的支出和购买货物支出的比例,虽然用的还是传统文化的估算比例,但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主要是因为大宋的贵族阶级已经从土地中转移到了工厂中,转移到了商贾之道中。

没有了土地兼并,没有了哄抬物价,粮食的价格被稳定在一个合理的价位,成为家家户户都可以买得起的东西。

再加上赵祯免去中原地区的农业税,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税收革命,中原地区的农人不再担心粮食的问题,多收三五斗和少收三五斗都会由朝廷兜底。

这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制度,朝廷的财政有专门的扶持,这个时代的官员不比后世的经济学家要愚笨,相反他们用到了后世许多年才明白的一个道理,“经济学杠杆”。

三司以国家财政作为农业的“兜底”保障,而这也是仁青东在向赵祯请教的问题:“官家,若是每年丰产,吃亏的岂不是农人?他们收割的庄稼多了,但卖出的价格便要减少了。”

赵祯看了看仁青东,当年朝堂之上有不少人和他一样提出了这个问题。

“不会,因为有朝廷作为农人的保障,朕的三司可不是吃白饭的,他们不光监管大宋的市场,向商贾税收,同时也会进行补助和扶持,朕的三司不光是为朝廷管理商贾,更是在保障大宋的财货运行。”

“不知大宋的三司是如何保障大宋的繁荣?以仁青东看来,商贾之道和农耕之道完全不同……”

仁青东的脸上写满了求知,自从到达大宋之后,他便发现自己脑袋中的丰富知识已经不够用了。

他并没有别的打算,只是希望获取更多的知识,也让自己更加的了解大宋,了解这个和史书上完全不同的一个汉家王朝。

求知对于仁青东这样的智者来说是一件不能阻挡的事情,而赵祯和大宋的一切满足了他的求知欲,他能从这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仁青东这样的人来说无比幸福,欲罢不能。

而赵祯对他几乎没有隐瞒,能够告诉他的事情也都会告诉他:“这很简单,若是丰年农人的粮食丰收,价格必然会有所下降,但朝廷不能让农人亏本。

以最低的价格上增加一些进行买入,毕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丰收,若是有地方受灾,则朝廷负担运输所费,把这批粮食赈济灾民,若是没有地方受灾,那便把这些粮食以作储备之用。

别以为这样便结束了,这些粮食到了灾年或是有人刻意提高粮价的时候,便会成为稳定粮价的关键所在,至于朝廷储备的粮食有多少,这是除了朕和三司以及中枢的宰执相公外没人知道的事情。”

仁青东恍然大悟,这便是汉家的智慧了,大宋的朝廷有钱,只需要之前投入一笔后,接下来每年的投入都不会太大。

丰年粮价下跌的时候朝廷低价买入,一旦遇到有人哄抬物价的时候便卖出,如此便能把大宋的粮价稳定在一个大差不离的数值上。

谁若是敢哄抬物价,必然会被朝廷的储备“打击”的体无完肤,这般的手段使得农人拥有足够的财富积累,也是促进大宋商业进步的一种手段。

但在仁青东看来,这么做不光是在稳定物价,还是给大宋百姓以强大的信心,遇到灾荒也不用怕,朝廷会赈灾放粮,也不需要向别的地方逃荒而去。

这样的大宋已经成为盛世王朝,不,应该比盛世王朝更为强大,这让仁青东想起之前在神都城中外朝的人对大宋的称呼“天国王朝”!

是啊!如此的汉家文明已经到达了巅峰,谓之“天国”也不过。

但有一点仁青东是不知道的,现在的大宋虽然进入盛世,但是却远远没有到达巅峰,汉家的王朝的通病便是在抵达巅峰之后便会盛极而衰,但大宋不同。

在悄然进入工业时代,并开启技术革命之后,大宋的发展就如同刚刚启动的火车,在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远的距离要走。

眼下的一切不过是刚刚开始,这才是大宋最可怕的地方,而世人根本就没有发现,除了在幕后规划这一切的赵祯………………

第五章初入东宫第两千零一章人尖子的坚持第一千零二十五章虽远必诛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高丽的困局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蔡伯俙与韩琦第四百五十八章大宋的“贺礼”第六百四十八章民愤第一千八百三十七章一语决人生死第两千四百零七章人为什么而活第八百零九章青塘有赞普第一千二百一十章唯一醒着的人第一千八百六十三章兵贵神速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彭七的激将法第一千零三章无巧不成书第五百一十五章御驾亲征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从第两千零五十三章各有所虑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御药院的内侍第六十九章帝国系统的威力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帝王之学第八百五十三章党项人的未来第一千八百零二章大宋商贾的吸血能力第一百六十九章宗室与庶民第一千九百一十四章大秦使者第二百九十一章风十里,锐士行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发自肺腑的“威胁”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使者甘地第两千二百七十五章吐蕃动向第一千八百五十一章物竞天择的无奈第二百九十四章首战告捷第两千三百二十一章罢市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汉家之固有领土”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乌古部的萨满第两千二百五十六章开张大吉第一百七十章文臣,皇后,是非多!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没有赢家的赢家第两千零三十章万国咸通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天皇的无奈第八十三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愚忠的代价第五百七十二章中箭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该走的还是走了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商人舌辩第三百九十五章何为正义?第两千三百五十一章“诱饵”第九百八十七章捅了天!第两千两百一十三章圣旨执行不得第两千零六十七章国朝之患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帝王的自私第五百零二章最佳时机第两千三百一十四章皇帝挖的坑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宋的“圣战”第九百七十六章拨云见日,如梦初醒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政治骗局第四百九十六章该死的塔利班第五百八十二章不祥之兆第一千零四十八章女真使者第三百七十章羽林卫第五章初入东宫第三百八十九章文臣不知兵事第两千四百五十五章泸州的酒和火锅第一百五十三章夜晚记事第一千九百七十九章三七分账?第九百一十六章太后出嫁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征服与统治第一千零四十二章蔡伯俙使倭第两千一百一十二章融入其中第一千四百四十六章身在辽营的快乐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饕餮之宴第两千零九十四章死骑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生存还是毁灭第七百零三章辽朝乱局第两千二百七十一章帝王的无奈第两千五百五十九章西北之地的信仰第七百三十二章契机,彩票,竞技场第两千五百五十九章西北之地的信仰第九百零八章出乎辽人意料的战争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人的本性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赵家的“本事”第二百二十八章御书房中三两事第一千八百七十章那烂陀寺第一千四百三十六章萧挞里的目标第两千五百四十七章亚父第三百七十章羽林卫第九百五十二章驸马府的夫妻套路第两千六百四十二章西方的纷乱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第一颗棋子的重要第二百六十九章党项人来了第两千二百六十八章贷之利与弊第两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五百三十二章细细的红线第七百零三章辽朝乱局第两千一百五十七章华夏的“成长史”第二百七十五章皇帝夫妇的配合第两千五百五十一章官船接舷第两千四百三十七章嘉莫人的试探第一千九百九十一章皇帝静夜思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使者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