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冤案?无奈……

五月初五便是端午,晋朝的《风土记》中对端午的解释最为贴切: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华夏文明千百年来的传承与继承下,端午到了大宋便已经很繁华了,对于百姓们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最主要的便是为了纪念那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但在这个时代,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应该知晓,粽子这东西要比屈原晚上四百多年,怎么可能是纪念屈原的呢?当然赵祯绝不会提及此事,大部分的人也不会说这种事情,毕竟这是在宣扬忠君爱国的思想,谁反对便是另有图谋。

在这个欢乐的节日里,北京府府衙却炸了锅,衙门的大堂中呆立着一个年轻的妇人,从她的衣着上看应该是出自富贵之家,单单是她身上的那件碧雅轩成衣便要十贯钱才能拿下。

在大宋,妇人是极少出面上告的,更何况这样的富贵人家的妇人,哪个不是尽量的少出门以免传出闲言碎语坏了名声?

但今日不同,那妇人的怀中抱着的却是一个湿答答的棉布小袄,鲜红的小袄不断的向下滴水,混合着妇人的眼泪很快在地上形成一小滩水渍。

自从一府分三衙之后,知府事就很少负责审案子了,多是交由提刑司处理,但今天的案子不同,所涉及的乃是媳告公婆,和子告父差不多都算得上人伦大逆,何况是富贵之家,影响甚大。

府衙内的旁观之地已经站满了百姓,刘昱不禁感叹一声,自己这个北京府知府事又要倒霉了。这件案子其实简单,但却涉及到风俗民俗的问题“五月子不举”,这一下便十分棘手,何况是儿媳上告公婆,若是告输了,怕是以后无法做人。

自汉代以降,人们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

而显然这女子怀中抱的便是那死婴,模样凄惨无比,整个人仿佛被抽走了生气一般呆呆的站在哪里,即便是升堂的“威武”之声也没让她有多少神采。

刘昱无奈的拍下惊堂木道:“苦主击鸣冤鼓者姓甚名谁,又所告何事何人?”

那年轻妇人膝盖微微弯曲的唱诺:“民女杨秀,击鼓鸣冤,转告公婆溺杀吾儿!”

随着杨秀的话整个府衙哗然,不是因为这件案子,而是因为杨秀的举动,溺死婴儿在原先并不少见,非五月初五才这么做,遇到打在年或是兵荒马乱的时候,百姓无力抚养子女便会这么做,实属无奈。况且公婆溺死自己的亲孙子也是为了杨秀夫妻二人好,五月子害父,女害母,既然是为了你好,你还岂能山告公婆?

这案子基本上不用审理,刘昱清了清嗓子到:“儿媳上告公婆此大逆也,本官见你痛失爱子速速离去。”

百姓们自然是支持刘昱的做法,妇人嘛!就该逆来顺受,就该听公婆的,你哪有公婆知道的多?哪有公婆见识广!

甚至有读书人在一旁大声的念叨:“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一字不漏引的四周百姓一致叫好,这年头读书人可是越来越多了,人们对读书人的好感也越来越高。

那妇人并不离去,而是跪地道:“启禀大老爷,民女亦要上告,非恨公婆也,乃为后世之辙也!”

此言一出整个衙门鸦雀无声,连堂上暖阁之中的刘昱都是微微骇然,但让人更加震撼的却是女子下面的话:“昔孟尝君生而相齐!人无前后之神瞳,岂应陋习溺孩童之无辜?民女愿为车之辙,上告公婆警后人。”

刘昱一时间说不出话来,没想到眼前的小妇人居然有如此口才,把孟尝君都搬了出来,若是不知道的人一定会向那书生一样嘲笑女子。

“小小妇人用孟尝君自喻儿子,实在是自大的紧嘞!”

杨秀转身怒视之:“不学无术者岂可羞辱与吾,昔孟尝君生于恶月汝居不知?”

自取其辱的“读书人”被杨秀说的老脸一红,掩面而走,但刘昱觉得他比自己幸运,最少他能逃走,而自己却不能,眼前这妇人怕是和自己女儿一样,都是学识广博之辈,最是不好相于。

这小妇人岁数和自己女儿相仿,品性闲得,师爷已经把杨秀往日里的风评交给了刘昱,从上面可以看出着实是个孝妇。

但儿媳告公婆,却实是人伦大逆,且最重要的一点是百善孝为先,上告公婆便是不孝,在这个儒家思想被奉为经典的时代杨秀便是错了,而自己帮不了她,更改变不了之后的类似情况。

堂中百姓哗然,显然他们不理解为何杨秀依然要上告,反正孩子已经死了,上告也没有任何作用,甚至还会得罪公婆,使得以后无法在夫家立足。

刘昱皱着眉头,狠下心来:“民女杨秀,无理取闹,来人叉出府衙不得上告。”

在听到刘昱这位大老爷给这件事画上结尾后,所有人逃也似的离开,不是因为别的原因,所有人都知道杨秀做得对,所有人都知道她是为了悲剧不再重演,但所有人都不支持她……

“苍天昏暗,日月倒悬,理无可诉,何断天明!?吾儿,你枉死了……呸!”

杨秀狠狠的向北平府衙门啐了一口,她只能用这种方法诉说世间的不公,从头到尾她的丈夫,公婆都没有出现,因为衙门根本就没有正式受理,这也是为何杨秀出现在北平府府衙而不是北平府提刑司的原因。

绝望的杨秀迈步离开,没想到在这里她还是得不到公道,还是不能让人们重视五月子不举的荒谬!何处有公道……

待她走入无人的小巷时,去路上却出现一个身穿燕居服的中年人,杨秀一敲便是刚刚坐在高堂上的大老爷,北平府的知府事:“大老爷何故拦我?”

刘昱苦笑道:“观你之模样与我那待字闺中的小女颇为相似,本官同情你,但却不能帮你,你熟读诗书,经史子集也该知晓,孰轻孰重无可奈何。”

杨秀转身便走:“多说无益。”

“天下能帮你的人只有一个,当今圣上,本官听说五月初五正是蹴鞠于广宇棚开始之时,你若有胆量大可一试。”

第八百九十八章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第四百九十五章客来欧罗巴第一千二百零四章围魏救赵第两千四百六十八章“出其不意”第一千六百二十八章愤怒之神的诞生第五百二十八章疯狂的李元昊第一千七百一十九章草原父子第六十九章帝国系统的威力第一千七百零六章契丹人在上京第四百六十三章西夏的对策第一千九百七十章贪婪本无错第二百一十一章皇帝的梦想第一千零六十七章苏子瞻哪里走?!第一百零一章仙遇第两千五百八十一章大宋优越的科举制度第两千六百一十四章疯狂的信仰第七十七章杨府小衙内杨怀玉第二百四十九章世家的覆灭第九百九十七章高丽人的恐惧第一千六百四十章经济战争第七百一十三章论功与行赏第六百六十六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第七百九十四章“自恋”的帝王第五百二十三章赵祯多出的“儿子”第六百二十九章太后之谜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大宋的说客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千年于阗之危第四十一章丁谓的邀请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五百三十九章城破了第五百七十二章中箭第两千五百一十八章相信自己的东方民族第一千七百零七章知府事曾巩第一千八百零三章告御状第九百二十三章公主是亲闺女啊!第两千四百三十章时代的灵魂第五百二十三章赵祯多出的“儿子”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看不见的恐宋心理第五百八十四章风正烈,行军急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天子夜寻僧第四百二十三章又见道门第五百七十章黎明第两千五百九十九章认同感,从军队开始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蔡伯俙和老包第一百四十三章打的就是你第两千五百四十四章远攻近交?第两千四百五十一章读史(下)第三百四十九章真凶找到了第七百一十七章党项来使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耶律贾的梦想第一百三十章酒色财气吕洞宾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中京道的意义第一千八百四十七章沈括,时耶命耶第四百四十六章四方云动第四百二十章文治的崩塌第一千九百零一章赵祯的“卑鄙”第两千两百一十六章利益最大化第七百零一章党项人的动向第五百六十章少一个子都不行第四百六十一章榷场第六百二十六章勇士之死第一千九百五十一章敛去杀心送温暖第九十七章皇权斗争中的失败者第两千一百八十六章阶级矛盾第一千四百二十章神罚一般的战争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大国盟约第一千七百七十章草原的特殊性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资本的成长第两千零五十六章矛盾初现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尤为天和第二百八十七章四民论,强国论第一千零五十章北京城的改变第两千零六十四章不耻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七章太子“火了”第三百九十六章杀戮时间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国事家事第三百五十一章记里鼓车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四种品格一千六百五十一章草原上的一群“狼”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恶魔来袭第二百四十四章赵祯的腰第九百零九章牙璋辞凤阙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佛的自私第一千零二十二章飞蛾扑火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赵祯的“噗南币”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勇者与智者第三百零五章战争带来的财富第两千二百六十三章割“韭菜”第五百一十六章辽朝密谍第九百五十八章都野部之祸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大宋天家的未来第两千一百一十八章弥勒教的今生第一千二百零三章耶律洪基的愤怒第两千六百一十八章贼心不死第八百六十六章清闲的欧阳修第五百零八章独醒的张俭第二百八十五章第一千三百零五章辽朝的留学生第两千三百七十五章人的根本第一千七百零一章遍地机遇,遍地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