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七章英雄

武清县,塘沽口岸,这是大宋在燕云之地最先开辟的口岸,说来也极赋戏剧性,当时穆修的船队沿着海岸线航行回来的时候,穿过了朝鲜海峡,这时他们就得知大宋收复了燕云的消息。

此时已经在高丽补充了淡水与食物的他们直直的向距离他们最近的塘沽口岸靠近,据当地的高丽人说,他们往来塘沽好多次,这口岸最大的好处便是距离大宋的京师非常近。

这话让穆修和船队的成员顿时失望,显然这人是在吹牛,他并没有去过大宋,因为大宋的国都在开封汴梁,距离燕云何其之远?

但他们的鄙视让当地人大为不满,指着大宋的方向叫道:“你们这些在外多年的臣子怎么会知晓,你们的大宋早已经迁都北平府!就是以前的辽朝析津府,自然的,北京城就是现在大宋的国都,代替了东京城,距离塘沽难道不近吗?!”

大宋收复燕云的消息已经让他们惊讶万分了,但随之而来的迁都之事更是让他们惊讶的目瞪口呆。

迁都?陛下居然迁都了?!

那就意味着他们一旦在塘沽口岸登陆,很快就能见到陛下了!穆修等人兴奋异常,放下了身上带着的所有钱财,在高丽百姓连连道谢声中冲向自己的海船。

难怪一路上的高丽人对他们都是客客气气的,如今的大宋可是真正的上国,一统华夏故地的大宋,在这些小国的影响自然是巨大的,汉话是高丽的官话,汉字当然也是如此。

在高丽但凡有点家世的贵族都要说上一口流利的汉话,写上稍显漂亮的汉字才行,否则便会让人觉得他配不上贵族的称呼……

穆修率领船队继续向大宋前进,一路上遇到的大宋海船越来越多,但他们看到自己船队上高高竖起的使者旗帜后,便齐齐的发出喝彩,谁都知道,这是大宋派往东海尽头的船队,据说已经葬身鱼腹了,现在出现宋人自然高呼。

商贾船队之所以认出穆修等人的船队,皆因他的旗帜与大宋前往倭国的使者旗号不同,东海宣化使的名头他们可是如雷贯耳,大宋成立三年之久的海事衙门早早就发出告示,若是在海上见到任何有关这支船队的消息,都必须要在归航的时候汇报。

无论是看到了残骸,还是碎片,亦或是尸体……看来朝廷也觉得这支船队完了,但现在出现了自然是极好的,商贾们小心的推算了一下,这支船队已经出海整整六年了……

这简直就是个奇迹,商贾们打着旗语靠近了穆修的船队,为他们送去了大宋的独特吃食和在海上最为珍贵的蔬果,并且大把的往将士们的怀中塞东西,或是成串的铜钱,或是精美的绸布。

将士们含着泪的点头收下,这是百姓商贾们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如若不收怕是会冷了他们的心。船队越靠近大宋,遇到的商贾便越多,有些商船甚至自告奋勇的折返回去,向海事衙门报告此事。

海事衙门在知道这一情况后起先还是觉得来报的人疯了,但接二连三的报告让他们重视起来,迅速组织海船出海,在商船的引领下看见了被商船护送的穆修船队。

高高的使者旗帜,像一位不倒的勇士站立在船队的最前头,海事衙门的监丞在看到旗帜后两眼情不自禁的留下热泪,他林清终于看到当年这位与他争夺东海宣化使的袍泽出现了!

海事衙门的船以最快的速度靠近穆修的大船,在验看过穆修的腰牌后,林清便在穆修奇怪的眼神中把腰牌扣了下来,递给一旁的小吏道:“快马,不!挑选我海事衙门中马术最好的人,着最快的马送往北京城,日夜不可耽搁,务必送到皇宫之中,要是有一点闪失,老子生生打死他!”

之后的事情便是赵祯见到了那块代表着穆修身份的铜制腰牌,一块小小的腰牌使得整个北京城变得不同寻常起来,而赵祯骑着宫中最快的御马一路从北平府奔向武清县塘沽口岸。

能让一国之君急不可待的去见一个小小的五品官,这在三才看来简直是就是个奇迹,他哪里知晓,赵祯要见的不是穆修,而是他运回大宋的那批农作物!

其实中国人很早就知晓美洲的存在,《梁书》卷五十四《东夷列传》中有一段重要记载:“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到荆州,说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无城廓,有文字,以扶桑皮为纸……有牛,角甚长,以角载物,至胜二十斛。车有马车、牛车、鹿车。国人养鹿,如中国畜牛,以乳为酪。其婚姻,婿往女家,门外作屋,晨夕洒扫,经年而女不悦,即驱之;相悦乃成婚。”

这里的扶桑并不是日本国人自然不知,但在赵祯眼中,这里的扶桑很清楚便是墨西哥!直到后世墨西哥人依然保留了其中许多的习俗。

北平府距离塘沽口岸并不算远,赵祯用了一个白天便骑马赶到,因为商业的发达,海洋贸易的繁荣,从北平府到塘沽口岸的水泥路早已铺设完成。

当赵祯率领亲卫赶到的时候,穆修等人已经上了岸,海事衙门也开始搬运船上最珍贵的货物,亲卫打出了天子仪仗,远远的便能瞧见。

“陛下!……陛下!”

穆修以及他身后的数百人发出凄惨的哭号,为曾经的袍泽,为曾经的朋友,为曾经的兄弟,和曾经的悲伤!

数百人齐齐的跪下,行大礼参拜赵祯,仿佛一群迷失了方向的孩子,突然找寻到了家,找到了父母,找到了归宿……三才站在一旁忍不住眼圈红了,一旁跟随赵祯而来的将士看到了这些袍泽的情义,忍不住流下热泪。

近两千余人的船队出海,最后归国的只有区区三百余人,还有很多都是奄奄一息的模样,可以想象他们在海上受了多大的罪,吃了多大的苦,谁见了不动容?

赵祯上前扶起穆修道:“诸位都是我大宋的勇士,亦是我大宋的功臣,朕在此感谢诸位的远行之苦!”说完就在三才震惊的眼神中弯腰一礼。

帝王之礼不下庶人,何况这显然是官家发自内心的对这些人施礼,那意义就更大了,弄不好要记载史册,名垂青史的!连天子都对他们行礼,那三才和亲卫们自然也跟着行礼。

一时间繁荣的塘沽口岸数万人躬身,只是为了表达对这些英雄的敬意!

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皇帝会武术,谁都挡不住第一千一百零六章宋与辽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无好宴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王安石的态度第三百九十五章何为正义?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契丹的城堡第一千九百九十三章吐蕃的盟约(上)第一百五十二章大航海时代第一百八十八章老赵家的族长第六百章对策第一千八百零八章圣君回朝,九拜之礼第七百二十四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第两千零六十八章欧阳修的莫须有第九百六十章盛名之下无虚士第三百一十三章恶客北方来第九百八十一章蔡伯希的决死之心第两千五百六十四章国家的“黑暗面”第四百四十三章军演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制造彩虹的帝王第七百八十一章没占到便宜就是吃亏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农奴的作用第两千四百四十八章赵旭的改革第两千零八十八章果断的茹脱腊第三百八十七章彩云之南,是是非非第一千六百五十七章契丹“清理计划”第四百五十一章没藏讹庞的忧虑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流言与突围第一千九百八十七章吐蕃最聪明的两个人结盟了第一千七百一十章鞑靼部族第两千六百四十三章泰西州的地位第三百四十六章大宋直道第七百九十一章与智者同行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以夷制夷第两千二百四十七章太祖太宗的脸面第两千两百一十二章内侍殿头第八百二十九章西平府之战第一千九百五十三章奇贵的辣椒第九百二十四章大宋天子是何人?第三百一十九章党项人的阴谋第四十九章大奸似忠大伪似真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帝王的婚姻第两千一百二十四章“荧惑守心”第五百六十七章守夜暗流来第两千四百四十六章商业更盛于掠夺第四百七十三章枕边大事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文明的碰撞第一百九十章一石三鸟第七百四十八章年关(下)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在挖坑的道路上乐此不疲第六百八十八章弃城而逃第三百六十一章崩溃前夕第两千四百八十七章大宋的飞地第二百七十八章大宋的战前准备(下)第一千四百四十章被人偷了第两千三百四十九章吐蕃高原的重要性第一千七百七十九章忠诚与背叛第九百零八章出乎辽人意料的战争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尤为天和第一百三十二章斗法第一千零五十二章“怪人”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喝最烈的酒…………第八百四十章土豆,地瓜,味道好!第六百二十九章太后之谜第九百五十五章虚虚实实第七百七十六章皇宫大内第六百第五十七章耶律宗真的反击第两千三百五十六章坚如磐石,动如潮海第两千二百三十七章帝国资本的力量第两千零三十九章封驳缴诏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萧挞里的大辽第二百三十章千丝万缕第两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谁在乎?第九十五章钢铁洪流,如山入墙!第两千四百七十二章进入帝国时代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闭关锁国第三百六十三章一赐乐业人的命运(二)第八百五十六章京观武军,愚蠢的代价第六百四十三章无形张开的网第七百五十三章正旦朝会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人性中的恶魔第三百六十八章宗室间的明争暗斗第两千五百三十五章宋人的世界观第四百一十一章黄雀的利益第两千三百三十九章火器之威第两千五百零二章帝王家学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恶魔来袭第两千零一十五章烽火连天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隔空而问第二十二章殿前铁板烧第一百三十章酒色财气吕洞宾第一千零七十二章苏轼的缺陷第两千零一十六章突围,突围第两千零二十一章王安石的奏疏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甜蜜的负担第五百九十三章夏竦与包拯第六百第五十九章长刀饮血第六百二十二章奉圣州战事第三百零二章撤也要撤的天塌地陷第四百四十六章四方云动第一千九百三十二章石元孙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