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冲突

赵煦要改革,以章惇为首的‘新党’一样要改革。

赵煦的改革,自然是基于他结合后世的经验,想要建立一个足够高效的体制,以消除宋朝从上到下‘人浮于事’的痼疾。

‘新党’的改革,严格意义上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改良’,修修补补,创立了很多新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更多的麻烦。

因此,赵煦与‘新党’在大方向上一致,但在具体的改革策略,方式方法,又有很多原则性的冲突。

‘旧党’也好,‘新党’也罢,本质上都是大宋的官僚集团,他们都尊崇‘祖制’,反对冲击‘祖宗家法’。

奈何‘新党’依托于赵煦,赵煦又有御驾亲征,大败西夏的不世大功,朝野没几个人能制衡他。

赵煦,到底不是神宗皇帝,他想要做的事情,根本不顾及什么祖制,家法以及朝野看法,一力推行。

这样一个一意孤行又独断专行的皇帝,依附于赵煦才能复起的‘新党’,着实没有多少能力与赵煦周旋。

无非也就是在一些细节上,他们象征性的挣扎一下,赵煦象征性的退让一下,似乎就达成了‘共识’,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现在,是元祐八年,明年是绍圣元年,改元之后的绍圣皇帝,将要推行前所未有的,庞大的改革计划,‘政体’是第一步。

沈琦抬着手,听这赵煦的话,有些迟疑,道:“官家,朝野对于官家……朝廷,恢复隋唐时的三省六部表示了支持,但对于抬升兵部,削弱枢密院,大理寺独立于朝廷之外,政事堂权力过大过于集中,以及‘军改’等多有不同声音。”

沈琦说的,其实还是少的,赵煦对于大宋朝廷的体制深恶痛绝,恨不得推倒重建,岂止是这几样?

沈琦话里的意思,其实还是朝臣对于赵煦与大宋朝廷酝酿的各方面的改革抱有怀疑、迟疑,这里的‘朝臣’,除了态度鲜明的‘旧党’,还有‘新党’,哪怕是章惇,对很多内容也不是那么认同,只不过在于赵煦的强压制下,章惇等人默认了。

章惇等人可以不说反对,但下面的人,就没有赵煦直接的压力,六部以及各寺等高官,都对此议论纷纷,对于这份‘政体’改制方案,他们的槽点实在太多,不吐不快。

赵煦拿起茶杯,静静的喝了口茶。

这种情况,他早有预料,也留足了操作空间。

赵煦想着,放下茶杯,笑着道:“有异议是正常的,既然是讨论,就要畅所欲言,让他们整理好,上报政事堂,政事堂如果处理不了的,朕再来。”

沈琦见赵煦话里没有退让的意思,只得抬手道:“臣领旨意。”

赵煦抬头看了眼外面,道:“十三路的巡抚新名单,出来了吗?”

沈琦放开刚才的话题,神色轻松不少,道:“据臣所知还没有,有些人有退意,朝廷对一些人的能力也不太满意,有些争执。”

大宋严格意义上的‘大路’有二十三个,抛开开封城所在的京畿路,还有二十二,在赵煦以及政事堂,已经在合并了。

若说对朝臣的了解,没有人比章惇、蔡卞等人更清楚了,赵煦也不及。

“好,你去政事堂催一催,事多繁杂,当断则断。”赵煦看着沈琦说道。

沈琦应声,道:“是。臣告退。”

赵煦目送他离去,轻轻吐了口气。

随着年关将近,改元在即,一系列事情要在年底前定案,着实的千头万绪,政事堂与六部等彻夜灯光,两班倒已经变成三班倒。

赵煦静了一会儿,搬过身边一道厚厚的‘典籍’,上面有个三个楷体大字:大宋律。

赵煦认真的看着,推敲着,另一只手拿着笔,记录着一些想法。

大宋律,在赵煦看来,是大宋所有礼法,律法的母体与根本,因此看似简单,实则包罗万象,要慎之又慎,哪怕每个用字都要推敲再三。

开篇序言第一句话就是:赵氏皇帝,绍膺骏命,承顺天命,大宋国主,领千乘疆域,负万民福祉。

这句话,是出自蔡卞的手笔。

赵煦认真的推敲着,总觉得有些不对,可想要修改,却又找不得合适的措辞。

这是给天下人看的,要说的光明正大,顺意人心,可以假大空,却不能过于务实,更不能考虑的太长远。

赵煦仔细审视了半晌,放过这句话,开始向后看。

后面,就是阐述大宋国史,夸赞历代皇帝的丰功伟绩,也明确了一些责任,目标。

【看书福利】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

赵煦专注的看着,随手记录着,很多东西,他需要与章惇、蔡卞等人再仔细商讨,尽可能完善,不留下大的漏洞。

不知道过了多久,陈皮来到赵煦身旁,低声道:“官家,太妃娘娘有请。”

赵煦一怔,抬头看去,只见天色已经黑了。

他这才惊觉,腰酸背痛,坐直伸展了下身体,忽而笑着道:“是要跟朕抢权儿吗?”

朱太妃对小权儿十分喜欢,经常留在庆寿殿,这一点,赵煦与孟皇后也没什么办法,有几次硬着头皮去‘抢’,迎来一顿训斥,两人记住教训,不轻易将小权儿带到庆寿殿。

陈皮没有笑,低着头,道:“有几位王妃,王太妃之前入宫,先是见了皇后娘娘,而后又去太妃娘娘那坐了一个时辰。”

赵煦脑子还有些僵化,活动着脖子,道:“什么事情?”

陈皮道:“可能是关乎宗室法。”

赵煦哦了一声,接过黄门送来的茶杯,轻轻喝了一口。

‘绍圣新政’,是从律法,政体,礼法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几乎包含了所有,其中对于大宋宗室,也推出了‘宗室法’。

宗室法,规定了宗室的待遇,在王府规制,继承,世袭,封爵,土地,俸禄,婚丧嫁娶用度等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尤其是赵煦吸取了明末宗室过于膨胀,拖垮国家财政的教训,将宗室用度压缩到了一个‘合理’范围,并且还采取了‘次世降爵’的政策。

大宋的宗室其实并不膨胀,或者说,大宋宗室人口并不多,从英宗皇帝后代来看,三代男丁,现在活着的不足二十,其中,神宗皇帝的儿子六人,他的两个兄弟的儿子七人,总数不过十三人。

这第三代唯有赵煦有一个儿子,还不足一岁,满打满算,十四人。

四代,十四人,这比一般大户人家还不如。

赵煦未雨绸缪的手段,自然与现实相冲突,再说,大宋富有,官吏尚且富的流油,更何况是宗室。

赵煦突然要大幅度的砍他们的既得俸禄,田亩,还要限制他们王府规模,婚丧嫁娶从朝廷拿到的钱粮,更重要的是,还要降爵!

这哪家受得了?

第九十章 查封尚书省(加更,求收藏,推荐票)第七百五十三章 羊苴咩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沉沦与奋起的抉择第一百一十三章 抓!全抓了!第四百九十一章效果第三百四十七章 弹压不住第三百五十四章 杀气第四百六十章 黑锅第四百六十三章 文半城第五百七十二章 亲信第六百二十四章 旋涡第一百零一章 深刻的变化第一百五十四章 打官家的脸第四百五十一章 开议第两百一十五章 都是钱惹的祸第四百九十八章 舆论第六百九十七章 民退国穷第两百八十六章 刻薄皇帝第一百二十七章 苏轼回京第十三章 杀第一百九十二章 所图越大第四百八十章 套路第三百七十三章 如是我闻第五百一十五章 人头第一百五十三章 司马光埋下的祸根第一百一十九章 裁军合路第五百一十九章 事始第四百九十九章 梦想第七百四十一章 恍然第七百二十二章 文抄公第九十一章 还得再快第四百五十九章 三品衙门第两百一十九章 凶狠的赵佶第两百二十四章 那就开始吧第五百一十五章 人头第一百三十一章 来自边帅的奏本第三百七十八章 夏人疯了第四百零二章 请辞的巡抚第两百二十八章 针对第六百一十九章 等第九十七章 奸臣有道(求收藏~)第七百四十八章 行文走武第一百六十五章 西夏来袭第一百零二章 一把剑第五百八十八章 不约而同第一百五十六章 破局之策第二十六章 复杂难明的局势第七百二十三章 无止境第一百九十三章 多方角力第四百一十二章 突变第三十五章 不单纯第三十五章 不单纯第两百四十五章 死亡序幕第七百三十七章 现身第七百一十七章 基础第五百四十九章 严肃第两百八十二章 严打(补更)第四百一十二章 突变第四百九十五章 大恩典第三百零七章 难如登天的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天下士人会疯的第五百八十章 时间第六百四十九章 晋升第六百四十九章 晋升第二十七章 醒来第四百五十六章 学问第四百九十一章效果第一百四十三章 该出手时就出手第一百七十五章 环州被围第三百一十三章 票号运作第一百六十七章 我大宋必胜第四百二十六章 迫降第五百八十一章 对峙第七百二十八章 胡说八道第一百七十五章 环州被围第一百五十九章 第一军:虎畏第五百七十七章 冰山第三百八十九章 李乾顺的野望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能放他们走第一百一十七章 得看陛下的意思第五百八十六章 警告再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突然爆发的大战第五百四十九章 严肃第两百三十七章 读书人所仰赖第四百二十一章 不臣之辈第四百九十八章 舆论第一百八十三章 地狱司第一百四十四章 御前争辩(为‘漫云舒2020’掌门加更)第六百四十七章 善后第三百六十九章 参谋军事第三百九十八章 诏书:顺诚王第十三章 杀第五百一十八章 抢功第一百零四章 当街杀人第一百七十章 弹劾太皇太后第二十八章 料理第六百四十九章 晋升第五十八章 决战第三百五十章 挑战心里底线第六百三十四章 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