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生民何计乐樵苏

当获胜的消息传到后方的江陵城时,自然又是一番欢喜鼓舞的情形了。

事实上,这场超过预期水准的荆门之战让周淮安觉得有些惊喜和意外。就像是自己好容易招揽到手和养成的,高潜力与成长值NPC从普通精英模板,积累了足够经验和战术、技能熟练度之后,一下晋升到了高级精英模板的那种心情。

在冬季打战,尤其是野外进行化整为零式比较原始的游击战术,都无不是格外考验军队的组织和训练度,以及相应后勤保障能力的高难度项目。尤其是是相应人力物力转运和补充上的消耗,是正常情况下作战成本的数倍之多。

因此,哪怕事先做了许多准备,但是各种的冻伤、生病和其他意外状况,还是屡见不鲜的。还是就是各种骡马车船调遣和组织上的损失情况。

但是最后葛从周居然不但将其预期中凭城以待的防御战和拉锯,变成了主动以攻代守的反击战,还得以达成大致目标的程度,并且居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成果。还真不愧是另一个时空和历史轨迹当中,深受时代气运所钟情的知名历史人物之一啊。只要一有合适的机会就会自然而然的崭露头角了。

而对于周淮安而言,能够用物资堆出来的胜利,总比用人命堆出来的要好得多;消耗和损失掉的东西毕竟是死的也是可以再生的。但是经过一次又一次战斗胜负而吸取经验活下来人,却是可以不断增殖和传播、扩散优势的宝贵财富。

不过除了一轮嘉奖和休整调防的命令之后,他又重新注意力和精神放到善后事项上去了;地盘不断扩大了,合用的人手就变得越发紧张和缺乏起来了。然而目前也集中有限的资源和人手,只能优先解决和针对,最关键的节点和事项。

所以不但他身边那些新旧的部属都被支派出去,就连率军前来支援的霍存也没有闲下来的机会,就被赋予了一个新的任务。也就是率领那些地方上新老参半的驻队武装,配合王重霸的新编水军来清剿,沿途水路附近的那些山匪、江盗之流,及其藏匿和附身的村寨集镇之类的潜在土壤。

虽然其中相当部分的存在,曾经在之前太平军的北上攻略当中,或多或少的出过力或是得到过好处;但是在即将成型的太平政权新秩序下之下,他们既然不想有所改变而出来,追随义军谋求更好的发展和新天地,依旧坚持沿袭这过往亦盗亦民的传统陋习,那就不要怪被历史的车轮给碾压成齑粉,而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中了。

这段时间他也化欲求不满为动力,化身成为高效率的工作机器,不停的接见各种人物和接受部下的汇报。一军本身的起点就偏向底层起步,因此一切工作上的口头和书面材料,都以直白和简单明了著称;

作为基本的体制规范,其中既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繁文缛节;差不多五到十分钟之内就可以处理完一次会见或是例行的书面报告,只有极少数比较重要的事项,才值得他破格超时来处理。

当然了,这个时代的普罗大众绝大多数还是蒙昧而愚钝居多的,光靠同情和善待是不足以触动和改变什么的。所以想要改造他们成为太平政权的助力和基础;就只能一方面用看得见的利益和改变去引导,另一方面用严格的纪律和制度来鞭策、约束他们;

就和通常意义上放牧和驯化羊群的道理一般,最终目的就是让他们适应太平军带来的变革和创新,最终从整体上认同和自觉融合进这个整体氛围当中。

而周淮安在这过程当中,也发现自己新近无意间有解锁了一种辅助功能,就是既图形扫描记录之后的语音文字录入;也就是说,直接可以一心多用的将部下汇报的内容,变成数据库内相应的记录;

待到有需要的时候,再调集相关关联内容出来对照分析,自然就会得出所需要的结果来。再加上过目不忘式的文字扫描能力,这样处理起公务来就是更加的事半功倍效率颇高了。

而相对于湖南境内正在热火朝天的剿匪清道和恢复生产当中,后方的岭南地区却是有些平静无波的,早早迎来了春耕的时节了。如今太平军之下的岭表地区尤其是珠江流域,经过这些日子里数度收成的积累之后,已经拥有了相当可观的粮食和剩余产品了。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一方面是体现了天下大丰的富足与民间资源的亢余,另一方面则是代表了整个时代普遍性存在的物流和讯息上的滞塞;从而导致这些地方产出的资源,大多数无法以合适的渠道流通出去,成为增加市场经济活动当中总体财富的源泉;而只能白白堆在仓库里等着发霉朽烂。

粮食是古代社会最主要的资源和流通衡量物之首;哪怕社会上所有的通货和代通货都失去作用,粮食也依旧可以充当以物易物的基准来继续使用;毕竟在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体制下,没有钱还可以勉强过日子,但没不吃粮食真的会死的。

但是存在仓禀里的粮食一旦过了最基础的保质期之后,就处于时刻的贬值和耗损当中了;虽然采取硫磺熏蒸法和灌烟(二氧化碳)法来杀虫除霉,以增加粮食仓储的保质期,但是岭南普遍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依旧是大量仓储的烦恼和困扰所在。

所以作为一个稍有远见的人,就必需考虑到将这些不易保存而很容易受到损毁的资源,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转化各种更有保存效率,或是具有长期附加值的事物和成果。

比如以粮食为报酬和支付手段,组织大量的人力修缮农田水利、道路桥梁等大型工程;只要不是太过黑心把人往死里盘剥的话;不但可以通过有偿劳动来变相的赈济和充实,那些社会底层穷苦人家的积蓄私藏和潜在抗风险能力,同样也能够锻炼出大规模的组织效率和手段,以及同心协力的集体观念来。

或者通过深入的精加工手段,以一定损耗和下脚料的代价,变成饼干、罐头等保存期更为长久、附加值更高的同类事物;这样同样更具有备灾备荒的价值和用途。

但在这一方面则是军用罐头的改良和升级存在相当程度的障碍;一方面是镀锡的白口铁皮实在贵了点,另一方面则是陶罐的密闭性和保质期都不怎么尽如人意;也许需要玻璃制品能够更为廉价的批量生产之后,才能有所改善呢。

或者干脆就是在整体统筹之下通过海外贸易的渠道,将这些剩余的农产品折转变现成其他类型的资源。同样也是一种有效增益和做大市场流通价值的间接手段。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做法,就是对外战争来变相转化成相应的战果和斩获;一方面可以多少变相的转移内部矛盾和关注力,一方面则是藉此获得更多土地人口,财赋和其他持续再生的资源,来把原来的基本盘不断的做大。

而体现在湖南当地的具体措施,则是那些被武装和发动起来的剿灭山匪、江盗和土蛮的地方部队;以持续消耗大量的资源储备为代价,获得地方上治安和统治秩序上的长远加成和发展潜力。

事实上,随着壁板信号塔为核心的诸多转运粮所(兵站),和附属的屯田区(集体戍垒)建立起来之后,这些依靠山高林密的掩护与水路流窜便利,而得以长期活跃在地方上的存在,就越来越发无能为力了;

要么在物质极度匮乏和困难之下,被封锁和挤兑的纷纷出山接受编管和改造,要么就是不敢对抗而纷纷逃亡道太平军所尚不及内陆深处去。

所以在周淮安主导的治下,是不允许有大户以传统的理由把粮食等农产品贮存起来放着发霉的;这就和大毛慈父治下的集体农庄和剩余产品的再分配,才是走出战后萧条与混乱的道理一样。

另一方面则是随着在荆湖战事的推进,而逐渐体现出来这个时代武器材料上的局限性问题。

普通的铁质冷兵器还好说,只要不断的摸索改进钢铁材料的配方和持续投入人工、原料资源,就能发挥出初级工业化批量生产的规模优势来;就算是有生潮锈蚀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最简单的抹油到氧化镀层的材料处理来解决。

但在远程投射武器上就有些麻烦了。虽然太平军保持了较高的弓弩配备率,但是一路转战过来相应的损耗率也是居高不下。别的其他不说,在刚刚发生的荆门之战当中,就足足损坏和崩断掉了数千张硬弓、强弩。

这倒不是什么管理不善或是其他人为上的因素,而是作为传统弓弩材质的竹木、角、筋和胶,本身就是容易受到明显环境和温湿度变化影响,容易变形、变质而无法长期贮存的生物材料。

比如高温和寒冷之下弓臂和弦线的热胀冷缩和干裂,在饱含湿度的雨水下弓弦松垮,胶质脱落;乃至长期贮存当中的霉变、虫蛀、朽蚀的问题;所以除了例行常温干爽通风环境下的保存之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取出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替。

只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定期及时将那些不合用的部分替换掉,才能保证事到临头启用时的基本战斗力;不然上了战阵真的是要人命的结果。虽然说作为山地众多的岭南地区,获取这些材料及其副产品来源比较广泛,但是因为气候环境的缘故,保存不易的损耗成本始终是一个大问题。

就像是当初广州武库里那些落入义军之手,而在管理混乱与保存不善的情况下,仅仅才过了一年多时间就相继变得不堪所用的武器装备一般结果,令人啜叹不一。

而出于批量性的材料产地和损耗补充便利因素的缘故,举天下之大能够维持成较大规模的建制弩兵序列的,也不过是南方的巴渝(剑南)、宣润(江东)、淮扬(淮南)、荆湖(江西)、桂管(岭南)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地方而已。

而体现在岭南地区的则是桂州白弩兵,发自于湖南的则是江陵弩手;在中唐宰相元稹的《代谕淮西书》中,就有“魏博之骁骑、江陵之强弩”。而这两处往日朝廷重要的弩坊产地,正好都在如今太平军的控制之下。所以不因地制宜的充分利用起来,简直是对不住自己的眼界和常识了。

所以,除了在弓臂和弩身上用铁片夹竹来增加强度和寿命之外,太平军后方的营造部门还打算在传统的拓蚕丝线和兽筋、牛皮索的基础上;继续尝试用钢铁拉丝出来的细线,与耐酸碱腐蚀的剑麻纤维绞缠在一起,以获得蓄力更好更方便长期使用的新弦线来。

但是相比这些发展潜力和上限已经没有多少余地的冷兵器。周淮安其实更在意其实还是那些正在摸索当中,用水力机械冲钻出来的火铳身管试验品。只是眼下连原始火炮铸造开膛的批量化生产,都尚没能达到预期要求,就更别提这些更加精密单兵火器了。

不过,后方的位于南海县的军工生产部门,却是根据他给出的指导思想和大概方向,给搞出来了另一种过渡性的东西。根据水路信号塔传来的消息,刚刚就从广府启程通过水路船运给押送了一批过来了。

是不是种田经营和生聚发展的内容写的多了点啊。。

第四十六章 心思(五)第五百五十章 三川北虏乱如麻(续五第919章 按剑心飞扬(中)第二百七十三章 扶摇二第五百三十一章 世事漫散随流水第三百四十四章 岂信长江有逆流第859章 战城南,死郭北(续二)第二百四十七章 意恐3第五百五十九章 中国浸强胡浸灭(续 章节又弄反了第五百八十六章 弓矢新韬士马残(续二第1050章 鱼贯度飞梁(续第637章 齐唱离歌愁晚月第一百七十四章 交会第827章 愿为忠臣安可得(下)第二百四十六章 意恐2第四百九十二章 建牙新睹靖岩疆(中第1039章 使者遥相望(下第731章 传道单于夜犹战(中第一百一十章 潮南第三百九十五章 铁骑拥尘红第五百零十四章 峡江试险眼初开(续第九十五章 想法第一百一十三章 仇寇三第二百一十章 交州5第一百七十五章 波谲第六百零六章 林间立马罗千骑第四百二十六章 各般(下第730章 传道单于夜犹战。第三百四十一章 生民何计乐樵苏(中第五十八章 城下 (续三)第一百八十六章 潮动4第三百二十一章 表里两相知(下第四十八章 后续3第二百六十章 峥嵘5第五百七十九章 千岩烽火连沧海(续八)第一百七十九章 土蛮上第975章 挥刃斩楼兰(续第1017章 分兵救朔方第835章 思子良臣诚可思第906章 虎竹救边急(中第1045章 雁行缘石径(续第722章 此时顾恩宁顾身(下)第十八章 还是活着(下第909章 虎竹救边急(续二第808章 人生只合扬州死(续)第750章 秦王筑城何太愚第五百三十七章 底事人心苦未平第三十九章 优待(中)第一百五十八章 碰撞第648章 坐将文教镇藩维(中第五百三十九章 底事人心苦未平(下第1033章 天子按剑怒(中第668章 马嘶深竹闲宜贵(中)第944章 列卒赤山下(中)第921章 按剑心飞扬(续)第716章 一朝祸起萧墙内(中第一百一十三章 轻伏(中第三百一十二章 逞勇赴江汉(中)第七章 在北 下第三百二十七章 长恨人心不如水(上第909章 虎竹救边急(续二第二百三十七章 再定4第634章 紫泥远自金銮降(下第四百章 人心不尽足(下第1009章 行歌归咸阳(下第五百五十六章 中国浸强胡浸灭第二百五十一章 发端第六章 在北第一百三十三章 余响第886章 虏阵横北荒(中)第694章 手招都护新降虏(下第964章 画角悲海月(下 又是4000字第844章 枭骑战斗死(续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惊雷5第二百五十八章 峥嵘3第1056章 箫鼓流汉思(续二)第674章 会作王门曳裾客(中第十五章 继续活下去(下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方2第二百四十五章 意恐第727章 遥闻鼙鼓动地来(下第1039章 使者遥相望(下第639章 齐唱离歌愁晚月(下第八十二章 公审第1051章 鱼贯度飞梁(续二第792章 孤魂流落此城边(下)第三百零一章 后事尚维艰(上第728章 遥闻鼙鼓动地来(续第三百三十六章 或闻通鬼魅(下第951章 开营紫塞傍(续第963章 画角悲海月(中第1031章 虏阵精且强(续二第七章 在北 下第941章 杀气凌穹苍(续第1043章 雁行缘石径(中第二百一十八章 各方3第四百六十四章 迥戍危烽火(下)祝大家新年快乐第1009章 行歌归咸阳(下第六百零八章 林间立马罗千骑(下第八十八章 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