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见缝插针

在贞观二十五年的夏季,中书令老大人长孙无忌悠哉悠哉做着“江东王”美梦的时候,清河崔氏徐州房的大家长,徐王府长史崔弘道,却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曾几何时,他想都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居然会带着全家老小跟人讨价还价,而这些个买卖,却又他娘的半点没有在中国,尽数在“扶桑地”,那个当年漂洋过海死八成的鬼地方。

“他们一帮玩数学的,怎么就跟军头搞在了一起?”

“‘王学’是钦定的算学本经,五都学子,多是要拿王孝通的正本来学习算学。这声望较之孔总理兴许是差了太多,可对北地军头来说,却是够用。辽州地方借用的,是王孝通的名声,而‘王学’子弟,不过是借用石城的产出,辽州的人力来发财。”

“换作以往,便是司马相如赚了一个卓文君。”

“正是这个道理了。”

别看辽州在国朝序列中比较年轻,早先还是汉胡杂居,更是灭亡高句丽的主战场。但因为战争的缘故,诞生了大量的中下级军官以及各种因功封赏的士兵。这些士兵在战争结束之后,虽然长期作为治安管理的从业人员,但同时也是最小的土地拥有者单位。

一个辽州的唐军府兵,往往比传统的河北道州县小农要富裕得多。

首先他们最少有一匹马,其次牛羊数量可观,因为能够获得督府、兵部奖赏,一定是有所斩获,这个斩获,行军总管府就算要抽水,抽得也没有朝廷狠,士兵可以留下很大的一部分。

然后这些府兵授田不是“中国”的三百亩,而是翻一番,六百亩起。土地并不肥沃,但绵延广大,东征驻扎原地,改籍辽州的府兵数量在两个府左右,五千人上下。总授田三百万亩,配套山地和荒原,总土地面积大概有五百多万亩。

基本山,这就是清空契丹、扶余等蛮夷之后的唐朝基本盘,而每一个府兵往往身后有十张嘴要养活。除了妻妾子女之外,还有奴婢、雇工。

凭借辽州的土地产出,根本不足以养活这么多人,那么要么继续打仗授田,要么开源节流。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除了打仗,老家种地的经验在辽州就是个屁,府兵们也就不得不琢磨着开源节流。

而石城钢铁厂的“数学家”们,恰好也在发愁,结束高句丽战争之后,这产量该怎么解决,总不能全塞到辽阳去盖个大城市吧?

唐朝虽然盐铁控制远没有汉朝那么严苛,但管制就是管制,只是留有余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石城钢铁厂要谋求的,就是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朝鲜道行军总管府,就是一条极为丰沛的路子。

除了常规兵部采购以及朝鲜道行军总管府的补给之外,朝廷当年镇压“巨野余孽”,是允许民间组成“忠君爱国民兵连”的。

而这些民间“武装力量”,大多谈不上什么训练,朝廷也不允许他们成建制地训练,所以武器装备能将就一下即可。

但是这是一个口子,民间组织在“中国”可以不搞事,毕竟要忠君爱国之余遵守法律法规。可在“番邦”,那就不用受这个制约。

于是乎,在山东、江南世族豪门组团刷东海副本的同时,民间“武装力量”大量输入“扶桑地”。

既有豪门需要护卫的因素,也有底层“混口饭吃”的实际需要。

多方因素搅合在一起,就有了奇葩的产物,石城钢铁厂生产武器装备,但没有在国内武装“忠君爱国民兵连”,因为是在国外武装的。

既符合朝廷的规定,又创造了业绩。反过来,为了做大业绩,石城钢铁厂的那些“读书人”,就需要更加专业更多数量的“忠君爱国民兵连”,这就是石城钢铁厂那些个“王学”子弟和辽州中下级军官、士兵搅合在一起的缘故。

单独拿一个“王学”子弟或者辽州军官来说话,根本不够徐州方面看的。但是,两个军府的府兵,足够秒杀任何一个地方大族。整个北地中原七十多家接近八十家老牌世族,想要凑这么五千精锐出来,想也不用想。

每个老牌世家,拉五千人马出来,那不叫个事儿,咬咬牙,凑个两万人的队伍,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想要五千贞观二十五年的唐军府兵,那是做梦。

贞观朝初期跟周边蛮族,是没有武器代差的,技术上没有差距,只有体量上的差别。

但是贞观八年之后,越是时间往后推移,唐军兵器越是犀利。

以往根据隋制的横刀,每次作战,砍卷砍变形是很正常的事情,辅兵时不时就要拿着锤头给战兵的兵器敲敲打打,有时候主要工作,就是把横刀重新敲打平直。

军器监换人之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剧变,唐军府兵从自带装备自带干粮,逐渐转型为精锐装备靠配发。而这些精锐装备,全是消耗件,除非是战斗实在是激烈,根本没有时间补充,否则就是坏了重铸重造,不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

每一个唐军战兵,浑身上下,杀气不知道有没有,但就算有杀气,也一定被财气给掩盖了过去。

正常来说,一个蛮族首领用二十帐士兵换一个唐军战兵都是赚的,这年头打仗,数量固然重要,但质量更加重要。

中央军羽林卫能够三五百骑赶着数万敌军犹如赶羊,这就是金钱的力量。大多数蛮族弓矢,根本就破不了羽林卫的防御。一队羽林卫骑士发动冲阵,就是人头收割机。

这种情况,就导致原本社会地位应该相对偏下的中下级军官和府兵,在组团砍人的时候,居然不怂山东老牌士族。

而山东士族想要动用政治力量,这些个中下级军官也不蠢,早早地和“王学”勾结,那么最终在中央就是打口水仗,不会直接出现朝廷空降世家老铁来收拾一帮胆大包天厮杀汉的情况。

“崔公,可有甚么口信,要某家到苏州的?”

“‘王学’门人的胃口到底有多大,你去苏州,可以探探口风。到了苏州之后,记得先行拜访中书令。”

“崔公放心,到了苏州,某家便径自去虎丘山。”

“嗯,如此老夫也无甚要求了。”

徐州这里的谈判代表上了路,跑来崔弘道这里相商扶桑事情进展的窦氏族人就忙不迭地问道:“崔公,若张梁丰支持我们,还用和辽州人谈吗?”

“辽州那边,也是这么想的。”

崔弘道很是无奈地摇摇头。

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他们崔氏徐州房、扶风窦氏,都有女郎在张德那里,而且还生了一男半女,怎么看都是“自己人”。

可惜窦氏是新来的,不知道行情,张德这个畜生在崔弘道眼里,就他娘的是罪该万死!

这种畜生,根本不要去想用人情来束缚。

正相反,王孝通这个老头子,兴许在张德那里的面子,比崔氏女子窦氏女子还要大一些。

“唉……”

窦氏的人叹了口气,又问道,“那……崔公,可要窦润洲前往苏州一趟?”

“窦孝谌还是莫要有甚动作,留在润州老老实实等消息。张德这个人,六亲不认,不要作任何妄想。”

“是,但听崔公吩咐。”

见崔弘道话尽于此,窦氏族人也只好作罢。

第二十六章 提携第四十七章 联系第四十七章 大臣很忙(推荐票)第三十五章 始作俑者第二十四章 定胡碑(第二更)第十一章 兴旺第八十三章 推举第八十一章 惊人业绩第五十三章 结果论第十四章 壮胆第八十六章 烦心事第六十九章 魔幻韭菜第四十二章 不是等闲第六十章 不行第三十五章 星汉灿烂第三十九章 灰糖(第二更求票)第二章 响应号召第十二章 商议第八十七章 俱往矣第九十六章 大功德第七章 靠山第二十四章 气死第七十五章 崇道第四十四章 封神(第三更)第七十七章 未现之书第十六章 熬第七章 谋事在人第七十章 人老成精第五十三章 杜斩仙第六十七章 疯了第七十三章 有个交情第四十五章 失望第八十七章 勇猛精进第七十几章 从无畏惧第六十四章 现状第六十八章 倒腾第十六章 大礼第九十七章 我管他第三十七章 有趣第八十四章 挑战来临第三章 海阔第一章 气象万千第二十一章 西征万象第五章 轻装上阵第八十六章 新式林场(大年初二第二更!)第二十六章 铁路第九章 不顺第二十七章 孔曰成仁(第三更)第二十七章 时势择选第十五章 要有良心第四十二章 风口第六十一章 俱静第七十七章 花钱第六章 震惊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七十一章 洛阳渐变第四十九章 做官第五十章 功绩第九十九章 宣纸第九十六章 胃口第八十六章 刺蛇和飞龙第十四章 讲文明爱卫生第九十一章 忠厚长者(第二更)第七十六章 为国献身第七十二章 套路上的默契第九章 道生一第二十七章 令人失望第八十一章 简在帝心(求票)第二十七章 读书的方法第六十四章 榨干良心第四十四章 祥瑞中的祥瑞第六十六章 南行之利第三十七章 五步杀一人第三十七章 太子来了(二更求票)第四十章 过山东第四章 流言第七十四章 要敢想第二十九章 见一面第六十六章 深坑第八十八章 上钩第六十六章 所付几何第九十二章 房二郎的事业第八十六章 一惊一乍第九十九章 激烈第六十八章 钻营之道第六十二章 病退第九十九章 谁的银元第八十二章 新政令第八十二章 衍生需求第五十六章 为了煎饼果子(第一更)第九十二章 信息反馈第二十七章 资本第四十八章 满庭芳第七十五章 狗仗人势第三十九章 做媒第二十八章 被摩擦的人生经验第八十八章 顾问第七十八章 纠结的老阴货第七十二章 丝织竞争第七十九章 又到取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