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五章 眼里不揉沙

赵煦这道旨意,自然不止是为了痛斥‘旧党’,给‘新党’正名。

本质上来说,还是在凸显皇帝的神圣地位,昨天你可以改我老爹的,明天是不是就可以改我的了?

那我们父子这么努力做的意义在哪里?

苏颂,章惇等人都是人精,很快品出味道,说完‘领旨’之后,就举着板笏不再说话。

这道旨意,堂堂正正,并且有十分明确的针对性,谁敢跳出来指摘什么?

苏颂等人品出味道,肃然而立。

六部尚书也不差,板笏不自觉举的高了一点,似乎要向所有人证明,他们不是那样的人。

其他人心思则更多了,思索着这道旨意的前前后后,揣度着,赵煦是不是要再次清算‘旧党’,真的刨司马光的坟?

赵煦平静的坐着,极力遏制咳嗽的冲动,脸上红白交替,淡淡道:“第三道。”

陈皮当即拿出第三道,递给李清臣。

李清臣已经习惯了,不动声色的接过来。

倒是下面的苏颂,章惇等人暗自若有所动。这第二道算是给‘新党’正名的,这第三道是什么?

他们都知道殿中坐着的这位官家向来不喜欢约束,不由担心会是什么出格的诏书,在这样的场合,想要收场可不容易!

李清臣打开这第三道诏书,匆匆看了眼,暗自定心,沉声道:“旨意下。”

殿中的朝臣依旧有些不安心,举着板笏,躬身道:“臣等接旨!”

李清臣声音朗俊,道:“朕绍膺骏命:夫天地有恒,圣道教化众生,然则,时异势殊,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法度亦然,因地制宜,推陈出新,世所大道……”

李清臣话音清朗,在紫宸殿内回荡。

‘新党’之人听着,倍感舒服。赵煦这道旨意,其实是在给‘新法’正名,道理言简意赅,没有如学究般的长篇大论,否则极其容易被抓到破绽。

短短几十个字,阐述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变’。时代在变,人自然要跟着变。

这是浅显的,往深入一想,自然就是‘祖法’也得变!

‘新党’高兴,得到了赵煦的认可,这将是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强大的依据!

苏颂,韩宗道沉默不语,这个道理他们自然都懂,但朝政岂能用简单的道理去理解,去改变?

如果‘祖法’都能改动,那对‘礼法’冲击太大,不止是朝政上,很可能会造成礼法崩坏,后人有样学样,天下还能太平吗?五代十国的教训,可没多远!

苏颂等人自然不会高兴,默默不语;紫宸殿里的‘旧党’更不会开心,只是他们没办法开口。

一来,他们开口也阻止不了什么。二来,怕死。

李清臣宣读完,群臣齐齐抬手,沉声道:“臣等领旨!”

赵煦强忍着不舒服,俯视着群臣,神情平静,道:“这三道旨意,朕希望诸位卿家能够真正的明白。朕,是一个眼里不揉沙的人。也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有功赏,有过罚,不存在功过相抵。朕要求诸位卿家,在公私之间要划分的清楚明白,对大义要有清晰的认定与取舍。诸位卿家读的书比朕多,道理也比朕懂的多。但还是有四个字送给诸位卿家,叫做:不忘初心。朕希望诸位卿家能够仔细的回忆一下,是否还记得读书之初的那些想法,到了今天,还能否想起来,想起来几分,离这个梦想距离有多远?在殿中的,不管你们来自哪里,曾经做过什么,朕期待今天之后,能够有些不一样。”

赵煦的话很平静,甚至有些沙哑。

但群臣还是心里还是一震,不少人悄悄低头,心怀畏惧。

他们的这位官家,确实不同于以往的大宋官家,这位官家,与群臣保持了某种清晰的距离,对群臣也没有以往大宋官家的那种‘敬重’。

有那么几个人,甚至能从这位官家的言谈举止中得出极其怪异的感觉——那就是,这位官家似乎并没有多在乎他们,对很多事情表现了一种奇怪的淡漠感。

就仿佛,他们这些人都死完了,这位官家也不会多在意。哪怕发生一些大的事情,事关社稷的,这位官家也能坐观风云变幻。

这种感觉很古怪,说不清道不明,但一些敏感的人,确确实实感觉到了。

如果这些人将感觉告诉赵煦,赵煦一定会悚然惊觉。

现在,赵煦说了这么多,再看着朝臣们的神色,这些人有的表现刻意,有的漠然,更多的是没有变化,如同赵煦这些话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赵煦没有再多说,先礼后兵,他的刀已经磨的足够快,看向苏颂道:“政事堂颁布变法政令吧。”

苏颂没有拄拐,抬起手,道:“臣遵旨。”

苏颂说完,拿出一道奏本,转过身,冲着群臣道:“元祐八年,政事堂,第一号令:复起熙宁之法。”

群臣君臣举起板笏,微微躬身,静静听着。

“国朝积弊,厄需变革,政事堂汇六部,总领十六法,三十八条,禀于陛下,得允准,现颁布如下:”

“第一,方田均税法。清丈全国田亩,普查全国人口,每五年一次查人口,十年一次丈田。”

“第二,农田水利法。以工部为主导,地方官府配合,对全国的水利灌溉进行整顿,修缮,暂定期五年。”

“第三,市易法。户部将制定详细商业法则,在各府州县设立机构,对贸易进行统筹管理,并且对物价,商品流通,不法行为进行管制,疏通等。”

“第四,考铨法。吏部将制定新的考铨法,对全国官员进行从严整顿与管理,迁调,升贬,功过,政绩等进行监察。”

“第五,大宋律。三法司已经对我大宋律法,礼法进行严密的修订,根本目的是打造一个平等的司法。不阿贵,不欺民。”

“第六,取士法。朝廷重申,不会废除科举。同时,朝廷将鼓励,也会带头在全国建立书院,广招生员,为我大宋培养人才。”

“第七,赋税法。朝廷将对我大宋现行的税则进行修订,进行大规模的减税,对收取税赋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

“第八,强兵法。枢密院会同兵部,将对全国军队进行整顿,改革,以锻造一支强大的军队,回击一切敌犯!”

“第九,军器监法……”

“第十,裁兵法……”

……

尽管只是纲目性的,苏颂哪怕是照本宣科也用了一炷香时间。

苏颂说完,抬手向赵煦。

赵煦微微点头,脸角微微鼓动,沉声道:“朕再强调五点。第一,新法将实事求是,以实际的具体情况为根本,不会脱节,不是空想。第二,新法不是敛财,不是劫贫救富,根本目的,是强国富民,摆脱眼前的积贫积弱弊端。第三,新法不追求速度,不求大求全,不会立即全面复起熙宁之法,而是以开封府为试点,总结经验教训。第四,朕要求朝廷团结一致,上下一心。上面的政策与下面的执行要相合,不得借新法谋私利。第五,要加强对官吏的监察,不能用的人坚决不用,可不用的人坚决不用,要保持官吏队伍的纯洁性,正当性,威严性!”

第三百六十八章 虎狼之地第七百五十五章 马不停蹄第三百九十五章 辽人的斡旋第四百七十五章 事多繁杂第七百六十(一)章 捷报第五百二十八章 治家第四百一十五章 暗涌如涛第九十五章 权力的疯狂第四百五十七章 隐秘第四百六十三章 文半城第五百三十一章 两手第六百三十章 监审第两百四十章 诛国贼第两百四十五章 死亡序幕第两百八十章 人心叵测啊第六百七十五章 忌惮第两百零六章 出城十里相迎第两百六十四章 祖宗不足法第四百六十八章 策略第四百七十六章 反对浪潮第五百三十二章 争议第二百零五章 震动天下第五百一十七章 共识第七十章 立靶子(求收藏~)第一百九十章 我辈风骨第两百九十五章 擅改年号第五百二十四章 人情第两百二十四章 那就开始吧第五百一十七章 共识第五百九十六章 同一路第三百六十九章 参谋军事第十九章 查封康和宫第六百九十五章 乱政祸国第两百零二章 剖开你们的心肝脾肺(求订阅~)第三百四十四章 错过不再有第三百六十四章 御驾亲征第五十九章 朕可以杀人吗第六百七十九章 万象第七百零七章 巧遇第七百二十六章 故人相见第四百二十六章 迫降第一百一十五章 空虚第六百四十章 追剿第两百二十四章 那就开始吧第五百九十章 来人第五百六十一章 协力同行第四百八十三章 谁的网第五百八十九章 抄家第一百五十一章 不换思想就换脑袋第七百五十八章 入城第三百七十五章 援军不宜来的太早第六百一十二章 统合第七百二十一章 恶心手段第五百六十八章 青天大老爷第三百三十三章 朕要减你们的薪了第四十一章 杀人不过诛心第七百四十七章 沸扬第两百六十一章 最富有的阶层第四百五十五章 破碎的谣言第五十二章 品出味道第五百八十八章 不约而同第两百五十八章 万贯家财成空第五百八十五章 用刑第十七章 樊楼上第五百四十三章 是皇后娘娘第七百四十四章 依托第七百二十章 聪明人第六百五十三章 界限第七百一十六章 真实第七百五十一章 战争打响第七百三十八章 围府第五百二十三章 破解第三百五十七章 章惇的人头第两百零八章 于平淡中杀人第三百零一章 元祐不佑第六百八十八章 进村第四百七十四章 冲突第五百五十章 没了没了第一百五十三章 司马光埋下的祸根第九十一章 还得再快第一百六十三章 全数罢黜第六百章 离心第两百九十三章 以兵止戈(求订阅)第五百一十章 海贸与海军第三百六十章 不同以往了第三百三十八章 宣仁第七百一十一章 无聊第六百八十九章 线索第三百零一章 元祐不佑第两百九十八章 以德导行第六百三十八章 扩大第一百四十五章 去他娘的祖法第五十八章 决战第六百一十二章 统合第一百一十七章 得看陛下的意思第四百六十八章 策略第五百零一章 大赦一事第五百三十六章 风雨第两百二十六章 佛也有三分火第一百四十七章 有些人被逼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