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八十二章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强大之后,难免就要遇到许多问题,而大宋所遇到的就是不断发展的速度以及国力的增长。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大宋的发展和增长是建立在贸易上的。

眼下的大宋人口已经过亿,但相比后世却还是远远的不足,这些人不可能全部成为农民,也不能全部成为工人,更不可能全部成为官员。

所以大宋的职业在不断的增加,农民,工人,匠人,官员,格物官,等等都是组成大宋百姓群体的要素。

而大宋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人的同时,也离不开外朝。

赵祯之所以对图格里克“倾囊相授”看似是在帮助塞尔柱帝国,但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帮助大宋。

大宋在不断的发展,塞尔柱却在缓慢的发展,甚至是倒退,而眼下大宋的发展速度早已超过了塞尔柱和西方所有国家和文明。

一个巨大的问题便会出现,大宋把其他文明甩的太远了,几年,十几年,大宋还能从西方世界赚到足够多的钱财,可若是相差太大,几十年后大宋将会面临与西方世界贸易的入不敷出。

贸易顺差很可能因为技术的外泄,或是西方劳动力的廉价,而使得大宋的贸易出现逆差。

所以赵祯并没有彻底毁灭西方文明的打算,甚至要帮助西方诸国,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大宋也不能让西方世界太过稳定,这样不利于大宋在其中赚取战争财………………

就在赵祯思绪万千的时候,图格鲁克提出了他的疑问,大宋每年都要举行科举吗?那每次科举所产生的官员是否会出现之前赵祯提到的冗官现象?

对于充满求知欲的图格里克,赵祯是不会拒绝向他传授科举制度的,当然这些传授是有限的,并不会什么都告诉他。

更不会告诉他在大宋科举最初仍每年举行,但随着实行弥封、誊录,增加殿试等,使每一次考试的组织准备、人员安排等工作量大大增加,如果每年举行考试,从中央到地方都会疲于奔命。因此从宋太宗以后,科举实际上已没有每年举行。

但到了赵祯这里,经过大量的改革政府部门,增加开设全新的衙门,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同时教育所产出的人才数量激增,赵祯便正式规定每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同年进行殿试,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

这不光是压缩了大宋选拔人才的周期,同时也给了天下学子以及读书人巨大的希望和幸福。

一个人,一辈子能有多少的时光?读书要多少年,科举又要多少年?

赵祯的改革充分的吸纳了多余的人才,至于所谓的改革涉及了大宋的方方面面,也就是因为这些庞大而繁杂的改革,使得大宋需要的人才数量急剧增加,完全有能力消化掉每年出现数量庞大的人才。

至于科举的内容上,大宋几乎改变了原有的科举模样,原本大宋的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

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赵祯执政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

赵祯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了欧阳修以及后来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

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赵祯向图格鲁克强调,科举的改革必定会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这些人已习惯了原本的利益分配制度,已经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要想改革,那就必须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图格鲁克有些惊讶,但随即也明白了赵祯的意思,即便是已经有科举制度的宋帝国,在改革科举的时候也是破费周章,何况是完全没有科举制度的塞尔柱?

同时赵祯也向图格鲁克阐述了科举的弊端。

大宋取消了吏部铨试。但是从宋太祖开始殿试举人,给士子们在省试上增加了一道难关。不少人省试通过了,殿试却遭黜落。

“本朝自祖宗以来,进士过省赴殿试,尚有被黜者。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有赴水死者。”

赵祯的话让图格鲁克心惊,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宋帝国的读书人因为被罢黜之后居然会去寻死,这难道就是学者思想上的忠贞,也太过可怕了些。

其实原本宋代科举是为有钱人家所包揽的。

吕蒙正、范仲淹、欧阳修等寒士在科举及第者中是极少数,而且他们也并非贫苦农民出身。

科举所需的经济开支,的确不是一般农家所能负担,即便是三苏父子本是四川眉山县的殷实人家,苏洵携儿子进京赶考,苏轼兄弟虽金榜题名,然而家当也开销的差不多了。

次年苏洵之妻病死眉山,父子三人奔丧回籍,家中已是一派“屋庐倒坏,篱落破漏,如逃亡人家”的惨景。这还不包括十年寒窗不事生产的花费。

小户人家岂敢问津如此科举?

大宋科举名额的扩大几乎把全社会的读书人都吸引了进去,科场竞争激烈,士人头白身衰,出入科场,死而后已。

当然这里都是曾经,赵祯改革下的科举制度已经完全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宋人几乎都富裕了,平民百姓的生产剩余完全能够支撑他们读书就学。

而每年地方财政支出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财政支出,那就是给予赴京赶考之人以补贴,同时因为大宋的交通极为便利,从最远的海南路琼州岛抵达神都城也仅仅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而已。

学子在进京赶考的路上不再是风餐露宿,也无需投宿与寺庙道观之中,只需要出示地方州府开具的文书,便可使用倌驿或是邮驿。

当然这些赵祯是不会告诉图格鲁克的,可即便如此,大宋的科举制度对他的吸引也是致命的。

他甚至请求赵祯,派遣官员前往塞尔柱帝国指导,并且帮助塞尔柱举办一次科举………………

第五百零七章复仇的开始第六百七十九章斩衰之服第一千六百章血战辽阳城外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辽东之土第两千一百一十一章在商言商第两千零九十九章机要司第一千六百五十章时代改变真理不变第五百九十九章耶律宗真的围点打援第九百零七章战前第三百九十九章收官之战第八百一十四章战争奏鸣曲第两千三百二十七章康巴人的贡品第二百五十八章军武院与黑手第九百九十九章落榜学子大骚动第七百六十八章逆袭失败第两千三百七十五章人的根本第一千二百零三章耶律洪基的愤怒第两千六百一十四章疯狂的信仰第一千二百章活地狱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又是一条老路第八百九十三章西夏使者的无奈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朝廷的衡量第两千一百九十六章奎大的踪迹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风暴过后第一百七十四章硕大无比的贞节牌坊(五千字大章奉上)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结党营私,国之祸事第八百七十八章旌旗翻覆捷报传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风暴过后第六百三十八章蔡伯俙的办法(上)第两千四百三十九章来自“蝼蚁”的威胁第两千零二章青塘就是另一个西夏第两千一百三十四章旌旗十万斩阎罗第四百零三章夏竦的阴谋第五百八十七章大战之前,思动的人心第七百四十五章后苑传出的消息第五百七十四章魔鬼的手段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天下无知己第八百三十二章谋事在人第两千四百八十三章教宗的到访第五百零三章小人物的影响第六百六十四章天真的耶律宗真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彻底打碎的枷锁第二百四十四章赵祯的腰第两千五百零三章后宫的稳定第六百三十章赵允让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天子夜寻僧第一千零八十六章长城!长城!长城!第六百一十一章气的吐血的辽皇第十三章象棚女戏第两千二百三十一章一丘之貉的“反击”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第一百一十九章棋子第两千零三十八章百家争流第四百一十章密谋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冠军大将军第两千五百零五章西方与东方第三十一章初遇杨家第一百三十五章失心疯的吕洞宾第一千一百零二章战争开始第三百四十八章公主的降生第两千二百二十三章资本无情第六百六十四章不疯魔不成活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完颜乌古乃的“帮忙”第两千三百章帝王“得意”事第两千零四章宁可御敌于战场,不可怠敌于萧墙!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六扇门”的拆分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将星升起第四百三十一章大宋的未来第八百七十五章步卒的精妙第两千四百七十二章进入帝国时代第八百七十一章今宋,强宋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紫微星的命格第二白九十六章党项人的强盗逻辑第三百六十二章一赐乐业人的命运(一)第两千二百三十六章赌徒理论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蔡伯俙与韩琦第九百四十一章辽朝的想法第五百五十五章人总是有私心的第两千两百一十八章“证据”第一千四百零九章神兵利器如何用?第两千五百零三章后宫的稳定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该来的还是来了第两千四百一十八章节占据高原和灭了吐蕃有何区别?第两千一百八十七章赵祯的“胡萝卜”第二十三章父爱如山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狼狈为奸第一千九百二十四章图格鲁克的直觉第两千四百九十章赵祯的骗局第两千二百三十一章一丘之貉的“反击”第八百三十八章大宋的下一步棋第四百章宣扬文治武功的作用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四个都护府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寒冷的坟墓第六百三十九章蔡伯俙的办法(下)第六百零四章今军无事,就使蹴鞠第一千零五十七章北山杂记第一千八百四十七章沈括,时耶命耶第九百三十九章断尾求生的法则第二白九十六章党项人的强盗逻辑第三百八十四章真实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