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翅膀一扇

“这价钱,扛不住了。”

“扛不住也要扛,‘海角奴’明年价钱也要涨,你现在不买,明年也要买!新庄现在招个人工,一天最高已经到了四百文,这还能用得起?算下来还不如买官奴划算!”

“可这武汉的价钱涨的恁高,昨日有个瘟牲,硬是拿了四百贯买个奴婢,这入娘的,整整翻了八倍。当真是个死贱种!”

“现在这行市,利润还是高啊。”

武汉并没有禁绝人口贸易,尽管牙行是打压的,但打压的由头,却是针对在外拐卖人口。如今的“奴隶市场”,主要货源来自东海,倭奴从贞观十八年开始,已经逐步替代高丽奴,成为市场中的主力。

东海奴隶贸易的利润有多高呢?

最低利润是百分之一百,也就是说,投一文钱进去,能够保证一个来回,这一文钱变成两文钱。

而造成如此恐怖利润的原因,是多重方面相互影响促成的。

第一自然是中国对贵金属的饥渴需求,金银铜的需求量是没有上限的,哪怕“伊予铜山”以及“东海金”的大量回流中国,唐朝整个国家层面而言,还是“钱荒”。辅助支付手段中,绢布、麻布不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增加了一个棉布。

第二是扶桑的初级消费市场形成,其主力又是分成三部分组成,一是王万岁、单道真等民间武装力量;二是扶桑诸国的贵族、武士阶层;三是朝鲜道曾经留存过的国家遗族,大多都流窜到了扶桑。

第三则是唐朝内部各大海港、内陆港对劳力的极度需求。

这三个主要原因,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暴利贸易。

而“王下七武海”之流的御用海上流氓加入,更是让人清晰地认识到,这片海域的利润,已经让皇帝老子都动心不已。

原本在十年前,登莱诸地的奴隶上岸价,也就是五十贯左右,但随着唐朝进一步对辽东诸族生存空间的挤压,这个上岸价每年都以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二十之间的涨幅,不断地提高。

到如今,现在在扶桑诸国的奴隶采购价,唐朝方面的保底采购价,已经变成了五十贯。

而奴隶经过漂洋过海,抵达登莱或者淮扬,其价格,最次也是一百贯。倘若是直通杭州或者武汉的,这个价格很有可能再提价一倍,也就是两百贯。

价钱有虚高,但对如今疯狂的市场而言,奴工数量基本等同于商家的实力底蕴。

并非是所有城市都能够像武汉这样,尽可能地利用机械,而即便是武汉,其数量也只是一小部分。

实在是机械从设计到生产到加工,乃至到操作和保养,都需要一定的受教育劳动力。张德所施加影响的武汉,还不至于奢侈到这种地步,把为数不多的“受教育”人口,填到这种无谓的消耗上。

尽管在老张眼中,这种“受教育”人口,连非法穿越前重复劳动流水线上产业工人的一根毛都不如,可在贞观二十年的当下,这种人,就是“英才”!

所以武汉方面,只能是定点定期使用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才能基本满足武汉本地的新式农庄生产。

当农忙时节,不管是补种插秧还是收稻打谷,雇佣的临时农民,已经成为了武汉的一个特色。

“打工”这个概念,在贞观十七年之后的武汉,并非是前往汉阳和江夏两地的城市工坊中。而是前往新式农庄中,去做单一的统一指挥的农活。

当“稼穑令”发布临时招募插秧工多少多少,就会有各种地方不同职业的青壮男女,前往告示言明的农庄去做工。因为是临时工,所以往往工钱“不菲”,基本是城市工坊中日薪的一倍以上。

同样的,在北方如西河套地区华润号说开发的农田,秋收时云集的“麦客”,最高时候,一次投入抢收的“麦客”,可以达到六千人。仅仅是一天的工钱结算,就超过九百贯,因为西河套的行市,在贞观十一二年时,就要包吃住。

张德并没有干预这种市场行为,于是市场自然而然地,让权贵商人们,都琢磨着如何“开源节流”。

而他们的运气是如此的好,背靠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帝国,于是就不断地鼓动不同层面上的掠夺,其中自然就包括了人力资源。

那些出海大开眼界的御用海上流氓,使出了他们能够想到的一切手段。威逼利诱收买勒索,无所不用其极。温柔一点的,收买扶桑诸国权贵,而本地权贵为了利益,毫不犹豫地出卖了自己治下的“百姓”。当然更多的,是通过输出战争,对邻国仇敌进行掠夺。

于是整个东海航线上,大量充斥着争相发卖同族之人为奴的扶桑贵族。在“王下七武海”掀起第二次海上浪潮之前,倭奴最憎恨的往往不是唐人,而是自己人。

唐朝每条开往扶桑的船,带去的都是丝绸、棉麻、陶瓷、漆器、家具、农具等等消费品,抵达扶桑之后,这些商品都交易给了当地的唐人、唐军、扶桑贵族、野人部族头领,然后换取大量的贵金属、木材、粮食、海货、珍珠以及人口。

而满载这些物资的船只,有的开往辽东,直接奔赴石城钢铁厂;有的开往登莱,转道沧州、幽州;有的开往苏州,转道常州;有的开往扬州,最终前往洛阳……

至于更远一些的新航线,比如开往流求,奴隶在流求进行二次交易,往往一个倭奴的价钱,就能当场翻倍成一百贯,然后被收归为种植园的奴工。交易的等价物品,又变成了黄金、灰糖、生漆、果脯、海产、粮食。

这些黄金、灰糖、生漆、粮食,又会运送到武汉、襄樊、长安。

庞大的贸易航线网络,在贞观十八年时,已经相当的成熟,因为地理位置,时人多称之为“东海财路”。

然而这根本无法满足唐朝内部的胃口,广州、交州、爱州、欢州喜报连连,杜正伦宣慰南海功成,“海角奴”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南海从原本的“流放地”,瞬间变成了国朝禁脔,私藏澡盆。千里石塘那些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岛屿沙洲,不仅仅是大海的点缀,同样也是南海航线上的座标。

原本因为“东海财路”的发达,南海似乎依旧平静。

但是伴随着贞观二十年突然爆发的短期劳力缺口,整个南海上空,云层仿佛都要汇聚成两个字。

“涨价!必须涨价!”

“倭奴五十贯,海角奴也要这个价!”

“杜南海这么辛苦,你们广州就给这么点打发?莫不是看不起杜南海,看不起朝廷,看不起圣上?!”

“放肆!说涨价就说涨价,攀扯什么杜南海、朝廷,倭奴用得熟,这是江淮江南的经验。海角奴甚么时候有这口碑,老子别说照着倭奴给五十贯,再贴你十贯又何妨?”

“哼!你当我们是夯货?!武汉现在甚么价钱,你瞒得过别人,瞒得过我们?交州是谁坐镇?那是李公!皇室宗亲,消息能比你们广州人差了?!”

“喂!武汉是武汉,交州是交州,武汉是你阿爸啊,涨价关你屁事?!”

“对啊,武汉就是我阿爸啊,我大人在武汉营造局的啊——”

“大哥,讲话就讲话喽,恁大声作甚啊。五十贯就五十贯嘛,和气生财,和气生财啊。令尊富贵荣华,小弟一向仰慕的嘛,来的时候带了两盒合浦珍珠,一盒是我孝敬武汉阿爸的,一盒是小弟对大哥的敬佩……”

“……”

贞观二十年,扬子江上到处在招工用人,然而愁苦的不仅仅是武汉、淮扬的官商,遥远南海之上,也不知道是几人快活几人忧愁。

继续求票,上个月二十万字没达成,差三万字。这个月干上去!

第二十八章 运作第六十七章 莫要欺负人第八十章 长孙之谋第七十一章 洛阳渐变第八十二章 锐意进取之气第二十章 玩火第三十一章 赚头第四十三章 气度第十七章 简单的事情第七十七章 凉州行第三十八章 二代少年第三十章 谋生第六十六章 贤王不闲第八十七章 绝非偶然第三十章 隐疾(第一更)第三十七章 王法追求第十九章 人才难得第八十四章 专业的不务正业第二十二章 得寸必进尺第二十章 伊予铜山第七十一章 你们对算术一无所知第四章 心情复杂第四十四章 好本事第六十一章 回忆狗第二章 看不见的投入第十五章 成交第四十一章 奔头第六十七章 太谷县令(一更)第三十四章 要优雅第五十七章 长安来的信(第二更)第三十五章 星汉灿烂第四十六章 表哥的进化第六十九章 明枪易躲第二十章 仙人指路第六十一章 可怜第五十五章 暗爽不已第七十五章 另类孤臣第八十三章 一桩“富贵”第八十章 想开点第六十七章 货币变化第九十五章 摩诃耶那提婆奴手札第六十章 令人感动第六十七章 疯了第九十六章 变换第七十九章 又到取名时第二十七章 继续流芳百世(求推荐票)第六十三章 双壁才女第六十二章 病退第三十章 食肉动物第六十三章 躺着中枪杜正伦第六十章 不行第六十六章 跟谁姓第七十五章 另类孤臣第七十八章 地位第五十一章 初具规模的市场第七十八章 一阵风第六十二章 提督第六十一章 回忆狗第二十章 由头第二十四章 不同之处第四十八章 投资第二十九章 武汉第八十五章 大唐义士第六十四章 自有变化第七十六章 崔氏良人第三十章 谋生第四十八章 忠第八十章 半成利第五十一章 我妈干什么的第九十九章 流亡第六十七章 老干部(第四更)第十章 残酷的机会第七十六章 为国献身第五十九章 没有想过第十三章 猪肉炖粉条第九章 赴宴第七十八章 内在联系第五十七章 执着的人第二十章 仙人指路第十八章 进献第九十七章 这节奏不对第九十三章 变数第九十九章 冲杀第十五章 张德取字(第二更)第五十三章 有蛇出洞第六十一章 复杂的事情第七十一章 破壁第八章 孺子可教第十二章 振作家门第四十六章 饕餮第四十三章 皇帝是不同的第八十三章 老马识途第四十五章 画风第六十六章 北上第四十一章 政策空子第三章 闪了腰第六章 顺利南下第九十六章 蜜糖第二章 胡汉三的威力第五十三章 你来追我呀(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