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多尔衮

暂且不提大明京师纷乱的局势,先说一说满清睿亲王多尔衮自进入甲申年以来,他每天都在观注着关内的局势变化。

他派了许多探子在北京打探。对打探到特别重要消息的探子,不惜重赏。关于大明朝廷上的忙乱举措和纷争,以及“陕西流贼李自成”的重要活动,几乎每隔三两天就有潜伏在大明京师的暗探把各种消息火速禀报到睿亲王府。

睿亲王多尔衮几乎每天都在考虑如何率领大军进入中原,而大明当局却因李自成的节节胜利而自顾不暇,根本没有时间考虑满清的动静。至于李自成,一是被一年多来军事上的不断胜利冲昏了头脑,二是他根本不知道将来进入大明京师以后的强敌,根本不是一筹莫展的崇祯皇帝和日落西山的大明朝廷,而是崛起于辽东的、对关内虎视眈眈的满清,然而对关外的情况李自成则是一无所知。

大约在正月的下旬,多尔衮得到情报,那个名叫李自成的“流贼”首领已经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并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朝,改元永昌,并且派遣了号称五十万的大军分批从韩城附近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正在向太原进兵,声言要进犯大明的京师,夺取大明的江山。

这一消息不仅仅来自惊慌失措的大明京师,还来自吴三桂驻守的宁远城中。当时宁远已经是大明朝留在山海关外的一座孤城,但是由于吴三桂的父母和一家三十余口都住在京师,而吴三桂与驻守永平的蓟辽总督王永吉也常有密使往来,所以从宁远城中也可以知道北京的重大消息。从北京、永平和宁远城中探听到的“流贼”正在向北京进犯的消息大致相同,使多尔衮心中焦躁万分。

在爱新觉罗皇族中,这位年轻的睿亲王多尔衮,雄才大略,他从十八岁就开始带兵打仗,不仅勇敢,而且富于谋略,眼看大明的局势越来越乱,多尔衮实施了筹划已久的计划,刺杀了满清皇帝皇太极。

皇太极的突然去世,使皇族中有人想拥戴他继承皇位,然而他为着安定清国大局,避免皇室诸王为了皇位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削弱国力,他假装坚决不继承皇位,他的这一举措,也打退了别人觊觎皇位的野心,并装模作样严厉惩罚了几个人。

然后多尔衮拉着比他年长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拥戴皇太极的六岁幼于福临登极,由他和郑亲王共同辅政,被称为辅政亲王。

他自幼就聪明和勇敢,在诸王贝勒中表现非凡,受到父亲努尔哈赤的宠爱,也受到同父异母的哥哥皇太极的看重。他自己虽然口中不说,但是已环顾同辈,多尔衮自认为是自己是爱新觉罗皇族中的不世英雄。

他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就有进兵中原,灭亡明朝,迁都北京,以“大清”国号统治中国的抱负,所以他刺杀皇太极后,推出不懂事的小福临登上皇位,为他以后实现统兵进入中原的大计准备了条件。

因此多尔衮这样具有巨大政治野心的枭雄,一边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一边又利用济尔哈朗性格上的弱点,不失时机地建立他的专政体制。济尔哈朗的父亲名叫舒尔哈赤,是努尔哈赤的同母兄弟,协助努尔哈赤起兵,反抗明朝,吞并建州各部,战功卓著,声名不下于努尔哈赤。

大概是出于猜忌的心理,有一天努尔哈赤忽然解除了舒尔哈赤的兵权,将他禁锢起来,随后又秘密杀掉,又杀了舒尔哈赤的两个儿子。

当父兄们被杀害的时候,济尔哈朗年龄尚幼,他由努尔哈赤养大,也受到了皇太极的恩眷,初封为贝勒,后来封为亲王。这样的一件家庭悲剧深深地埋藏在他的心底,在他长大后也从来不敢打听,更不敢对伯父努尔哈赤有丝毫的怀恨之心,从小养成了谨慎畏祸的性格,只希望保住自己亲王的禄位和身家性命,在功名利禄上并无多的奢望。

多尔衮早就看透了济尔哈朗这一性格上的弱点,所以拉拢他共同辅政,为他自己实现独权专政的野心,做一块垫脚石,以后不需要的时候就一脚踢开。他还必须在统兵南下之前完成两件大事:一件是将大清国的朝政大权和军权牢牢地掌握在他一个人的手中;另一件是对心怀不满的肃亲王豪格搞一次惩罚,除掉这个祸患。

这个时候满清的武装力量分为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基本武装是满洲八旗。满洲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

原来上三旗是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两黄旗的旗主是皇太极,而正蓝旗的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后来莽古尔泰暴病而亡,使他这一旗的力量便大大衰弱。

多尔衮辅政之后与济尔哈朗一商量,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而将他的同母的弟弟多铎所率领的正白旗升入上三旗。原来属于皇帝亲自率领的两黄旗,如今就归幼主福临继承。但福临尚在幼年,两旗的重大问题都由多尔衮代为决定。有时多尔衮也通过两宫皇太后加以控制。就这样上三旗的指挥权也完全落入他的手中。

满洲政权的多年传统是各部中央衙门分别由亲王、贝勒管理,称之为“十王议政”。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一商量,于是召集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会议,当众宣布停止这一传统制度。大家听了以后,议论纷纷,但是慑于多尔衮的威势,又不得不表示同意。

自从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政权,定年号为天命元年开始,由爱新觉罗皇族的贵族共同听政,改为各职官分管朝政,听命于皇帝。这一次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满洲政权的一大改革,也是多尔衮走向个人独裁的重要一步。

多尔衮在个人独裁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进,而济尔哈朗却步步退让。凡有重大决定,都是多尔衮自己决定之后,再告诉郑亲王济尔哈朗,由郑亲王向朝中大臣们宣布,命大家遵行不误。

郑亲王虽然对多尔衮的步步进逼很不甘心,但是事实上多尔衮在朝臣中的威望日隆,又掌握着拱卫盛京的上三旗兵力,许多朝中趋炎附势的大臣都向睿亲王靠拢,他很不甘心做多尔衮手中一个工具。

他知道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二人势不两立,二人必将有一次严重的斗争。虽然豪格是先皇帝的长于,又是一旗之主,但是一,豪格他的智谋和威望不如多尔衮,二,多尔衮身居辅政亲王的崇高地位,又有顺治皇帝的母亲在宫中给他支持,济尔哈朗看出来豪格将来必然会大祸临头。

他已是皇室斗争中的惊弓之鸟,暗中叮嘱他手下的亲信官员们千万不要同肃王府的人员有任何来往,只可暗中探听消息,不可在人前露出风声。同时他知道睿亲王身有暗疾,经常服药,而且在朝臣中招来不少人的暗中忌恨。他预料到将来迟早会有那么一天,睿亲王也会有倒霉的时候,所以他在表面上忍气吞声,而在心中恨恨地说:“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甲申正月的一天,济尔哈朗按照多尔衮的意思,召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理藩院全部堂官,用下命令的口气说道:“我今日召见各位大臣,不为别事,只是要面谕各位,以后各衙门办理事务,或有需要禀报我们两位辅政亲王的,都要先启禀睿亲王;奏折书名,先书写睿亲王的名字,将本王的名字写在后边。坐立朝班和行礼的时候,睿亲王在我的上边,不可乱了。你们都听清了么?”

众大臣都明白这不是一件平常的事,而是预示今后的朝政会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大家心中凛然,互相交换了一个眼色,一齐躬身答道:“喳!”

经过这件事情以后,多尔衮在大清国独裁专政的体制上又向前跨进一步,原来议定的他与郑亲王共同辅政的体制变了,郑亲王的地位突然下降,成了他的助手。多尔衮瞒着济尔哈朗,从一开始就将实现他的专政野心同亲自率清兵南下占领北京这一扩张野心联系在一起考虑。

如今他向独专朝政的目标日益接近,只有两件事等待实现:一是给肃亲王豪格一次致命的打击,拔掉他在爱新觉罗皇族中的心腹之患;二是在出兵之前将他的称号改称摄政王,而不是辅政王。

其时,在大清国的文武大臣中,有很多人分不清摄政与辅政的性质区别,在称谓上常常混乱。多尔衮则遇事留心,勤于思考,又常同像范文程这样的汉臣谈论,长了知识,所以他明白摄政虽然也是辅政,但真正含义绝不同于辅政。

他也知道当皇帝尚在幼小年纪,不能治理国家时,有一位亲族大臣代皇帝全权处理朝政,没有皇帝之名,而有皇帝之实,这就叫做摄政。

清太宗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经过一连串的精心运作,开始独占满清大权。使得这个割据在东北一隅的新兴王国依然是朝气蓬勃,对长城内的花花世界虎视眈眈,准备着随时趁明朝危亡之机进入中原,占领大明的京师,恢复四百年前大金朝的盛世荣光。

第一百二十一章 合围曹孟德第三十一章 鲁妙子第二百零二章 金龙帮风云第二百四十八章 活捉李自成第一百五十九章 消息泄露第一百九十九章 闵子华复仇第一章 潜龙出世第八十六章吕布逞威第一百四十七章 道人于吉第八十九章 圣女貂蝉第七十九章 武尊毕玄第一百六十章 马超复仇第一百二十五章 小青斗郭嘉第二百二十九章 化解恩怨第四十七章 荒村激斗第一百八十二章 二刘反目第二百二十章 首战告捷第一百八十五章 李靖攻汉中第六十八章 长街遇袭(求订阅)第二百四十五章 决战山海关(上)第二百三十一章 京城大盗第一百五十七章 许田围猎第一百五十章 进兵洛阳第二百一十四章 袁承志逞威第一百八十二章 二刘反目第一百一十三章 马腾勤王第一百零四章 吕布与貂蝉第一百七十五章 火烧草船第二百零八章 前因后果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乔小乔第一百八十七章 张飞之殇第七章 真假宝库第八十九章 圣女貂蝉第四十七章 荒村激斗第二百四十三章 李自成进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袁术败逃第九十九章 袁绍来袭第二百一十三章 英雄救美第十九章 兵发虎牢第一百八十四章 凤雏折翼第一百零一章 界桥大战第八十一章 对战傅采林第一百七十九章 平定江东第二百五十章 血战广安门(下)第九十章 曹操刺董卓第二百零二章 金龙帮风云第九十三章 攻占洛阳第一百二十八章 荀彧之谋第七十五章 围点打援第二百三十九章 兵围京师第二百四十三章 李自成进城第五十章 力挫李元霸第一百五十三章 吕布殉命第一百八十二章 二刘反目第二百章 宋师道出手第九十章 曹操刺董卓第二百五十一章 清兵攻城第七十七章 谯县风云第一百六十七章 攻陷新野第十九章 兵发虎牢第六章 杨公宝库第二百一十九章 围歼清兵第六十一章 再入洛阳第一百一十五章 支援徐州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战殭尸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战殭尸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郃取巴郡第八十一章 对战傅采林第一百零九章 围剿公孙瓒第八十七章 对战吕奉先第六十六章 生死博杀第一百零六章 密议除董卓第十七章 恶客上门第八十三章 哭泣的蔡琰第三十章 飞马牧场第六十七章 双雄会第十九章 兵发虎牢第八十五章 北邙山救驾第一百七十九章 平定江东第一百七十章 蔡氏献荆州第一百一十六章 刘备援孔融第七十二章 散人宁道奇第七章 真假宝库第一百三十九章 卧龙凤雏第二十六章 河畔洛神第三十一章 鲁妙子第五章 云宋结盟第二百一十一章 群盗劫宝第六十三章江南一统第三十章 飞马牧场第七十章 纷纷突破第一百二十四章 三方大战第一百七十一章 孙刘联兵第一百四十四章 寿春激战第二百零七章 神行百变第八十四章逼退卫氏第二十九章 兵进江都第二百二十一章 千年殭尸第九十三章 攻占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