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开封奇案(下)

刘家父子在听到苏洵的话后双双变色,刘美笑了笑恢复往常道:“不知明允这话是什么意思?”

苏洵挥了挥手俩个衙役便端来凳子,苏洵拉着刘美的手坐下小声道:“此事关联甚大,涉已故刘太后及汝阳郡王赵允让,且是大逆之举!没有位高权重折授意,你岂能托付身家性命?”

苏洵也不傻,这样大的事情他刘美怎么会突然跑到自己的开封府来状告?还不是为了让这件事情大白于天下!顺便的也让自己这个开封府知府事来审理,他的身后必有位高权重之人。

而整个东京城中最为位高权重的便是皇宫中的皇后娘娘,苏洵稍稍一想便明白其中关窍,怕是皇后心中已经有了定夺,让刘美前来不过是走了个形势而已。

刘美到也坦然,但却死活不承认和王语嫣有关,笑眯眯的说道:“这是你的猜测,与老夫无关!老夫所述之事乃亲眼所见,是真是假差人回来便知!”

皇后的事情是绝不能泄露出去的,一旦牵扯到皇后,那民间百姓的第一想法便是——栽赃!如果皇后是自己的后台,天下人便会忍不住这样想并且对皇权将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同时他刘家也将万劫不复,即便是死他也不会承认。

苏洵知道自己问的有些多余,但却不能不问,他要利用这句话把王语嫣完全的从这个谋逆事件中摘出去,他更加担心这件事乃是王语嫣一手主导正对赵允让的手段!

前往大相国寺的差人回来了,开封府府衙门口的百姓自觉的给他们让出一条道路出来,显然他们是揭开谜底的人。

差人上前走到苏洵的身边小声低于:“禀告大老爷,我等在大相国寺找到了那位老妇,此人与刘太后之相像令人匪夷所思,但气质却如天地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苏洵的眼中精光一闪,带着俩个差人走向一边小声到:“真的相似?”

差人中有一个人稍稍摇头,而另一个人则连连点头,这说明问题的答案在模棱两可之间,其中必有隐情,苏洵小声道:“到底怎么回事速速到来!”

一个差人打着结巴的说道:“启禀到老爷,我两刚刚见到了那名老妇,却如画中的那位,连嘴角上的痣都一模一样!但身上穿的却不是什么贵人家的衣服,只不过是寻常妇人打扮。但……”

这差人说着说着便不再说话,苏洵皱眉道:“还有什么话不能说的?现在不说待会便没了机会,凡是和此案有所牵连的人都不得安生!”

另一个差人跺了一脚凑近苏洵的耳边小声道:“但皇后娘娘却在一旁,我等尊了皇后娘娘的钧旨,她可证明此人不是刘太后不过是与太后长得稍稍相似罢了,娘娘今日带着太子前去大相国寺上香,偶然得见便心有所感,上前见了那妇人,因样貌酷似刘太后便多聊了几句,之后方知原委!”

苏洵站在原地已经僵住,差人的说法印证了自己的所想,先是刘家父子上前状告赵允让谋逆,然后是一位长得酷似刘太后的妇人,再然后是皇后娘娘说她不是太后,这一切联系起来不就是告诉自己,刘家父子所说的话是真的吗?!

苏洵绝对想不到刘娥没死,这种念头在他的心中连出现都没出现过,很快他便相信真的如刘家父子所说,赵允让打算用这个酷似刘娥的老妇偷换太子!而他刘家父子不过是被牵连其中。

只不过为何刘美会和一个长得酷似刘太后的人好上?!难道之前的传闻是真的,他便是刘太后入宫前的相好?

对啊!这就说的通了,刘美曾与刘太后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然后在他离京去往蜀中的时候巧遇这老妇,于是便有了之后的事情,这些一切都能对得上了!

没想到刘太后真的与刘美有染啊!这可是天大的消息,但苏洵决定也让它烂在自己的肚子里,即便是死也不能说出去,否则苏家也将不复存在!

既然是皇后发现了这个老妇人,又打算用这件事惩罚赵允让,那为何不让差人把这老妇人带来?稍稍一想便明白,这个老夫人与刘太后长得实在太像,如若让她出现,说不定百姓们信以为真,毕竟太后的牌坊还在南门大街上……

轻咳一声,苏洵说道:“此事本官知晓,你们下去吧!万万不可外传,否则本官也保不了你们!”

俩个差人夺路而逃,他们怎么会外传?难道是嫌自己的命长不成?今天这件事给他们留下了太深的影响,哪有胆量说出去!

“你们二人休走,先去师爷那里把看到的听到的都说出来,落笔画押之后再去当差!”

两人对视一眼便忐忑的向师爷所在而去,他们记得,皇后娘娘好似也是这么交代他们的,现在大老爷一说他们才想起来,把所见所闻都说的清清楚楚,只不过隐去了皇后的事情,如此他们才抚平狂跳站到一边继续当差去了。

事情到这里便告一段落,刘家父子的话有了老夫人以及皇后娘娘作为人证,这便是说明他们的话没有问题,剩下的便是把赵允让压来当堂对质了。

但赵允让毕竟是堂堂郡王,把他弄来谈何容易?

总不能派开封府的差遣捕快前去锁拿吧?怕是差人还没进如郡王府便会被郡王府的兵卫给打的趴下,也就在此时蔡伯俙走了进来,瞧见苏洵后便拱手施礼道:“苏兄近来可好,听说你调任开封府知府事,愚弟这便来看你嘞!”

苏洵撇了撇嘴:“你要是想来瞧我便早已来了,何须如此之久?且说你是来干甚的?”

瞧了瞧四周的百姓,蔡伯俙笑道:“此处人多嘴杂,还请苏兄入内一叙!”

苏洵摇头道:“君子无事不可对人言,你有什么事情便在这说,本官答应刘家父子,无论何时也要在这公堂之上,除非案子已经判决!”

蔡伯俙奇怪的问道:“这是为何?”

苏洵干咽了一下口水,慢慢的把事情经过讲给他听,旁边的百姓再次听到整个过程默默不语。

蔡伯俙听完后笑道:“这还真是一桩奇案!已经出外的刘将军突然出现在开封府,已经追随先帝的刘太后突然活了,赵允让居然打算谋逆,三件事情一件比一件奇怪,而我这里也有一件奇怪的事情!”

九百六十二章欧阳修的恶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庞然阙影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圣驾之上第两千二百六十一章王家的麻烦第一千八百章老底被翻第两千六百二十一章逻辑的重要性第两千一百五十四章各族平等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宗教之争第二百二十四章一府分三衙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辽朝的态度第四百六十五章辽朝风云第两千五百七十三章阿母城的“主人”第两千五百六十章赵祯的“教化”第九百四十六章格物致知,儒家不解之谜第两千二百六十章妥协第两千二百五十六章开张大吉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战争的导火线第两千三百七十七章文明融合的“福利”第两千二百五十七章张柏的决断第两千两百一十一章祁国公府的“替死鬼”第两千三百四十二章“非人”的王韶第一千八百八十六章是人还是神?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老兵回归第七百九十一章与智者同行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喝最烈的酒…………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东京旧梦第九百六十八章百姓御街前第两千一百七十四章佛门与白莲第两千二百四十五章阙楼之上第二百三十七章象棚中的扑买第五百三十四章宋军突至第八百八十章送上门的美人第五百八十九章不同的态度第两千五百四十章大宋的版图(上)第一千九百十六章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第一千五百八十五章塞尔柱的使者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丽人第一千七百零八章孤军北上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皇帝挖的坑第五百零四章叛徒的直觉第两千四百二十七章“送一程”第一千零二十四章黑暗的森林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恶魔出现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丽人第一百九十一章批阅奏章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祭天与修法第两千二百七十五章吐蕃动向第四百二十六章帝王之道第五百三十一章天子剑出,展赫赫天威第八百四十五章帝王权术第五百零二章最佳时机第一千九百五十六章孔宗愿的妥协第八百一十六章大宋的战争第一千九百四十九章商人重义第两千五百二十四章钱庄的“秘密”第一千九百零一章赵祯的“卑鄙”第一千零二章大宋政治的开放性第九百一十一章宋辽皇帝的心术第二百三十六丁谓与寇准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战争前的第一个牺牲品第六百七十章包希仁也别想跑第两千五百六十四章国家的“黑暗面”第两千一百七十五章一年四季,一年四祭第四百七十五章推倒重建第两千四百六十七章好皇帝?第七百五十七章丁谓辞官,人才济济第两千六百零九章赵昀的西方之旅(上)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帝王身后事第二百四十八章寇准的背叛第九百五十九章归于王化第二百一十章仁民爱物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动第七百零四章宋小乙的部下第九百八十五章驶往星辰大海第一千零五十七章北山杂记第九百七十四章“贪婪”的大宋皇帝第九百六十一章善与恶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中京道的意义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唯我华夏!第九百零八章出乎辽人意料的战争第三十九章寒冷的冬天第一千二百四十章高丽君臣对第一百二十八章吐血的八大王第一千四百五十章宋辽的区别第一千七百四十七章赵祯与草原骑兵第五百八十四章风正烈,行军急第六百二十二章奉圣州战事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大宋天家的未来第一千五百九十章阴谋家第六百七十六章张俭的担心第两千五百二十二章江山社稷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包拯夜忧第九百五十九章归于王化第八百六十九章西夏非一心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资本的力量(中)第六百八十八章弃城而逃第八百九十四章西夏不过是一颗棋子第两千零九十三章更为隐秘的辖骑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世上没有白来的土地第八百七十五章步卒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