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挥毫泼墨

作为帝国巨头四大天王之一,房乔的影响力,不是一般官僚可以短时间内比肩的。即便是有地方世族的支持,顶天也就是温彦博这个层级,说到底,候补天王的意思,就还不是天王。

典型的一点,天下诸道各州刺史、长史,其财政权、人事权的权力,做官做到死,也不可能像房乔这样挥洒自如。

房玄龄说要总督府置省内“钱库司”,那省内有司就成立了,一干要员从长安、洛阳、武汉或借或调,横竖不超过一个月,就搭起了架子。环彭蠡湖的“调研”忙归忙,也死了人,但摸底的前期工作房玄龄要说做,就没人说这不行那不行来推诿。

谁推诿就查谁,房乔做“黜置大使”的时候,这帮地方土鳖连开元通宝都还没见过呢。

省内总督府新旧空缺放在那里,房乔的底气也是相当足的。“钱库司”作为江西省财政厅,对整个江西是“一揽子”统筹,当然了,因为江汉观察使府的存在,就刨除了武汉。

钱怎么来?

房玄龄也不含糊,作为尚书左仆射,连“跑部钱进”都不会,他还混个屁?再说了,也不需要他去跑。

他房玄龄这张脸往弘文阁一放,难道就不值个百几十万贯?

弘文阁“闻弦知雅意”,也没有废话,上禀辽东,皇帝行在就传来消息:江西草创,税赋自当酌情减免。

收到皇帝传回来的消息,弘文阁一干老秘书就琢磨了:这他妈啥意思?

好在魏王殿下身边不都是废物,几经揣测,心想大概是皇帝老子允许房相可以多截留点江西的税赋?

贞观朝的税赋变化还是比较大的,分水岭就是“伊予铜山”正式出口铜锭进入中国,基本上解决了京洛、淮扬、苏杭的“钱荒”。于是这些地区缴纳税赋,也逐渐从实物税变成了折算银钱。

当然对李董来说,苏杭这地界并没有执行严厉,因为暂时不属于他的基本盘。中原地区,李董是非常强硬地推动“货币化”。银钱在手多方便啊,粮食仅仅是为了维持常平仓,诸道往往在籴粜之间,贴个两三文钱一斗总是要的。

若非要“维稳”,鬼才愿意贴钱进去。

就为这个,还要坚决打击“豪强”,防止“发国难财”的大户们煽动民变,可以说是相当的得罪人。

除了李董的核心地区,不仅仅是房玄龄所在的江西,基本上其余地方,李董都是愿意放一放手,一般都是“因循旧例”,这个旧例,往往都是隋朝时期的故事。

这也是为什么武德朝的律令,基本就是隋朝的改了个名字。

连户籍统计,整个武德朝都没有做过,关中都没有统计,更不要说全国。当然这跟当时天下新定,山东世族把持中原,有很大的关系,但执行力上不得不说,颇有划水胡混的嫌疑。

于是房玄龄要弄点钱在总督府机动,李皇帝是允许的,横竖这年头也不可能是房玄龄来起头造反,再一个,总督府也不涉及到军事。

更何况就这年头江西的道路,就算有人造反,能不能一个月内出一州之地,还特么两说呢。

房玄龄就算要造反,也得等他“钱库司”把钱存起来修了路之后,再去多说。

所以房玄龄在江西的“钱库司”一个进项,就确定了下来,只是到底要截留多少,还有待商榷。

实际上房玄龄在现钱上,并没有指望税赋,江西是从整个江南道拆分出来的,没有整饬河道、沼泽、山地之前,就是典型的穷横。饶是“豫章郡”这样的鱼米之乡,一到发大水,那当真是到处都是鱼在稻田里吃米,全他妈给淹了。

按照有司统计来看,河堤、湖堤、江堤总里程少说要五六千里才能保证不出大的水患。就这,还得从武汉借调测绘狗,否则还得走弯路,两条腿走能走到什么时候去?

但实物税在这时候的江西,还是相当有用的,“民以食为天”,吃是头等大事,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要吃饭。

豫章师范学院筹办,要紧的地方也是吃,教员、学生的吃管好了,就算是成了一半的事情。剩下的,发扬一下精神,号召一下动力,咬咬牙对付个三五月,不成问题。

真正的现钱来源,有两个,一是问江西地方的土豪“借”,这个“借”倒也不是厚颜无耻的抢劫,而是凭借总督府的权威,在“豫章郡”设立新市,这些个市镇,都是和武汉对接的,一应资源,都可以让武汉承销。

二是总督府问武汉“借”,这个就是之前修桥铺路修堤开渠的路数,拿“过路费”充抵工程费用之后。各运河、关卡处的津口、市镇地皮,直接卖给武汉人。当然江西老表也可以买,只要肯掏钱,谁还管钱是谁的?

赣水是直通彭蠡湖也就是后世鄱阳湖的,隔湖相望,都昌县所设船务学堂也不是没人知道,所以江西总督府“卖地”的那些地到底好不好,有点见识的都琢磨着筹钱做个二道贩子。

而且因为总督府统筹,什么地方能卖,什么地方不能卖,基本就是房玄龄说了算,别人想要卖给武汉人,武汉也没谁有那个胆子跑来拆台。

有心找淮扬、苏杭的,人都不愿意来江西,他们何来把握千里迢迢买地还能攥住了发家致富?

兜兜转还是要找总督府求房玄龄“指点迷津”,连狗都知道,武汉那边只认房玄龄,其余本地老表,一干不认。

因为武汉的鼎力支持,房玄龄在江西镇压坐地户可谓“大杀特杀”“几无一合对手”,贞观十九年秋冬交际的光景,总督府的威权算是彻底建立,总督府说要疏浚余水入湖段河道,余干县全体上下表示全力支持,争取大干五百天,增加稻田四十万亩。

总督府说要修一条南昌到建昌的弛道,两地百姓交口称赞,表示“要想富,先修路”“响应总督号召,发扬劳动热情”。

至于像丰城县这种总督府还没有说什么,就主动开始邀请工程队进驻勘察的地方,一时为“江西楷模,赣水表率”,总督府为此特别表示,豫章师范学院可以多给丰城县几个招生名额。

跟房玄龄家二公子“交情莫逆”的宣州一把手颜籀颜老汉,在看到房玄龄半年不到就把江西各地刺头梳理的服服帖帖,也是叹为观止,不得不承认,能混成四大天王的猛人,从来没有浪得虚名的。

而房玄龄一手拿着钱袋子,一手拿着官帽子,也不是说就万事大吉。对于来年的官员考绩,总督府针对环彭蠡湖,评定标准就一个:里程。

江堤、湖堤、河堤、沟渠、运河……

验收里程达标,官帽子不缺,钱袋子敞开。而这个考绩标准,也不是随便就定下来的,农耕时代的水利设施优劣,直接就决定了粮食产量大部分行情。

有没有都江堰,有没有郑国渠,有没有刊沟,对这些水利工程所在地而言,就是天壤之别。

想要从“泽陂遍布”进化成“鱼米之乡”,给工业时代的化肥无上限供应,除了造成水污染,没有任何意义。

但水利工程水利设施的完善,却能够让粮食增产翻一番翻两番,按照总督府长久以来的勘察,倘若环彭蠡湖“治水”“治山”妥帖,田亩增加的数量,再养活个五六百万人毫无压力。

在这样的数据支撑下,房玄龄如何不心动?

千几百年后,人们提到彭蠡湖或者鄱阳湖成为“鱼米之乡”的首功,怕不是早就在彭蠡湖给房玄龄立个石像,让后世子孙前来祭拜。

至于名声之外,仅仅是二三年之后的收益,一亩地哪怕就算一石,一百万亩就是一百万石,而这里,又何止是一百万亩!

有些地方在唐朝时期其实还不存在,典型的就是连云港和南通,两个都是从水里冒出来的沙洲,然后逐渐和大陆连接而成。很多现在人口五六十万左右的县级市或者县城,之所以现在能够养活这么多人,是因为五六十年代的水利设施,最典型的就是各个地方的“共库”。没有这些五六十年代的水利设施,照着现有人口砍一半再砍一半再砍一半,差不多就是封建王朝能够养活的人口极限。

第一章 保利营造第四十四章 反派第七十三章 过路费第六十九章 互相安慰第三章 缓冲第八十一章 牛郎第四十六章 运数所至第三十五章 给道士算命第九十五章 大无畏第三十七章 五步杀一人第六十四章 称赞第六十九章 张公来啦第四十一章 时代变化第四十七章 阶级属性第六十六章 深坑第七十三章 有个交情第十三章 很满意第九十八章 冒进第十七章 半日闲第三十七章 王法追求第一章 定策第六十一章 可怜第四章 太年轻第四十六章 表哥的进化第五十二章 那时长安少年第三十章 何落于人后第十一章 看透第八章 拿下(我只是想要点票)第十四章 增长点第九十章 挑不出错第四十九章 沔州景象第二十二章 万万没想到第六十七章 都差不多第九十章 填人第七十章 战栗第七十六章 发现第八十四章 家业(一更求票)第七章 前程似锦第十八章 进献第三十章 忍不住第八十六章 拘留所第二十章 问程老三借钱第五章 大丈夫第四章 太年轻第六十章 安心糟心第二十一章 食为天第八十章 有恃无恐第九十六章 出行第八章 拿下(我只是想要点票)第九十一章 人生如酱缸第八十七章 两难境地第三十七章 批判和武器第六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五章 忠孝后辈第六十章 仁者爱人第三十章 李大哥第三十七章 艳刀第六十章 安心糟心第三十一章 闻弦知雅意第三十八章 编排第七十三章 我把你当兄弟第九章 喜事第五十六章 萌芽第三十六章 是熟人第九十八章 朝野“合流”第十一章 过分第二章 王孝通第六十二章 惊人猛料第十一章 大开发第七十二章 水墨画第六十一章 瞧着眼熟第五十七章 江湖名声第二十四章 纠结的人选第六十五章 水平第六十九章 修通之后第五十五章 宽慰第九十八章 朝野“合流”第五十九章 人的名树的影第六十六章 难也不难第二十六章 来个痛快第九十章 挑不出错第五十二章 程处弼又来了(一更)第三十章 单道真第三十七章 人事变动第四十五章 九鼎第三十五章 角度刁钻第八章 今时温二第九十八章 喜欢第八十七章 勇猛精进第四十六章 别样幼学第八十一章 闲王第五十四章 一池水中一池鱼第七十九章 老国公寻欢又作乐第五十七章 棉布(第二更)第五十五章 卢照邻(求票)第十四章 都是坏种第二章 文教盛事第九十五章 决心第六十一章 长孙的矛盾第六十六章 韩剧害人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