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八章 以德导行

苏大娘子看着苏李氏的背影,忽然神情动了动。

苏家不是小门小户,苏颂入仕近五十年,赏赐无数,不缺钱,但春衣就三百两,现在看来,还着实夸张。

想着李家的事,苏大娘子轻叹了口气,自语的道:“希望老东西能全身而退……”

自官家亲政以来,倒下的相公不知道多少,苏颂是唯一一个太皇太后时期的相公,苏大娘子其实日夜担心,担心苏家突然一天大祸临头。

如果像吕大防一样,那真是覆灭大祸!

苏颂坐在马车上,马车转道御街,赶往贡院。

马车里的苏颂,面沉如水,心头不断的转着念头。

他不清楚他的姻亲李家这件事是否与章惇有关,但不管是与不是,他都要阻止。

一个小小开封府都能牵扯到他这个宰相,要是全国推行,能有几个人跑的了?

不说那些人,就是‘新党’,章惇、蔡卞等人就干净吗?天下有几个人干净?!

另外,宫里就干净吗?官家就干净吗?

或许官家年轻,刚刚亲政,还没来得及做什么,但大宋历代皇帝的事情,是不是要落在官家头上?

如果查出了皇家那些龌龊事,那些皇庄,那些永业田,那些采买,其中的种种肮脏,朝廷该怎么办?

朝野又有多少人对此心知肚明?

他们在等吗?在观望吗?

苏颂抱着枴,心里翻腾,一瞬万千。

他必须要阻止章惇了,没有任何私心。他这个岁数,已经不求其他,只希望天下太平无事,朝野和气,百姓安居乐业。

“主君。”忽然间,前面驾车的管家停住马车,拉开帘子低声道。

苏颂看了他一眼,撩开窗帘,就看到不远处,赵煦与李清臣,沈括已经出了贡院,正在沿着御街,由南向北,似要回宫。

三人不知道在说什么,有说有笑,似君臣之间没有任何隔阂,十分亲近。

苏颂看着这一幕,不知道为什么,本来沉重的心里,忽然一松,仿佛巨石落地,面露笑容。

管家一怔,刚才还见主君阴沉着脸,现在怎么又笑了?

苏颂想了想,拄着拐杖下了马车,道:“回去吧。”

管家很担心,苏颂的位置,其实比章惇危险,章惇纵然有再多的人弹劾,恨不得吃了他,但章惇有官家护着,没人能把他怎么样。

他家这位主君则不同,苏颂没人护着,‘新党’对苏颂的攻讦从未停过,不知道多少人想送这位‘旧党’魁首下狱,给章惇腾位置。

“主君……小心。”管家犹豫再三,还是小心翼翼的说道。

苏颂摆了摆手,拄着拐杖,迎着赵煦走过去。

这时,赵煦正回头看向李清臣,笑着说道:“李卿家当年文采斐然,与东坡先生不遑多让,而今被俗务缠身,不如东坡先生高产啊。”

苏轼的成就,几乎是全方位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出众。当年欧阳修若不是错认苏轼为他弟子曾巩,苏轼就是嘉佑二年的状元了。

当初,欧阳修为朝廷选材,不拘一格,曾经判断,在文学成就上能与苏轼相提并论的,只有李清臣了。

但李清臣并不热衷于琴棋书画,诗词这些,后世知道他的并不多,远不如苏轼。

李清臣微微一笑,道:“臣不如东坡。”

赵煦看着他,笑着点头,道:“能坦然说出这样的话来,卿家心胸,令朕佩服。”

沈括比李清臣,苏轼要大一些,才华或许稍逊,却也是大才,听着不自觉摸着胡须,道:“官家,臣认为,诗词歌赋这些终究是小道,苏东坡性格执拗,不撞南墙不回头,怕是只能寄情于山水了。”

苏轼是当今文坛大家,在文道昌盛的大宋,自有无数人相望。偏偏他又不容于‘新旧’两党,谁执政都不会放过他。

历史上的苏轼,被远放到詹州,也就是后世的海南岛,最偏远之地,那是朝廷对朝臣最严厉的处罚了。

很显然,沈括也不大喜欢苏轼。

赵煦对苏轼很欣赏,但就是在文学方面,放到朝廷,苏轼还是‘旧党’,是他变法的顽固阻碍。

赵煦刚要再说,就看到苏颂拄着拐走过来,顿时一怔,停住脚步。

这位老大人,在大街上来堵他是为了什么?

“臣见过官家。”苏颂来到近前,躬身行礼。

李清臣,沈括等人当即倾身,以示对宰相的尊重。

赵煦摆了摆手,看着苏颂笑道:“外面就无须多礼了,苏卿家来这里找朕,是出了什么事情吗?”

苏颂稍稍沉吟,看向李清臣与沈括。

赵煦有些会意,顿了下,转身与李清臣,沈括道:“该说的都说的差不多了,二位卿家先去,你们是大小主考,好好准备一番。”

李清臣对苏颂有些警惕,沈括倒是还好,两人听着赵煦的话,抬手道:“是,臣等告退。”

等两人走了,赵煦迈步向前,瞥着苏颂,道:“苏卿家,这是要说什么?”

苏颂拄着拐,见赵煦刻意放慢脚步,微笑着道:“还是开封府试点的事。”

赵煦当即想到了苏颂的姻亲李家,不由笑着道:“李家那边,开封府与蔡相公都与朕打过招呼,不是刻意针对卿家,是丈量土地时候发现的。那李家仗势欺人,殴伤人命,侵占民田,不是一天两天了……以往各级衙门置若罔闻,苏卿家,这是找朕求情?”

苏颂跟在赵煦身侧,慢慢走着,笑容缓缓收敛,道:“这些事情,蔡卞与臣说过,臣并不是来求情的,臣是担心,这般下去,不止是臣,怕是章惇等人,也要被牵连进去。”

赵煦唔了一声,神情有些感慨。

‘开封府试点’,看似是只在开封府,但波及的范围着实不小。

如同苏颂一样,哪怕章惇持身守正,没干那些事,那他的家族呢,门生故吏,师友亲朋呢?

官场最本质的还是关系网,大宋阶层已基本固化,谁敢说章惇的身边就是清清白白?

李家这件事,如果章惇或者‘新党’某些人刻意操弄,苏颂以及苏家能跑的了吗?

舆论一起,朝堂必然有所反应,作为‘旧党’魁首,苏颂能撑得住吗?

位置再换到章惇,章惇本就是众矢之的,若是拿到了切实的把柄,闹上朝堂,赵煦能不顾法度,不顾朝野反弹,强行庇护吗?

难!

赵煦心底浮现了这个字,继而又看向苏颂,笑着道:“苏卿家有什么可以教朕的?”

苏颂倾身,道:“臣不敢,只是有些话,想与官家说。”

陈皮跟在另一侧,悄悄看了眼苏颂。

这位老大人要说什么?

现在朝野对这位老大人都很不满,‘新党’不满,‘旧党’更不满,想送他走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苏颂说完这一句,稍稍斟酌,道:“官家,关于治国,圣人多有论述,古往今来不乏诸多的经验教训。臣仕途辗转数十年,也悟出了一些。”

赵煦面露感兴趣,道:“卿家说来听听。”

苏颂随着赵煦慢慢踱着步子,道:“官家,人以德为本,以德导行,德不在,则人心不服。是以,人要有德,事才能成,无德不立。朝廷行事,首重以德,得不存,民心不附,社稷危矣。”

赵煦静静听着,面露思索,没有说话。

苏颂见着,继续说道:“具体到‘开封府试点’,为什么朝廷会遭遇如此大的反弹,德不存!纵然占据了理,但理不能服人,唯有德可以。”

说到这,苏颂没有断句,没有藏着掖着,继续说道:“朝廷在做对的事情,可却先失了德,德行二字,少了德,故行不通。”

赵煦看向苏颂,神色不动,道:“卿家,还是反对新法,要朕废除新法?”

苏颂没有回避,直视赵煦的眼神,道:“事情到了现在,已经没有回头路。臣说这些,是觉得,朝廷要以‘德’先行,而不是一力的蛮横推行,否则今日是李家,明日,可能就是官家。”

‘李家’与‘官家’自然不是一回事,苏颂的话意思很明白,现在‘新法’推行采取的是彻底式的蛮横政策,迟早会烧到赵煦自己头上。

变法变到自己头上,那得多尴尬?

可现实往往就是这么尴尬,赵煦对皇家的财产了解还不多,但其中的龌龊肯定不比外面这些官吏,士绅大户少,必然有过之无不及!

权力有多特殊,干出的事情就会有多奇葩!

赵煦这次真的面露思索,他对苏颂的话有些明悟。

‘德’,朝廷确实在这方面处于劣势,这方面,司马光等人做的最好。

走了几步,赵煦忽然再次看向苏颂,道:“苏相公觉得,朕以及朝廷,现在应该怎么办?”

苏颂不再铺垫,直接说道:“官家,臣认为,朝廷需立德,而后行事。臣建议,对‘新法’,尤其是‘方田均税法’大幅度修改,不能逼得过甚,以缓和为要,徐徐图之,否则天下,迟早群起而攻之。”

陈皮瞥着苏颂,心头暗惊,没想到这位苏相公,今天还是来‘反对’的。

陈皮又悄悄看向赵煦,或许,只有他才能明白,年轻的官家在变法一事态度上何等坚决。

赵煦听明白苏颂的意思,语气十分平静的道:“不可。”

赵煦没有多说什么,平平淡淡的‘不可’两个字,在苏颂耳边如同惊雷,伴随着不可言说的坚定。

苏颂似乎不意外,沉吟着,道:“官家,今日臣去,明日韩宗道去,我们二人一去,接下来,就该是章惇,蔡卞了,他们二人一去,官家何以自处?”

苏颂的话说的直白,坦荡。

而今朝堂没谁不知道,赵煦刻意留下苏颂,韩宗道就是来挡枪,背锅的,二人去是迟早的。

如果‘旧党’两位大佬一去,朝野的所有攻击矛头必然指向章惇,蔡卞,这二人能抗多久?

现在不是熙宁年间,却比熙宁年间更为可怕,激起的是最深层次的矛盾。

如果,蔡卞,章惇二人扛不住,那最后的矛头就是赵煦了。

赵煦这个皇帝,要怎么办?能怎么办?

那是天下几乎所有的士绅,官吏!没有‘新党’冲锋陷阵,皇帝独木难支!

赵煦脚步平缓,神情没有多少变化。

苏颂说的这些,他自然有考虑,却不会任由苏颂说的这般发展。

苏颂,韩宗道去留,由他决定。章惇,蔡卞更是如此。

什么时候,轮到所谓朝野,天下士绅左右他了?

赵煦背起手,笑了笑,道:“重病须猛药,猛药往往有副作用,撑不过去就是死,撑过去了就能长的更好,活的更久。这个过程,有去无回。卿家,这件事,无需再说了。”

苏颂来之前就有所预料,心里轻叹,继而道:“官家,世上的路,没有笔直的康庄大道,该转弯的时候,必须要转弯,否则走了岔路,就无法回头了。那样的后果,官家比臣看的清楚。”

赵煦忽然转头,看向苏颂,道:“卿家,你觉得,李家的事,该怎么处理?朕听说,那李家的家主是仁宗朝的侍郎,素有威望,现在嚷着要撞死在县衙。”

苏颂骤然脸角绷直,沉色。

李家的事,人证物证确凿,闹起来是没有一点好处。偏偏朝野,士林间不看这里面的事情,只认为是朝廷‘新法’所致,或者是章惇恶意报复,加大了对‘新法’的抵制以及章惇的攻讦。

苏颂作为姻亲,自是要避讳,默默再三,道:“官家,此事臣不做评论,希望大理寺据实判断,勿枉勿纵。”

赵煦笑了笑,道:“卿家,以往不知道李家的事情吗?”

苏颂脸色微变,心头沉重,停下脚步,躬着身,道:“臣知罪。”

苏颂不止知道李家的事情,朝野大部分人,基本都是如此,他以及朝野绝大部分人心知肚明。

这是公开的秘密,朝廷里,又有几个干净的呢?

赵煦背着手,看着宣德门近在咫尺,道:“卿家,这些事情,都是你这样的态度纵容出来的,绵延了数十年,还要继续纵容下去吗?”

苏颂跟在赵煦边上,没办法回答。

第两百八十二章 严打(补更)第八十三章 请官家正身第两百六十四章 祖宗不足法第六百八十八章 进村第两百零四章 老虎要吃人了第一百三十章 殿中交锋第四百六十四章 下马威第一百四十四章 御前争辩(为‘漫云舒2020’掌门加更)第六百三十二章 封锁全境第四百五十九章 三品衙门第一百四十一章 官家要做什么(为盟主‘码字工异客行’加更)第两百九十五章 擅改年号第五百四十章 开不了口第五百一十九章 事始第四百一十九章 好一个皇后娘娘第二十二章 布置第一百八十章 讳莫如深(第三更~)第四百零一章 潮起潮涌第一百二十四章 宜出殡,入土(求收藏~)第七百一十七章 基础第五百四十二章 备时第四百四十九章 瑞兆第六百零六章 来人第两百一十章 弟弟还小第五百零九章 来了第六百五十八章 中京第两百九十四章 暴力(求订阅)第七百零六章 掩人耳目第六十二章 奉旨查封第三十四章 盛世年华第两百七十二章 三姓家奴第七百零三章 博弈第七百一十五章 南北差异第七百三十四章 通透第一百九十一章 谣言误我第五百一十一章 岂有意乎第七百四十六章 自信第六百七十二章 水师第两百章 人人自危了第三百三十四章 独霸朝堂第六百五十六章 士农工商第七百六十四章 宰相肚量第六百四十章 追剿第五百五十三章 和谐一幕第五十八章 决战第六百一十五章 升级第七百五十章 火炮第三百五十八章 受害者有罪第六百一十六章 定调第六百三十五章 集结第三百九十八章 诏书:顺诚王第两百六十六章 最重要的第四百八十一章 帝心第四百一十五章 暗涌如涛第五十六章 发策使第六百六十五章 恩科第三百二十四章 谋逆大罪第九十六章 君无戏言第六百四十一章 唯一路第三百五十一章 见你一次打你一次第六百三十二章 封锁全境第两百九十五章 擅改年号第九十四章 矛盾激化(求收藏~)第三百二十一章 坐实第九十七章 奸臣有道(求收藏~)第四百六十一章 血腥色第四百章 纠合第九十六章 君无戏言第七百一十一章 无聊第三百二十七章 新阶段的开始第五百六十八章 青天大老爷第四百七十六章 反对浪潮第一百四十六章 地动山摇的改制第两百九十七章 鼠有鼠道第六百六十六章 种子第六百零三章 咨政院第七百一十五章 南北差异第五百八十三章 杀人了第三百八十三章 猎后宴会第一百五十一章 不换思想就换脑袋第一百九十四章 震慑第四章 有办法了第三百八十章 谁敢置喙?第四百四十八章 无形第五百二十九章 坚定意志第七百五十九章 条件第三百九十二章 梁太后死第十九章 查封康和宫第一百六十三章 全数罢黜第两百一十七章 磨刀霍霍第六百八十章 去向第四百八十四章 怎是一个复杂第两百零八章 于平淡中杀人第六十章 暗潮(为盟主‘朕躬钦处军国事’加更)第七百零三章 博弈第三百九十五章 辽人的斡旋第四百零八章 狗急跳墙第两百七十二章 三姓家奴第三百二十三章 甚嚣尘上(第三更)第六百二十七章 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