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三章 秉常

第九百四十三章秉常

在秉常的心里,谅祚是真正的君王。

以弱冠之年,西联青唐,东抗契丹,南击宋国,竟然不弱声势。

国内,任用景洵为首的汉人,施行宋制,兴修水利,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很快稳定了政局,消除了没藏家族的不利影响,夏国一度有了振兴之象。

可惜,自己的母亲,却不是长孙,独孤那样的贤明。

经过多年和相权,后权的争夺,秉常对母亲仅有的一点亲情,已经彻底磨灭了。

哪怕一个是亲妈,一个是独子。

这个女人,和她身后的梁家,虽然一直在竭力表白当年与父亲是真情,才有了那段偷嫂的情史,又是没藏讹庞先起了杀心,这才被迫告密。

这才让父亲随即联络大将漫咩,借在密室中召见的机会,将没藏讹庞父子一举擒杀,随后将没藏家族全族诛灭。

之后,父亲赐死了表妹兼皇后的没藏氏,改立表嫂兼情妇的梁氏为皇后。

红衣大和尚说过,人要善于思考,可越是思考,秉常越是觉得,父亲当年,是被梁家耍了。

从没藏讹庞的角度来说,杀掉父亲,真的必要吗?

他是父亲的舅舅和岳丈,凭着双重身份控制朝政,若是杀了谅祚另立新君,他哪来这么好的双重身份作借口继续控制朝政呢?

若是因为这个与父亲不合,就不能软禁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若起因在于没藏讹庞不忿父亲与自己儿媳私通,那么梁氏就应该是没藏讹庞非常忌惮的人,那么梁氏又怎么可能知道没藏讹庞的计划,还能够自如地入宫去跟父亲商量对策呢?

若没藏讹庞真有另立新君的计划,怎么可能在梁氏进宫后,还毫无防备地安心应召,轻易进入密室,然后被擒杀?

历史的烟云,隐藏了许多真相,让后人不得而知,但是秉常根据母后和梁氏的作为来推测,深深地感觉到了嵬名一族的真正危机。

当年的事情,更大的可能,乃是梁家为了谋取西夏而编造的谎言,用梁氏这个女人将父亲套住,再借父亲之手,诛灭自己丈夫一家!

梁氏当年不过十多岁,如果真是这样,其野心之大、心计之深、心肠之毒,委实可怕。

之后更是如此,踩着丈夫一系整个家族的人头,登上了皇后宝座后,梁氏的野心越发暴露。

利用父亲整顿军队的机会,梁氏子弟彻底霸占了朝堂,更加诡异叵测的是,如今兴庆府有一些传言,说是自己的父亲,乃是死于中毒!

慢性的中毒!除了身边人长期投放,还有谁做得到?!

而父亲死后,这个女人立即彻底推翻了父亲秉持的汉化政策,杀了改革派的主持人景洵,杀了父亲依赖的诸多文士,清洗了军队,梁氏彻底把控了核心军政。

关键的是,他们让西夏重新走回到了野蛮的道路上!

自己的妹妹,虽然凉州大儒世家高家早有婚约,但是梁氏打出恢复祖制的旗号后,对儒臣不再看重,虽然妹妹琴棋书画皆能,却被迫嫁给西蕃大首领董毡之子蔺逋比。

那个懦弱的病夫!梁氏为了地位,将自己的亲女儿,自己可爱的妹妹,和亲给了一个青唐病夫!

听闻蔺逋比在青唐的地位,还不如董毡的养子阿里骨,也不如智囊青宜结鬼章,董毡的夫人乔氏,对阿里骨比对自己的亲儿子还好,这是知道董毡死后,亲儿子靠不住。

所以自己唯一的亲妹妹,在那里毫无幸福可言。

每每想到这些,秉常的内心就在隐隐作痛。

而自己的婚姻,同样毫无幸福。

梁家的女儿,继承了梁家女儿的美貌,同样的,还有野心,狠毒,好斗,甚至是……疯狂。

好在这个女人喜欢打猎习武,梁家人似乎也只在意“借种”,自己这个皇后,从新婚第一天起,就没有将自己看在眼里过。

这对秉常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两年前,在终于嵬名氏的部族首领们的一再请求下,梁太后和梁乙埋不得不让自己开始“亲政”。

为了和梁家对抗,自己也不得不寻找对付母党的力量。

恢复父亲的政治主张,无疑是一个孝子应该具备的行为,也是一面很好用的大旗。

虽然实权不在自己手里,但是通过为自己延请教师,学习汉族儒家文化,提拔与宋朝作战中被俘虏的汉人文士为“翰林”,了解学习宋朝礼仪制度,渐渐的,自己身边也收拢了一些人才。

还有从祖地过来的红衣大和尚,也是他的教师。

这些人,正在自己的授意之下,积极筹备废除“蕃仪”,“复行汉礼”。

但是如同自己这个亲汉的蕃人一样,西夏亲蕃的汉人也有很多。

人才哪里都难得,家梁就是秉常心中,西夏最大的人才。

文武双全,枢密副使,知机密事,如今更是成了西夏的提举飞龙苑使。

但是这个人不可用,飞龙院,主管御用马匹,同时兼领“防护宫城,警捕盗贼”之事,是梁氏绝对信任的人,负责监视自己。

不过秉常对他恨不起来,这人外表粗犷,但是内心细腻风雅,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和梁家人完全判若云泥。

对自己的发妻和妻族也非常照顾,所得俸禄,听说尽数交给族中,但有婚丧嫁娶,全从里边支付。

对自己也从来都是守足了臣礼,亲政之前,众臣都是拜见太后然后直接奏事,只有家梁,在拜见太后之后,还要给自己行礼,然后奏事。

三年时间,耗尽了国用和举国所产的精钢,而民不知怨。

而在三年之后,家梁献上了五千新款铁鹞子锻钢精甲,一万马具皮甲,三万青锋兵刃。

西夏军力不但尽复旧观,铁鹞子还能从三千升至五千!

这是一份连最苛刻的人都会满意的答卷,梁太后准备重赏家梁,却被家梁平和地拒绝了。

为了工期,铁冶上死了不少工匠,家梁上书自劾,请求中书惩罚。

结果被梁乙埋叫去痛骂了一顿,你这样的都还要被惩处,老子是不是就该抹脖子?

官不升可以,那就平调,屹多埋和永能在外带兵,你就给我看好京师,尤其是那个不安分的皇帝,对了还有,赏金五百,兴庆府甲第一所,不准推辞!

可惜啊,梁家能给他的东西,朕现在还给不了……

秉常想起了家梁回京陛见,向自己谢恩那一次,第一次觐见便劝告自己孝道,言道不承父志固然是不孝,违拗母亲的意思同样是不孝。

《孝经左契》曰:“元气混沌,孝在其中,天子孝,龙负图;庶人孝,林泽茂。”

《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

故孝者,善事父母者。子承老也。

一个“承”是奉承,一个“蓄”,是厚养。

如今父不在而母存,且父母之意互左,作为儿子该怎么办?

自然是先“蓄”母意,后“承”父志。

言下之意,是老爸已经死了,他的意志要继承,也应当排在活着的母亲的意志之后。

等你妈死了,你在改行你父亲的遗志也不晚。

而自己听信身边有心人的挑唆,母子不和,必然会给西夏带来巨大的灾难。

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谈判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 攻势第六百六十三章 大妈护井团第二百五十四章 少年行第八百零六章 火箭第六百四十九章 冷处理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白河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权力争斗第九百四十七章 王营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 生离第一百七十七章 长刀第一百一十二章 卖痴呆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第一堂课第七百九十一章 吕惠卿贬官第六十章 仿宋体第一千七百九十六章出卖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 大战的脚步第四百六十章 第三个自己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出征第一千零二十章 标准化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 不一样了第一百四十五章 随手功夫第六百一十六章 都难第一千六百八十四章 绝仕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 善良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工艺和技术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挨训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真道理第六百三十章 上香第八十七章 私奔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 用不了多久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货币化第三百九十八章 王文郁的心思第三百一十七章 狐大仙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送温暖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 又见谤诗第七百六十四章 驸马难当(加更,祝大家元旦快乐)第五章 血旺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北苑监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司天监第七百二十八章 字典第五十二章 卖鱼搭档第七百八十六章 沈括的外交第六百一十章 事件始末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谋算第七百四十二章 蟹粉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谈判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 不武之谋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石府的变化第五百八十七章 梦想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 延州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劝和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 磁州窑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明润救我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 宝贝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我真的不会打仗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敌友难分第九百三十八章 薏仁第二百六十六章 汴京风华第一千八百章 大账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见面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潜在产能第五百二十一章 董员外第九百六十六章 招悔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居延海第九百五十二章 对阵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外交乌龙第五百九十五章 改革和叛乱第八百四十六章 大利第二百六十七章 大相国寺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关扑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小孩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 武清第一百四十章 危机与对策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嵩阳兵工厂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铁路第二百六十章 王安石第三百三十九章 夏使第七百三十六章 视察第四百六十六章 欧阳修出事第一百三十一章 重逢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垄断第一千八百零三章 马彬第三百五十六章 苏容第三百七十三章 火炮初议第九百九十一章 老父亲第二百五十五章 织锦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权力争斗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演戏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反驳第四百零二章 李文钊的背景第一百五十一章 程夫人的担心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漕运改革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坟场游说第九百零六章 两分五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 翰苑群英第六百零八章 交流轮训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敲打清醒第一千零八十章 针锋相对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卧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