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关中八大怪

“好有什么要问的?”张太平笑着说道,对于这个姑娘他显得特别有耐心,不知道是不是那两个酒窝的原因。

“没有了。”张小青摇了摇头。

张太平站起身来:“那就干活了。”

张小青和叶灵一同站起来说道:“怎么做?我来帮忙吧。”

“没有什么事情,你不用动手,在旁边看着就行了。”张太平摇了摇头说道。

“我还是找个事情帮忙吧,体验一下。”张小青将身上的包和挂在脖子上面的相机取下来挂在旁边的桃树上面说道。

张太平指了指身后说道:“那你就和叶灵一起放花种子吧。”于是张太平在前面用?头挖出小坑或者浅土壕,后面两个一大一小两个姑娘将种子放在里面再轻轻盖上一层土。

接近中午的时候张太平结束了早上的工作,和两个女孩子一起下山。一个早上只是收拾好了三个木屋周围的土地并种上了花木种子。

“你去过温泉那里了没有?”张太平扛着?头和铁锨点燃一支烟问道。

张小青皱了皱琼鼻,鼻尖上一颗雀斑放复活了一样,更显得俏皮可爱:“还没有呢,早上只是在果园里、薰衣草地里还有池塘边转了个遍,等中午吃了饭再到温泉那里去做一个专访。”

“如果需要什么帮忙的话就给我说一声。”张太平说道。

“嗯。”张小青点了点头“正好有一件事情需要你帮忙。”

“什么事情?”张太平将抽完的烟头掐灭。

张小青说道:“我听说张老爷子是一位闻名遐迩的老中医国中圣手,想要给他做一个专访,到时候宣传一下不但是个不错的话题还能招来许多病人转许多钱。”

张太平有点尴尬,刚才还说有什么问题找自己呢,人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不了。只能厚着脸皮说道:“这个可能帮不上忙了。”

“为什么呀?”

张太平解释道:“现在来看病的人就已经很多了,老爷子整天从早上忙活到晚上没有一地闲暇的时间,他已经有九十多岁了,实在是不敢这样下去。要是再宣扬出去吸引更多的人来看病的话,我害怕老爷子的身体吃不消。”

张小青吐了吐舌头:“这么大岁数了呀,还真看不出来。”

到了山脚下的时候就遇见了带着狮子准备上山的两个小姑娘。

“爸爸,”“干爸,”“吃饭了。”两个小姑娘一起喊道。

张太平笑着说道:“刚从山上下来,就是准备回家吃饭。”

“来你们拉着手站在一起,给你们俩照几张相。”张小青将手里面的篮子递给张太平,拿起相机说道。

俩小姑娘手拉着手站在树荫下,相机连带着身后的大树一起录下。张太平过去看了看,无论是丫丫还是天天都很上相,一同站在一起更显得可爱,旁边还蹲着一条巨大的狗,张开嘴伸着舌头,看上去憨憨的。

张小青说道:“这是我今天拍到的最好的一张照片了。”而后又让两个小姑娘做了些可爱的动作。

拍完照张太平问道:“新娘子和新郎拍照完了吗?”

丫丫回答道:“还没有呢,不过他们现在不拍了,都在咱家后院里,说是吃过饭歇息一会儿下午再拍。”

中午饭是懒麻食子。所谓“懒”就是指将面擀成半公分厚,用刀切成麻食子大小的菱形。这个饭做起来简单,而且适合做这种人多的大锅饭。炒些烩菜倒在里面,对这些城里的姑娘小伙子来说也是个新奇。

人多,吃饭的时候张太平将两张八仙桌端出来放在中院子里面的桂树下。

张小青说自己还没有去过后院便自告奋勇地去后院里面叫那些人到前面来吃饭,只是叫人却把她自己给丢了,别人都过来了却迟迟不见她的身影。

张太平问道:“怎么不见张小青了?”

高立伟笑着回答道:“她进了后院中被迷住了,职业病犯了,现在正在哪里牌照呢。”

旁边的叶灵听后正准备过去叫的时候张小青自己回来了,边走还边看照相机里面拍摄的照片。

见着张太平后立即惊喜地说道:“这个后院子里面真像是书上的世外桃源一样,竟然还有生长在空中的西瓜呀。”

“张太平摇了摇头说道:“拿西瓜和地面上生长的西瓜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用架子将藤蔓引到了空中罢了。”

“还有那个葫芦。”张小青继续说道“到时候长成了送我一个,用来装水或者装酒,别在腰间就像《仙剑》里面的酒仙一样。”

“呵呵,送你一个就送你一个。”张太平笑着说道。

一群年轻人差不多坐了两桌,张太平并没有和他们坐在一起,而是端着碗手里面还拿着一块锅盔蹲在前院门口屋檐下。

不一会儿张小青也端着碗出来,看见他旁边放着板凳不坐却蹲着,不由奇怪地问道:“你怎么不坐板凳呀?”

张太平问道:“你不是陕西的人吧?”

张小青摇了摇头:“不是,你是怎么知道的?”

张太平笑了笑说道:“一位大多数陕西人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蹲着吃饭,有板凳也不坐,被称为陕西八大怪里面的一种,陕西人出不多都知道。”

“陕西八大怪?”张小青来了兴趣“说说都有着什么。”也没有坐在板凳上,学着张太平的样子端着碗坐在屋檐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在常被称作“陕西八大怪”,但这是不完全合理的。实际上“陕西八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非如此。

所以在关中人自己说来不是“陕西八大怪”,而是“观众八大怪”。

“关中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作为每一个三秦遗民,对于古长安遗留下来的民风都有着一股子自豪,张太平自然也就不例外,在张小青殷切的眼神下开始洋洋洒洒地介绍开了。

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由于蹲起来比坐着更方便。因为关中地区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农忙的时节比较多,所以大家在抽空休息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蹲在地上,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到的习惯,所以农村人们一般不坐板凳,即使有板凳也会蹲在上面。

“就是你和我现在这个样子了?”

张太平点了点头:“就是这样,不过这一般都是在农村里面才出现,现在的西安成里面估计是没有了。”

二怪——房子半边盖:主要关中人比较讲究风水,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即使下雨也要把雨水流到自家院里,二则是为了采光的方便,三则关中地方农民闲时比较爱“串门子”(即邻居常走动谝闲话),为了不至于邻居看到自己的物品而盖才成这样。

张小青站起来看了看身后的方子说道:“这个方子不是的呀。”

张太平笑道:“并不是所有的方子都是那样,你再到侧面看一看,两边的厢房就是半边盖着。”

“果然是这样。”张小青专门到旁边看了看,回来后又蹲到张太平身旁。

三怪——姑娘不对外:关中地区嫁娶讲究的是“知根知底”,旧俗认为自己的女儿嫁到外面会受欺负,而外面的媳妇娶到家里又怕丢失,所以一般情况下姑娘是不往外嫁的,基本都会在县内,或乡村一级的范围内结婚,这也和当时的娃娃亲有关系。

“张大哥是不是这样?”

张太平笑着点了点头:“是的,而且还订的是娃娃亲,你蔡姐姐原本的家就是对面的屋子。”

“娃娃亲呀?”张小青惊奇地问道“那你就接受了?现在不都主张自由恋爱吗?”

“并不是所有的娃娃亲都是悲剧,也有两情相悦的。而且现在虽然二十一世纪了,但是在山村里面还是靠说媒找对象的,能和一个知根知底且还喜欢的人在一起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了。”

“那倒也是,就我知道农村里面的婚姻看上去好像没有自由恋爱的机会,但是却几乎不见什么离婚的事情发生,大多数的夫妻不管是好是坏都能在一起终老。”张小青也说了一句。

四怪——帕帕头上戴:夏天戴手帕,为了方便农耕作业,冬天戴手帕主要为了保暖,关中地区妇女没有戴帽子的习惯,二则是因为关中,特别在陕西武功、乾县、兴平、杨凌一带至今还流传着结婚要给小叔子手帕的习惯。

“这个我见过,去一些农村的时候就能看见一些上了年纪奶奶都上带着手帕,之前还奇怪这是什么意思呢,没想到是八大怪里面的一项。”

张太平已经将饭吃完了,把碗放在旁边的凳子上说道:“保持着这项习俗的基本上都是很老的一辈人,年轻人谁会这样。那个时候不光是女人在头上戴手帕,男人有时也会在头上带一条毛巾,不过这个好像不输于陕西关中专有,陕北那边见得多,纸币上面不就有这个。”

“确实,确实。”

五怪——面条像腰带:关中地区的面食花样繁多,关中豪爽,爱吃宽面,厚面。大多数面条比较粗较宽,其实比腰带要略细些。

“是裤带面吗?”张小青只顾得听张太平说话了,半碗饭还是半碗饭。

“嗯。”张太平点头“就是裤带面。”

“这个我在城里面学校附近吃过,吃的人很多,排了队才吃到的。就是给一个盛汁水的碗,然后将两尺长像皮带的面放在盆子里面,蘸着吃。很好吃!”

张太平说道:“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裤带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裤带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裤带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能吃两根。而成里面的那种要吃七八条才能吃饱。”

“七八根呀?”张小青露出怕怕的表情“我和同学去吃的时候一般上是两根就饱了,实在是饿了的时候就三根。”

张太平笑道:“你自然不可能吃那么多,我说的是农村出劳力人的饭量。”

“那biangbiang(这个字打不出来,只好用拼音代替了)面算不算是八大怪里面的呢?”张小青又问道。

“通常所说的裤带面就是biangbiang面就是裤带面。”

六怪——锅盔像锅盖:由于关中人喜欢用秸秆烧火做饭,而秸秆的火恰到好处,比较“文”,且不容易将锅里的食品烧糊,而且喜欢一大家子在一起烧饭吃,避免浪费,从而用的锅基本口径都在八十公分以上,烙的锅盔自然就和锅盖一样大了。

张小青将碗放在凳子上,用手比划了一下八十公分的大小,惊叹道:“我的天哪,这么大的要吃多久才能吃完呀?”

“世家不会长。”张太平说道“关中人本来就很喜欢吃锅盔,这么大的一个锅盔一天就吃完了。”

“你刚才吃的就是锅盔?”

“对!”张太平点了点头“一般上,除了吃粘面的时候,吃其他的饭尤其是像今天这种带着汤的饭都会再加一两块锅盔,不然就会感到没吃饱怎么都不舒服。”

张小青又有了新的问题:“粘面是什么呀?”

张太平想了想回答道:“差不多就像是你在饭店里面吃的油泼面一样,不过没有那么多油,只是在上面点一点油味就可以了。村里人一吃就是一大老碗,像我这样的碗。”说着指了指凳子上面的老碗,又说道“还有的人饭量大嫌老碗小,就直接端上了盆子。”

张小青缩了缩脖子:“老碗还小呀?那要是拿饭店里面的碗吃饭的话就估计得吃十几碗了。”饭店里面的碗差不多就是拳头大小。

七怪——油泼辣子是道菜:陕西关中地区喜爱吃辣椒,其厉害程度不下于四川成都人对于辣子的喜爱,所有的面食中都带辣子,无辣不下饭。

“辣子是一道菜,怎么个做法?”

“你见过屋子里面的辣子碗没有?”张太平问道。

“见过。”张小青将自己的饭碗端起来说道“你看,我在里面也放了些辣子。”

张太平继续说道:“在我们关中这里,随时会直接拿块锅盔夹着碗里的油泼辣子,再给上面轻轻撒一层盐,吃起来很爽。”

“很爽呀。”张小青咽了咽口水“听起来倒是很豪爽。”

“你待会儿要不要去试试?”张太平玩笑着问道。

“我还是算了。”张小青赶紧摇头:“我吃辣子不厉害,属于可有可无的那种,要是像你说的那样将辣子当成一道菜,非得辣死不可。”

八怪——碗盆分不开:陕西常吃面,因此碗大如盆,有些时候干脆就拿盆子了。

张小青看了看张太平放在板凳上的老碗,这个碗确实不小,放在城里的话就是一个小点的盆子了。

“还有一个‘秦腔吼起来’,有的时候会将它也成为八大怪里面的一项,和我刚才给你说的八项里面最后的一项替换一下。”

“秦腔戏么,这个我知道。”张小青说出了一大串“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成形,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张太平一奇,问道:“你对这个有研究?”

“没有,我家在甘肃,家里的老爷子就很喜欢秦腔戏,从小在他的大嗓子熏陶下虽然不会唱但是多少懂一点秦腔渊源。”张小青笑嘻嘻地说道。

张太平点了点头笑问道:“这就是陕西八大怪了,感觉怎么样?”

“确实很怪。”张小青点了点头。

张太平继续说道:“这些怪都是有原因的,是根据常年累月沉淀下来的习俗与文化,而且每一样还有着其历史根源和典故呢。”

张小青两眼放亮:“说说,说说。”

“我就不说了,这些资料在网上都有,感兴趣的话可以到网上去查一查。”张太平站起来拿着碗准备进屋再盛一碗。

“在网上看枯燥,多没有意思呀!还是听人说出来不叫有意思。”

张太平呵呵笑了笑说道:“以后有时间再说吧,你还是先将饭吃完吧,已经凉了。”

张小青看了看自己依旧半碗的饭说道:“好吧。”

张太平进去之后又加了一碗懒麻食子,还有一块锅盔。

“哎,这就是锅盔了?”张小青指了指张太平手里面的锅盔问道。

“算是吧。”张太平翻看了一下自己手里面的锅盔说道“这不算是正宗的锅盔,现在家里面有了电饼铛,一般上图方便的话就会用电饼铛烙,大小只有盘子大小,也只有一指头薄。包括现在有好些地方卖的锅盔都不是正宗的,正宗的锅盔只能用做饭的大锅烙,出来后会有两边带着油花的硬皮。”

“那是电饼铛烙的冒牌锅盔还吃呢还是正宗的好吃?”

“这个就要看是刚烙出来的时候还是放凉以后了。”张太回答道“要是刚捞出来的话自然是正宗的好吃了,但要是放凉以后的话就是电饼铛烙的好吃了。因为正宗的锅盔在放量以后就会变瓷实,再加上一寸多的厚度,咬起来不方便。”

“今天可真是长了见识了。”

张太平有点奇怪:“你也在西安上学,难道没有听同学们谈论过吗?”

“没有。”张小青摇了摇头“没有,我的周围都是些谈论到哪里去旅游去了,拍了些什么照片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事情。”

张太平有点无语,进而有些感慨,这可是关中文化精髓的一部分,而现在的城里人却大多并不晓得。谈不上心痛,惋惜倒是有点,惋惜人们对分俗文化的遗忘甚至摒弃。

张小青吃完饭放下碗说道:“今天吃多了,在学校的时候我只能吃下这碗的一般。”说完后不要意思地用手拍了拍肚子。

“今天上山下山而且还帮忙种了半早上花,吃多一些也是正常。”张太平轻轻笑了笑说道。

张小青进屋将照相机从屋子里面取出来说道:“我把包先放在这里,走的时候再来取。”

“随你,”张太平点了点头问道“刚吃了饭,不休息会儿?”

“不了。”张小青甩了甩辫子说道“他们下午所剩的工作不多了,我还有好些事情要做呢,不但要到温泉那里去拍摄一下,还想要到村子里面去转转拍一拍呢,所以中午就不能休息了。”

“这样呀,那你等一会儿。”张太平说完将叶灵从屋子里面唤了出来,让她当一个小向导。

两人的身影消失在树木从中之后张太平的目光还有点愣愣的,从这个梳着大辫子有着两个能让人心情变好的酒窝的姑娘身上他看到了另外一个人的影子。

一幕幕熟悉的画面在脑中划过,似昨曰,又似隔世!

躺在池边大榕树下的藤椅上轻轻叹了口气,不知道那曾经的人儿一切还好?

Ps:这一章写的不叫有感觉一些,一气呵成,所以就没有从中间断开,两张一起发了。望多多支持,鲜花多多,爆了前面那位的**花!

第693章 还刀谱第374章 轮椅上的女孩第556章 让人无语的比赛第259章 斗狗第260章 摧枯拉朽第168章 百花酒第664章 今年的发展方向第658章 好姐妹第310章 雨夜惊魂第575章 第三更第347章 合作方法第446章 有愤怒,有惊喜!第727章 聪明的丫丫第300章 猴子又来了第562章 小游戏第241章 马鞍第565章 选择第674章 乞讨的小女孩第152章 春江水暖鸭先知第201章 赌石第727章 聪明的丫丫第281章 麦扎手艺第695章 找到第18章 木雕第7章 见老爷子第491章 户县县城第576章 刀的对决第235章 说话第165章 让人尊敬的干部第518章 捕猎猴子的人第562章 小游戏第569章 人为财死第68章 竹林谈心第500章 插茱萸第377章 准备工作第521章 暗夜杀机第142章 天生神力第四百七十章第67章 遍地兰花第二百四十七章第367章 拂去第199章 展街第543章 飞车狂奔第92章 雇人编织篱笆第162章 王朋的春天第271章 王朋结婚第64章 内有宝藏第129章 写对联、贴窗花第515章 全鱼宴第66章 蝴蝶谷第547章 古梅第439章 七夕第68章 竹林谈心第74章 回村 童趣第664章 今年的发展方向第667章 范茗要走了第602章 老爷子的回礼第717章 安排第415章 认干亲第21章 大秦岭第85章 修房子第310章 雨夜惊魂第465章 大雾弥漫第367章 拂去第51章 进山第483章 八月十五第473章 买种子第353章 我是悟空,你是八戒第438章 木红鱼的往事第554章 这算是争风吃醋吗?第19章 桂花香第420章 杜鹃、牡丹第43张 春宵一刻第197章 来头大的镜子第298章 桃子熟了第379章 建木屋第589章 锣鼓第127章 老爷子下山第361章 水陆庵内第572章 竟然还有人第650章 偷猎老虎之人第708章 老巢第155章 种菜种瓜第371章 浪漫温馨第512章 游峨眉第553章 老人的奇怪第98章 胖子“皇军”第301章 帮忙摘桃子第191章 小冲突第337章 南瓜盖被第598章 又是一年杀猪时第391章 蔡雅芝的担心第28章 玉雕院落第96章 盆景交易会第三百七十六章第679章 带在身边治疗第571章 承影剑第140章 过完年了第365章 露天浴场第650章 偷猎老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