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汊川县令

沔州汊川县,新上任的县令才二十岁,早先明经科出仕,因为河东裴氏的人脉,当年跟王世充闹翻的人,多少都会帮衬。

邹国公张公谨作保,让他拜在苏烈门下修习兵法,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守约,长史那里,吾已说好,你在沔州多多保重。”

汊川县的汉水码头,栈桥边上有艘新制官船。七品官僚及以上,赴任述职,都可凭借公文印鉴调用漕运衙门的漕船作为脚力。

“多谢叔父,小侄醒的。”

“留步,留步……”

中年人连连摆手,这才上了船,站在船头,冲侄儿挥手告别。

年轻县令身旁,站着个高壮护卫,腰间弓箭手按横刀。等中年人的官船渐行渐远,他便道:“郎君,将军不日将要调往敦煌,郎君既然有意从戎,缘何又来南方做百里侯?”

“邹国公因往年故事对我照看,我岂能不领情?河东裴氏,总不能如此不堪吧。”

言罢,这年轻县令又道,“再者,我来沔州,也是仰慕张梁丰,旧年在长安时,他也曾对我多加照顾。若非其庇护,便是程三郎之类,须不会让我平安无事。”

“张沔州在京城,着实口碑极好,连魏王也大为称赞,时常感慨不能亲善,为其座上客。”

“当年在春明楼,薛定恶那厮被吓的讨回薛氏老家,张梁丰又岂是老好人一个。”

“那……郎君可要去汉阳拜见一下这位上官?”

“倒是不必,我这族叔,本来就是听了他的吩咐,才来的汊川。”

说罢,县令一行人,便回了县衙。熟悉了一通之后,汊川县的新任县令,迎来了第一个要紧事物。

汉阳城中,张德批完了公文,唤来幕僚:“汊川九月的胡葱入京了吗?”

“使君,头批一千石已经装货入京。”

“这几年丝路开了之后,胡葱确实好卖了不少。”

“十万斤胡葱也不够半天的,眼下冷淘都是放葱,十年的时候,还不见这吃法的。就是胡葱便宜,远不如小葱。”

“小葱亩产低,再说,香葱气味小,胡人不喜。”

这几年胡人主要住宅区都是在城西,前几年还让商队进城,后来驼队、马队、骡队多了,牲口已经明令禁止入城。

牛羊更不必说,宰杀全部在城外。

现如今,长安城是真真实实的没有田地可以种甚粮食。便是坊间还有一二亩自留地,也是种些调味料,最不济也是莴苣、菘菜,甚至也有盖了大棚取菌菇的。

“汊川葱亩产今年报上来是多少?”

“葱薹要算吗?”

“不算。”

“九月到来年五月,摊下来能有六千多斤。”

“植葱大户是几家?”

“十一家,因为是京城商号包销,所以小户的葱商号是不收的。不过有大户也收小户的葱,拿来冲抵自己的货。”

“葱合适就行,不必计较这个。只是小户改粮为葱,葱价一旦暴跌,粮食可不会一气从地里冒出来。”

“眼下多的是去黔中问獠人蛮人收稻的,两三年维持,还是不成问题。”

“人亡政息啊。”

“下走也是担心这个,河南道这两年闹出来的事端,多是如此。再者官商勾连,难以防范,事情再大一点,怕是不可收拾。”

“我等还是先顾着沔州这一亩三分地吧。”

“下走明白。”

“让张松白去一趟汊川,表彰一下裴行俭。”

“是,下走这就去。”

原本裴行俭以为做一县长官,大约和河东老家的县令也似。只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沔州的官当起来轻松又不轻松。

轻松,那是因为规章严整,事物摊派有司处置,县令但有不决之处,幕僚班底皆是“沔州师爷”,事无巨细,不说是交代的清清楚楚,但问事何处,那是明明白白。

不轻松,那是因为事情摊的都是极为广大,哪怕只是长安聚居胡人爱吃的一把胡葱,发一次货,居然也是五千贯到一万贯的价钱。说到底,还是因为联络长安一事,是沔州长史府定下的规制,长官和商号,那是双重作保,但有一个环节拖拉,搞不好就是几千贯的损失。

原本裴行俭见那些地方县令,只觉得“权势一方”,至于“代天子牧民”,那是万万不曾见识。一县长官,要将那些次等坐地户破家灭门,不过是举手之劳。

但这等行径,于百姓而言,只有“威”,却不曾有“敬”。

“郎君,前面就是碎料厂。”

“怎有恁大的气味?”

“除了羊草,还有专门做葱花,花椒碎的。”

“葱花?”

“就是胡葱丁,碎好之后分两种,一种是湿货,这家是汊川大户,用得起冰,运到长安也能让湿货现用;另外一种是干货,长安羊汤多用这个,坊间也多买汊川葱。”

“价钱要高一些?”

“高得多,得有二倍多的利。”

嗤嗤嗤嗤……

水车有力地转动着,带动着碎料机,这些碎料机,各种型号都有。工人将物料从进料口送入,碎料机中的刀片旋转,轻松将物料切碎,然后落入下方的装料筐中。待一筐满了,立刻又换上一只装料筐。

这个片区,多是这样的工坊,裴行俭也算是见多识广,并不稀奇。不过当他看到一间新制工坊正在搭建门匾,便问道:“那边是新开的工坊?”

“是家制粉厂。”

“麦粉?”

“听说不是麦粉,而是做米粉、芋头粉之类。”

“米粉?”

裴行俭没见过,便去看个究竟。

“小的见过大令!”

县令一到,商户子弟拜了一片,不过正在忙碌的工人却还是没停歇,忙个不停。

就见有个古怪机器,管子中装了个铁制的柱头,那柱头是个螺旋状的,让裴行俭好奇不已。

“这是甚么?”

“回明府,这是个做米粉的器物。”

回话的是工头,一边说一边吩咐人赶紧忙活,很快就将机子安装妥帖,有个年轻后生,穿戴谈吐和众人不同,他对工头道:“先试一下这根蜗杆合用不合用,要是挤出的米粉成色好,就不改了。”

“行、行,听庞工的,听庞工的……”

机器转动,不多时,蜗杆套筒的一头出料孔,不断有略带毛糙的米粉线被挤出。又过了片刻,这些毛糙的米粉线终于开始变得光滑,就有工人拿起剪刀,顺势就是剪断,将一把米粉线,放在一旁的竹制盘篮中。

二十斤试做品挑了一些出来,就有人拿了出去。

裴行俭奇怪道:“这是作甚?”

“回明府的话,烹制一番,这些是要试吃的。”

不多时,就有酸汤粉、炒粉、蒸粉、凉拌粉等等七八种做法拿了上来。

原本裴行俭只是过来看个稀奇,这光景却是食指大动,竟然有尝尝看的欲望。

大约是瞧见县令的模样,那被称作庞工的,让人端了一碗牛肉炒粉上来,筷子也是清爽干净,裴行俭一看这样,有些不好意思道:“那本县就厚颜了……”

过了片刻,庞工问县令:“不知合明府口味否?”

裴行俭脸色微红,轻声道:“且再来一碗。”

众人顿时叫好,却是给县令喝彩的,那工头也是精明人,连忙出去和人分说,又报给了东主听。不多时,就有汊川县专门制作牌匾的,被人定下了一面“来一碗”的牌头,说是要发往长安。

九月底,长安城外,多了一家名叫“来一碗”的米粉食肆。

第十九章 课业第五十六章 老规矩(第一更)第二十八章 人心思变第八章 孺子可教第六十四章 称赞第三十八章 二代少年第八十四章 不会这么做第七十章 人老成精第二十一章 淡定第二十六章 你懂的第十二章 门路第二十六章 铁路第八十六章 急流勇退第四十章 略作安排第七十五章 找不到破绽第九十二章 分水岭第四十章 让人嗑药第三十四章 怂恿第七十一章 两面性(三江票有么?)第十九章 工程第八十四章 消耗民力第三十七章 小行会第三十一章 烘炉第二十一章 淡定第一章 换个流程第九十八章 喜欢第四十三章 皇帝是不同的第四十六章 手第四十七章 张德的七夕(第一更)第二十二章 得寸必进尺第二十六章 汝北小灶第三十二章 郑大娘子的焦虑第九十七章 石碑之威第三十五章 始作俑者第二十四章 探险家第五十三章 掏钱花钱第四十三章 放大的误会第六十二章 果实第九十九章 激烈第六章 用能第九十三章 炮击第六十三章 机遇第八十四章 混成了大反派第九十六章 变换第七十四章 卖方市场第二十八章 被摩擦的人生经验第五十九章 有迹可循第六十一章 名不虚传第二十七章 同行即仇人第五章 轻装上阵第二十五章 西京第十七章 马尔萨斯第二十八章 被摩擦的人生经验第四十五章 来去两匆匆第四十七章 翁婿会第九十二章 双赢之法第九十一章 马车问答(二更)第十五章 自由第十八章 都有诚意(第四更)第九十一章 心思第二十六章 汝北小灶第十章 物流业第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六十六章 进步第六十几章 推油第七十七章 荒诞第四十九章 沔州景象第四十二章 蹲草丛第四章 传奇第九十二章 大郎回京(一更)第八章 刨食之辈第二十二章 社长第七十六章 目瞪狗呆第三十七章 莫名其妙的差事第五十几章 精锐第三章 孔祭酒前进第四十章 巨响第八十二章 夕阳红第四十六章 尝鲜第九十章 这是什么力量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三十九章 地方博弈第二十五章 情义第五十六章 年轻活力第四十二章 平海伯第六十八章 封王第四十七章 种什么第三十三章 灵车漂移第四十五章 有利可图第九十章 幽州之事第四章 遛弯第九十章 幽州之事第四十二章 刑天舞干戚第十章 撒手锏第七十三章 勤奋好学李思摩(票!)第二十章 不能比第五十六章 老规矩(第一更)第二十六章 观念第十七章 少年立论第七十二章 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