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难也不难

说有类“分封”,那是绝对不为过。

国朝体制之下,对于海外新土不可能像对待中原那样看重。自汉以来的顶级精英,对于直接统治一块地区的需求,是有很清晰看法的。如果直接统治的投入成本远大于产出,那么,就不必直接统治,而是简介统治甚至只是影响。

典型就是漠南漠北,直接统治的回报率为零,对古典时代的帝国来说,直接统治就是个无底洞,半点产出都不会有

所以不管汉朝以来,主要工作就是在草原搞分化,或者说扶持代理人。

同样的,面对现在的“河中地”“天竺地”以及过去的扶桑、朝鲜道、苍龙道南北,也都是属于直接统治意愿不高的地区。

但伴随着人口密度增长,以及利益产出的极大提升,直接统治就有了经济人口基础。于是也就出现了类似“广交会”扶持地方代理人,乃至扶持地方小邦傀儡国主的现象。

利益使然,很正常的事情。

而“广交会”这种行径,就正如李奉诫所说的那样,有类“分封”。

因为广州、交州的地方势力,等于说掌控了一个海外邦国,一应制度都是健全的,除了一个傀儡国主之外,剩下的一切,都是由“广交会”把控。

对冯氏、冼氏、李氏而言,这是长久的基业,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利润。

南海、苍龙道可以这么搞,“天竺地”地域广大,又邦国林立,再加上摄入其中的敦煌宫军头多不胜数,自然也可以这么搞,而且规模还可以比苍龙道还要大。

最最重要的一点,海外新土按照现行政策,税赋极低。

大贵族不但不要缴税,理论上还是从别人那里抽税的。

仅此一项,就足够让大贵族拿出一部分的资源去投资海外新土。

举族搬迁的可能性不大,但分化出一支两支,则是毫无压力。

比如现在的广州冯氏,其根脚,其实是渤海冯氏,两地相去一万里,但冯氏的的确确在南方扎根下来,还做成了地方大族。

帝国高层的大贵族,需要分化出来的资源,可能只有整个家族的百分之一,但百分之一的资源,在海外也已经是相当恐怖的能量。

像侯君集这样的贞观新贵,手指缝随便漏一点出来,漏个几万贯、几百丁口出去,根本是不费吹灰之力。

但几万贯、几百丁口,在海外已经可以称作小邦。裹挟土著仆从的话,最少可以扩张为“胜兵千人”的中等国家。

而侯君集这样的贞观新贵,国朝有几十上百个。至于在野大族,除去已经覆灭的二崔一卢,依然还有七八十家。

这七八十家任意一家,分个十分之一的人口出来,就是万人规模。抛开各种变量因素,这样的万人,层层裹挟的话,规模比传统的西域大国还要强得多,可以做到“胜兵两千”甚至“胜兵一万”。

只是这些都是理想状态,正常而言,远离中原,就等同于“流放”。只是以往由中央政府执行,现在变成了大贵族豪门来执行,甚至可能是“自我流放”。

“诱之以利,也不是那般容易啊。”

“也没那么难。”

李奉诫和张德眼中的地方豪族,特点都是非常的鲜明。指望老世族拔一毛而利天下,难如登天。同样的,为一己之私而灭天下,他们也是屁颠屁颠半点压力都没有。

“兄长可有计策?”

“香料价格炒高即可。”

对于东南豪族,老张实在是太熟悉了。这十几二十年下来,武汉面对的东南炒家不知道有多少。

没有东南豪族不敢碰触的商品,畏惧……不存在的。

粮食、布匹、灰糖、白糖、陶器、漆器、高档家具、名贵木料等等等等,甚至盐也被炒过。

官盐的确是价格稳定,可南方一旦进入了雨季,个别地区涝灾严重,这时候管你什么官盐不官盐,市场上流动的,全是私盐。

一石私盐五十斤沙,价钱拉高到官盐的价钱不说,还有价无市……

而这种时候,官方为了赈灾,往往都是优先考虑粮食物资,总的食盐市场,拉高再多也没有多少钱。

但对东南豪族这些炒家来说,一个县几千贯,十个县就是几万贯。东南雨季到来之后,万一碰上内涝、山洪,规模一般都不会太小。航运受损的话,可能波及的就是数州之地,那就是几十个县、军寨、市镇。

除了这些地方,山中还有獠寨,还有山越遗民,这些大大小小的寨子、村落,加起来也有几十万人口。

时机要是把握的好,这几十万人口带来的利润,也有几万贯。

因为山民大多都是用山货、干货、皮子、木材、人口来交易,实物交易对小商贩来说比较头疼,但对东南豪门而言,这就是比现金还要好的好东西。

举凡大族居住的地方,往往都是有轻微的通货膨胀……

所以说,老张说炒高香料价格,倒也不是随口一说。而是海上贸易线中,天竺这一条贸易路线,不管是丝路还是海路,香料、调味料都是重头高利润。

而且国朝大城市的高端消费,早就下放到了“寒门”或者说市民阶层,这个总的市场规模,相当的庞大。

东南豪族并非没有挑战过武汉,只是炒作物价,拼的就是实力。东南豪门联合起来,总的资本不如武汉,这才不敢造次。

反过来讲,如果武汉先行放手某个物资,那么东南豪族,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价钱拉高。

炒家运作某一种物资,时限往往很长。哪怕是在局部地区炒盐价,那也是六个月左右的雨季、灾后恢复期。

至于说灰糖、白糖,那一般都是一年以上的运作时间。

倘若是天竺香料、染料、调味料,把往来航运时间算上,那最少也是一年半。

而市场疯狂,根本不需要一年半,十天半个月就会出现苗头,一个月左右就会全部发疯,两个月以后中低层都开始跟着凑热闹,半年左右,人人都在做一夜暴富的梦。

当年登莱、淮扬都有过几次炒家云集,只不过都被华润号镇压了下去。所以大部分时候,东南豪族的前期运作费用,主要在针对“忠义社”的公关上。

最近的一次,自然是“扶桑地”的粮食价格,输出的是粮食,收获的是贵金属。

“香料?”

“不错。”

面对程处弼的疑惑,张德点点头,“放出点风声,就说天竺地出现大灾,又或者海上船队遇上海啸,总之……香料短期内没有。”

老张两手一摊:“香料没有,染料也没有,调味料也没有。”

“恐慌”会蔓延,但贵族们的生活节奏却不会“恐慌”。只要卡住大城市中市民阶层的消费水平,前期就能撸一把很丰富的羊毛,这个诱惑,东南豪族不可能不心动。

至于之后怎么热闹,怎么掀起下海西行的狂潮,那都是后话。

而且不仅仅是东南豪族,西北老世族同样如此,他们常年盘踞在丝路的起点。在丝路断绝的时候,日子很不好过,好不容易熬出了头,自然是要把几代人的“损失”,变本加厉地搂回来。

以前有程处弼这条恶狗在“昆仑海”附近抢劫,还有敦煌宫这个官方流氓,现在程处弼抬抬手,松一松……一切都是这么的美好。

“当年有多少人奔赴登莱,前往东海;现在就会有多少人前往天竺,进入南海,进入苍龙道!”

程处弼连连点头,“只要来了‘天竺地’,是走是留,那就不是他们自己说了算。”

“只要有念想,留住人不成问题。”

张德又对李奉诫道,“东南豪族那边吹风,我亲自约谈他们。至于民间那些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就看奉诫你的表演。”

“哈哈。”

李奉诫听得有趣,笑出了声,“我这便成了个拐子,只是不亲自拐人,靠一张嘴皮子。”

第三十三章 开导第六十章 愁啊第二十九章 特殊贸易第四十四章 红口白牙第四十五章 失望第四十六章 胡人出身第八十章 外劳办第九十八章 西域钱粮第四十三章 随便收徒第三十四章 杜氏生产三要素第十七章 门房魏大爷第二十七章 美滋滋第二十四章 不同之处第七十一章 地位第一章 换个流程第二十一章 会见第二十二章 非主流殖民第四十二章 百万贯(求推荐票)第九十七章 父母官第七十八章 溜须第九章 抓不住第三十七章 太子来了(二更求票)第六十八章 无人理会第四章 流言第三十七章 太子来了(二更求票)第六十四章 南郊直道第二十三章 关注点不同第七十六章 人不可貌相第六章 心态第四十章 充钱第十九章 课业第一章 换个流程第二十五章 这奇葩的画风第五十九章 大县令第八十五章 贞观十年跳蚤图第七十九章 又到取名时第八十四章 做狗不易第三十一章 告于皇天后土第三十三章 事秦第十一章 抗税背后第三十三章 耍心机第三章 渣男第八十章 冬季第七十一章 稳第三十章 谋生第三十二章 喜剧葬礼第七十二章 刁民偷铁第六章 张郎第十三章 别来无恙第八十九章 德不配位第七章 至汉水第六十五章 如火如荼第三十四章 史第三十章 人才第三十六章 比帅胜出张叔叔(一更求票)第四十一章 吃面第七十三章 出乎意料第九十三章 神采第九十六章 胃口第三十五章 始作俑者第八十一章 江阴之行第八十七章 勇猛精进第四十三章 和平保证第五十三章 送财童子2.0第八章 变动第六十九章 善意的坑第九章 集体赶工第二十八章 为了猪肉第九十四章 一地鸡毛第六十三章 淳朴第五十章 时代的召唤第四十六章 娶对老婆第七十六章 自重第六章 张郎第九十六章 狗运滔天第七十二章 丝织竞争第六十六章 熟烂第五十章 功绩第九十九章 一个意外第八十二章 损招第五十一章 天家子女第四十章 探底第三十九章 终始第五十章 信号第八十四章 文化人第七十一章 沔风第二十九章 一千万贯第六十三章 我信佛第二十六章 都在酒里第七十章 非一日之功第五十一章 我妈干什么的第十五章 唐代闪婚(一更)第五十三章 宝贝第七十章 非一日之功第四十章 略作安排第三十二章 认清自己第九十八章 君臣之谈第五十二章 龙门客栈第三章 躁动第九十七章 父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