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七章 值得

第九百三十七章值得

穿着一身短打扮,挽着裤腿,戴着斗笠,苏油弯腰割下了第一镰肥硕的稻穗,转头对郏亶笑道:“郏公,还是你来吧,虽然出身农家,但是打鱼摸虾在行,这个活实在是差点。”

郏亶哈哈大笑,接过镰刀:“这个交给我们,你负责给咱们做饭!”

“这个我稳拿手!”苏油看着周围期盼的农人,将手一挥:“农时不能误,趁时抢收,开镰吧!”

欢呼满野,无数的汉子下到田里,开始挥动镰刀收割起来。

农活苦人,但是收获喜人。阳光再毒辣,也阻挡不住丰收的喜悦和热情。

早在好几天前,妇人们就在自家房前,用泥浆糊住地缝,丰收归丰收,但是一粒稻子都舍不得浪费。

丈夫们则忙着修补农具,晾晒席子。

孩童们也闲玩不成,要帮助家中喂鸡,喂鸭,切猪草。

而苏油更关心的,还有粮仓。

官仓修筑在离湄洲五里的北郊高地,就是最早那个小渔村所在。

那里已经堆筑起了一个大土丘,方圆两里,称为“粮台”。

中间是巨大的晒谷场,周围有砖墙包围,里边两圈都是粮仓。

一年三季税赋,就是两百万石稻米,加上浮稻,足有三百万石,现在这里已经堆放了五百万石稻米,光从粮食角度来说,湄洲路常平仓,是大宋最富有充实的官仓。

稻谷存放不能太久,一般就是三年,也就是说,这里今后的常备粮,在一千万石左右,还要留出两百万石的冗余空间。

苦在没法一股脑搬到北方去,否则仅一个南海路,就能解决河东河北的缺粮问题。

因此只有采用迂回的策略,南海路供给四路粮食,其余三路大搞商业贸易,然后又去两浙路,荆湖南路换成粮食,再用两浙路的粮食接济河东河北,荆湖的粮食接济汴京和陕西。

整个大宋的经济流通就这样活了。

丝绸,茶叶,瓷器,是动脉血;粮食,盐,金属,是静脉血。

南海,两浙,是肺;蜀中,是肝脏;汴京,是心脏。

造血大格局大功能已然形成,至于治理血栓和局部失血什么的,是接下来的问题了。

这个现今全球最大经济实体的有效循环,爆发出来的能量,将会是恐怖异常的,可以说,任何意图阻挡这个循环的有效流动的抗力,最终都会被冲垮淹没。

苏油来到这个世界,兢兢业业,小心翼翼二十五年后,终于完成了这个大布局,就算他现在立刻便死去,这个局面也已经难以逆转了。

但是现在能看清楚这一点的人,大宋还几乎没有,就算张方平和薛向,也只是来信高度评价了这个圈子的形成,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圈子最终会爆发出来的威力。

身死道不消,就算之后再有逆流乱流,历史最终也会将苏油送上神坛。

因为几乎可以这样说,后世每一个华夏人,都会享受到这一份红利。

为了这一切,苏油放弃了太多的安逸享乐,出让了太多的利益,将自己委屈到了泥涂。

但是这无疑是值得的。

一个巨大的利益阶层很快便会形成,那就是那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那部分从贫困提升到温饱,今后还会提升到小康的人;那部分拥有技术,气魄,开阔的眼界,敢于走向世界的人;懂得数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并且能够将它们转化为实际财富的人。

等到这个利益阶层形成政治集团,开始伸手向这个社会要求政治权利的时候,就是苏油成神的时候。

这一天可能会很近,也可能会很远,但是它终将会到来。

“天理人情”,这个理学的终极口号,甚至会超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它几乎是无敌的。

后者只是目标。

而前者,不但是目标,还是方法。

不但是评判的标准,还是合理的诉求。

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及,玄之又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形而上学。

而是看得见,摸的着,想得通,达得到的领域。

遵从这四个字,人人可成圣贤!

最终总会有人起来,依循着天理,鼓励所有人,索取自己为人所应得的权利!

这些东西,不需要苏油来说,今后自然会有无数聪慧的人来阐述解读,而苏油要做的,只是将这盏灯点亮而已。

如今这盏灯,已经吸引了无数的人。

比如保守派的司马光,邵伯温;改革派的章惇,曾布;中立派的张方平,赵抃;温和派的苏轼,苏辙。

皇室背景的赵宗佑;吏员背景的薛向;军方背景的郭逵,种诂;学术背景的唐淹,陈昭明。

狡猾的,如蔡京,热中的,如沈括,质朴的,如郏亶,方正的,如苏颂。

更多的在下层。

有皇家理工学院,嵩阳书院,眉山理工,钟山理工的士子;

有陕西路,荆湖南路,两浙路,南海四路的农人;

有郑州,郓州,杭州,冶州,邕州,铜陵,神泉监,上海务,京师胄案,商州胄案的工人;

有汴京,蜀中,两浙,郓州的商贾;

有陕西,京师,邕州,夔州的在役与退伍的军人,将领。

这些人并不是苏油的人,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理想抱负,各自有各自选择的生活方式,各自有各自的欢乐和悲伤。

但是他们已经接受了这盏灯,感受到了它带来的光明和温暖,看见了它照出的方向。

这就够了,苏油要的,也就是这么多。

因此在这个丰收的六月,苏油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除了日常的政务以外,偶尔会抽时间乘着已经航行到这里的飞鱼号出海,和石薇一起玩玩潜水和垂钓,吃吃海鲜;

要不就去寻幽览胜,探访神秘的印度庙宇,占王的陵寝;

也会在市场上看新鲜和稀奇,偶尔采购一些莫名其妙的珠宝贝壳;

还有就是请客,“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古有孔北海,今有苏南海。

不过能吟诗作赋的人太少,好在苏油也不稀罕,和沈括一起研究农具,维修水磨,和赵宗佑一起观测天空,计算海图,一样也是乐趣。

南天星图已经彻底绘制完毕,北天星图和南天星图的问世,将地球论进一步的巩固和夯实,而地球论又有力地佐证了物理的地心引力论。

民间还以此为骇异之谈,而在如今的宋代士大夫阶层,已经形成了共识。

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以往的科学,都是通过观测得到结论。

而现在,则是通过有限的观测,进一步大胆地推测,再利用先进的数理模型进行严密的计算,先于观测结果,推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

然后再次加以大胆推测,认为南天应该有一片不一样的星空;

再在这个猜想的指导之下,前往南天进行观测,最后证实推测的正确性。

这就是用理论引导实践,模型跑到观测结果前头的典型例子。

宋代人尊重知识,这个结果,也给理工学者披上了一层既神圣又神秘的面纱,也吸引了更多求知欲强烈,自认聪明过人的精英投入到研究里边来。

而这些人,又反过来大大推动了理工之学的发展,理工的数,理,化三门,渐渐有了朝“显学”方向发展的趋势。

这样的人多了,精英也就脱颖而出。

但是很多精英们,总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让苏油都不敢想朝廷推荐,往往气得肝疼。

比如河北转运副使李南公,祖上都是官员,家中藏书数万卷,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譓,一个叫李诫,都是二十多岁,但家学渊源,已经是大型土木工程的专家。

但是李南公品德低下,把自己女儿都嫁出去了,却不管自己年已三十的妹妹,寄养在其他妹妹家里,被御史弹劾得灰头土脸。

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咽不下第二百三十一章 孩子第五百二十二章 横有横的资本第八十五章 返乡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 路途第六十五章 理工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官场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军事之外第一百三十七章 风筝诗第四百四十八章 试射第一百四十章 危机与对策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安置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一章 王晦第六百一十八章 大打出手第一百三十七章 风筝诗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 李夔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 危机第二百五十七章 南行集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浮桥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铁路第四百九十六章 密会第四百四十二章 婚前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夜袭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 破屋第四百一十七章 表面上的不利第七百六十章 各方反应第二十四章 史洞修第一百六十一章 高兄第一千八百一十章 收复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刺客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 三君子第五百七十七章 经略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 府兵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好年成第四百五十一章国王跑了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 潜归第二百四十八章 至宝丹第二百九十九章 衣锦还乡第九百五十二章 对阵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权力的诱惑第一百二十九章 李老汉第四十四章 元素周期第一百三十八章 大洪井第二百五十五章 织锦第五百七十九章 隔断天都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家庙第一百八十八章 挨揍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力谏第一百六十六章 童谣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匪夷所思的劫粮道第六百七十五章 忠烈祠第二百七十七章 解试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 扫荡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巡视第二百四十六章 惩罚和教育第一百九十二章 短板第三百二十三章 劝解第七百一十三章 重会第六百九十七章 小官第一百零四章 买山第一百七十三章 阿囤元贞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 吴家庄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浮桥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文和武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 故人之子(加更贺新年)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优待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计划第一千五百八十六章 大名府第八百一十一章 吕惠卿的鱼死网破第二百九十九章 衣锦还乡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风云再起第七百零五章 小人之心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再见司马第四百八十九章 游玩第七百八十四章 模式的胜利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 张方平走了第四百八十三章 越次入对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 纯臣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 都艰难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 又见谤诗六百三十三章 佞人第三百一十五章 小油会做官第二百九十章 建言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橐驼口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 理顺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回护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破阵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旅游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锁院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辛娘第一千八百零四章 投诚第三百六十一章 李老员外第四百八十八章元宵节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 理由第六十三章 扎染第八十三章 开城第四百五十章 再到东川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 女中尧舜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发展路线第一千八百三十七章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