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 分析

第五百一十六章分析

《明天历》这玩意儿,臣与族兄,义兄,妹夫,图书校检员沈括,还有俩天方过来的老外天文学家都聊过,因为没有考虑岁差,到如今的确有些不准。

不过推算月食这种基本操作,对司天监来说应该不存在不准的问题。

大家伙这才反应过来,我靠苏探花和他说到的这帮子,大概就是如今大宋最顶级的天文学者了,陛下,要不这事情,交给苏油来办?

苏油翻着白眼表示更造新历不是什么大问题,查明地震当夜是否有月食也不是问题,不过这些问题,现在都不是重点。

大家伙这才反应过来,自以为是地认为苏探花当真是为了国家操碎了心,对对对,新历不是如今的重点,如今的重点应该是——陛下,该求直言,求缺失了!

苏油都快哭了,都怪我没说清楚,可我哪里是这个意思?!

然而大家却热烈地响应苏油的“号召”,纷纷开始上言。

吕公著开口,陛下,以往人君遇到这样的情形,一般情况下,恐惧忧思,都会获得后福;简慢诬委,就会带来祸患。上以至诚待臣下,则臣下就会思尽诚以应之。上下尽诚,而变异不消者,未之有也。

所以陛下应该去偏听独任之弊,不主先入之语,不为邪说所乱。

“颜渊问孔子如何为邦,孔子以远佞人为戒。”

“因为佞人唯恐不合于君,所以轻易得亲近;正人唯恐不合其义,所以容易被疏远。所以君王只有秉持公正,才能有效治理国家。”

新任知谏院钱公辅说道:“我说点实际的吧,祠部每遇岁饥河决,都要靠售卖度牒以佐一时之急。所以度牒这东西很值钱很重要,我恳请陛下从今天开始,皇帝皇后太后太皇太后过生日,恩赐度牒紫衣的时候减半,稍去剃度之冗。”

司马光说道:“人不易知,天下三百馀州,想要精挑细选,的确很难,陛下要先精择十八路监司,然后监司择知州,知州择知县,得人多矣。全国官员择选得当,自然国泰民安。”

赵顼想起一个问题,横打一茬:“那要是谏官难得人,又该怎么弄?”

司马光说道:“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第二重惜名节,第三晓知治体。”

“不过同时具备这三样素质的,也很难得。以臣看来,盐铁副使吕诲、侍御史吴景,还有……”

说完看了苏油一眼:“判将作监苏油,此三人似堪其选。”

赵顼心底下默默摇头,前俩倒罢了,苏油还是先给朕挣钱比较好,可惜朕的神机营,一场地震,一次洪水,又没了……

这才想起河北灾情:“还是先说救灾吧。”

文彦博说道:“河朔地大震,当命沿边安抚司及雄州刺史,察候辽人动息上报。并赐压死者缗钱。”

曾公亮说道:“河北人丁损失巨大,请减河北囚罪一等。”

司马光说道:“饥馑之岁,金帛无所用,惟食不可一日无耳,宜多漕江、淮之谷以济之。”

苏油赶紧摆手:“金帛亦当用,看如何用而已。江淮之谷,仅靠官漕未必足河北之用。请陛下效陕西盐法,以胄案将作最近生产的铜器诱商贾粜粮谷入河北,凭官引于京中领取铜器,他们必然踊跃。”

王安石道:“明润所言有理,除了诱之以利,还可以诱之以名,乞降空名诰敕七十道付河北安抚司,募民入粟。”

曾公亮说道:“河朔灾伤,国用不足,之前大家商议,乞今岁亲郊,两府不赐金帛。”

苏油心中咯噔一下,糟糕,又要开吵了。

郊祀之礼时赏赐过滥,耗去了政府大量财产,这的确也是北宋财政的一个问题。

政府财政支出过多,冗兵、冗官、冗费等是造成国家财政紧张的直接原因。

果然就听司马光说道:“救灾节用,本就应当从贵近之人开始,两府辞赐,陛下应该同意。”

王安石却表示反对:“昔常衮辞堂馔,时议以为衮自知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而且现在看来,国用不足,并非当今之急务。”

常衮是唐代宰相,堂馔就是政事堂配发的工作餐。当年常衮带头不吃工作餐,表示替国家节省费用。时人讥笑他要是自知无能,那就当老老实实推辞宰相职务才是,推辞工作餐算什么?

司马光说道:“常衮辞禄虽然不算什么,但是也比那些持禄固位的人贤明。再说国用不足正是当今急务,安石这话,说的不对。”

王安石说道:“所以不足者,那是因为未得善理财之人。”

司马光反驳:“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王安石说道:“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冷笑道:“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譬如雨泽,夏涝则秋旱。”

“所谓不加赋而国用足,说白了,不过是设法阴夺民利,其害更甚于加赋。别以为我不知道这是桑弘羊欺骗汉武帝所说的话,史迁书之,是为了凸显其不明,后人岂能效仿?”

两人争论不休,眼看朝堂上又得吵起来。

苏油出列:“陛下,臣有言。”

一般派往蜀中的官员回京后,背上都会贴上个“懂经济”的标签,何况这娃是蜀中土生土长起来的,四通商号,听说与之渊源颇深。

九岁就跟着老计司张方平,十岁跟着赵抃一路探索“蜀中模式”,入仕以来,政绩中军事民生占了三分之一,经济怕是占了三分之二,要说如今朝堂之上谁对于经济之道最有发言权,怕是非苏油莫属。

赵顼于是点头:“对了,苏油举措胄案匠作,官民称便,那你说说,两位学士之言,到底谁有道理?”

苏油拱手道:“陛下,汉唐之时,民力丁口,主要在务农,量丁授田,国家计亩按丁,增一丁则多一丁税,增一亩则得一田赋,国用所赖,大抵如是。故而司马公说桑弘羊之言,乃欺骗汉武帝,这话大体是没有错的。”

众人都是暗自点头。

接下来苏油话锋一转:“然而这已是千年之前的情况,于今是否还是如此呢?”

“胄案清点历年经济统计,两汉之时,工商于国家岁入的比例,不过二三;有唐一代最好的年岁,不过三四;而我大宋立国百年至今,将盐,沽,茶,冶,市易,计司和皇室管辖的左右库,内藏,封桩,以及地方公使纳入岁入合计,工商之入,已占十之六七!”

“故而司马学士之言,于两汉是为真理,到今天,却值得商榷了。”

“为什么呢?因为农时是固定的,而工商产出,则是不固定的。”

“北方种麦一季,南方种稻两季,就稻麦而言,地不可增,则农赋不可增。”

“工商则不然,如果将工坊比喻成土地,金融流通比喻为水渠,产品比喻为稻麦,则其产出,完全依赖与生产与销售效率。”

“就以蜀中产盐来说,十五年前,蜀盐开始枯竭,这就好比农业遭遇旱情,然而自深井打出,工艺改良,大船造好之后,如今蜀中,盐产量比十五年前,所增不下十倍!”

“即便这样,市场远没有饱和,盐价至今未降,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别处。”

“或者用于库藏,作为盐钞宝钞的对等质押品;或者作为原料,用于生产其余物资。不管如何,司马学士所言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之论,适用于千年之前,却不是如今的现状。”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下一代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知音第四百零二章 李文钊的背景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巡视第二百三十章 冠礼第六百七十四章 《免行法》第一百七十三章 阿囤元贞第三百八十八章 对答第二百三十二章 苏伯纯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老而弥辣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神宗归位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 调防第五十四章 学习第一千零九章 琥珀和珊瑚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史书的下面第三十八章 侧跳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刺客第三百九十四章 变化中的渭州第七百四十四章 晒盐场第四百九十章 经济影响力第五百五十九章 三不足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 花塔子铺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 故人之子(加更贺新年)第两百章 贺礼第三十一章 徒弟第八百六十九章 张道长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 诞生第一百五十章 变化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名臣之后第一百三十八章 大洪井第九百一十七章 大败第九百零八章 陈田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 理顺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破阵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矛盾第二百八十五章 授官第一千七百零七章 人皆有之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 不一样了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 诞生第四百六十章 第三个自己第二百二十章 买房第六百三十二章 疯狗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君臣对话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 翰苑群英第三百四十七章 潜移默化第两百零一章 可龙里号第五百五十四章 贷与赈第九百七十六章 始皇帝的问题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出路第三百一十五章 小油会做官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高家第六百一十二章 梳理军政第一百七十三章 阿囤元贞第七百三十五章 船坞第八百六十二章 扁罐的书房第一百八十九章 养屁股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年终总结模板第五十八章 方法论第一千三百章 评价第四百三十四章 请假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澶州第四百五十三章 铜矿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妖师第九百八十二章 一家子第八百二十七章 杀戮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新年前的奏报六百三十三章 佞人第二十一章 求字第九百五十六章 苏诗第九百二十六章 上香第四百零一章 好年景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高家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 苏油的背锅侠第七百二十三章 盐户第九百九十九章 小苏文字第六百四十五章 《金石图录》第三百五十六章 苏容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 招募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到此为止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 许炫富诏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 朝争第十二章 牛杂可是好东西第二百三十八章 十二平均律第三百四十八章 军靴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立场第四百零四章 家粱的判断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崛起中的帝国第五百零六章 阿云案第一百八十五章 天威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家庙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 诞生第四百一十章 弹劾来了第六百八十七章 通天贴第四百八十三章 越次入对第三百六十二章 没有酱油的羊蝎子第一百四十二章 平南记第二百八十二章 看榜第五百九十八章 兵变第二百三十三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坑辽人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