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需求

蒲圻沿江大堤一直在加固,早在武士彟为利州都督时,当时都水大使就专门盯着从襄阳一直到九江的沿江大堤,只是耗费民力极大,真正得到加强的,多数还是山南道东南和江南道西北。

嘀——

一声急促的哨笛声传来,接着就见穿过蒲圻县,通往岳州的道路上,施工队中的工头正在挥舞着旗子。

而天空中,一架热气球的吊篮中,空中地理勘察员正用望远镜看着山道。以往施工,测绘丈量是极为麻烦的事情,耗费民力极大,所需时间极长。

要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通过山区,不仅仅需要经验老道的向导,更是针对施工手段进行调整。

但武汉地区因为热气球开始小规模使用之后,测绘规划困难问题,得到了解决。虽说还不是一劳永逸,但是俯瞰图能够让施工方可以迅速地勘察一条得到优选出来的路线,省下来的财力物力,放在以前,就是糜费十数万贯,征发民夫五万以上。

“地雷埋好没有?”

“埋好了!”

“准备爆破!”

“爆破准备!”

“准备爆破二次!”

“爆破准备!”

“点火!”

“点火!”

嘭嘭嘭嘭嘭嘭嘭……

远远看去,就像是有一条地龙正从地下不断地向前推进。这是一段土石混合的山体,为了防止山体滑坡和土石流,不得不提前清场。整个鄂州地区,施工难度最大的一段也是这里,不过因为汉阳钢铁厂的产量大大提高,路基结构强度已经得到了质的飞跃。

在临漳山的山路模型中,设计指标是要达到让三架四轮马车通行的地步,且是满载车厢。

整个施工团队中,真正掌握爆破技术,并且知道怎么一回事的人,都只有张德的学生和江阴亲族。

虽说逢年过节放“花火”吸引了不少人的探究,但也仅仅是点到为止,人们的注意力,从来都不放在江汉观察使府为何能够修路如此快捷上。

即便有专业人士探究,但又因为每次施工都要清场,于是对外对内口径,都是工人干活勤快。

“这到岳州的路,有了这条新路,运粮能多运五倍十倍都不止啊。”

“岳州想要粮食换塘坝,现在水泥紧俏,观察居然还真同意了岳州佬的无理取闹。也不知道观察怎么想的。”

“观察是想让岳州做粮仓。”

幕僚们聊起这个,都是会琢磨一番武汉和周边城市的互动变化。张德多次强调工业需要农业的哺育,旧式幕僚未必能过理解,但是接受新学王学的新式官僚,多有来自基层的,甚至有些幕僚,早先可能是某某县的主薄,前途远大,不过是为了进步,选择了在江汉观察使府做个记室甚至文书。

“这青草湖,若是能够兴修水利,开漕挖渠,的确能增加田亩不少。比如这长沙,亩产本就能到三石,小户人家有田三百亩,若是能修建塘坝,山丘还能增田三四百亩,这些地种出来的粮食,算是净赚的。”

新田的粮赋是可以逃掉的,但实际上这种有塘坝灌溉维持的山丘地,当年就能亩产一石半,这已经比得上北方那些中田,而且这还是产的稻米。

“观察说过,往后武汉常驻丁口,百五十万起。眼下就已经开始从鄱阳、南昌、长沙、襄阳买米,以后更是还要进。就好比扬州,贞观十四年,还往苏州卖米,现在呢?和苏州一起问常州徐州买米。无工不富不假,但工人不种地,粮食都要从地里出来的。”

“百五十万,怕不是比长安洛阳都要多。”

“洛阳眼下何止百五十万?”

一个幕僚掰扯着手指头,“咱们做官不能只算账面,户籍册一年清查才几回?天下除有类武汉之地,五年十年才查一回,大唐户籍不清不楚,是不如前隋的。都说贞观朝增丁口五百万,可这出处,不过是民部拿各道黜置大使的账来核对的。是不是真的五百万,是多了还是少了,民部有几个能说得清的?”

“观察说过,清查户口乃是大工程,不好做,还得罪人。”

“能得罪谁?无非是大户罢了。崔氏都能被流放,怕个甚?早晚都要重新清查户口的。只是当下,我等要是外出做官,执掌一县,试问,岂能只盯着账面户口,只盯着治下百姓?倘使……比如洛阳新南市,百工百业,有无数工人,便是车船店脚牙,如今也不比往年,也是做事拿饷的。要是寻常下县,也就作罢,可要是这等地界,岂能视而不见?”

“所以说叫流动丁口么。”

“流动个甚么,不识字哪能自己流动,还不是被当牲口,发卖出去,然后就‘流动’了。举凡能过关摆渡的,不是识字就是有见识。”

“你管是怎么流动的,哪怕是倭女被卖过来,那也是流动。流动不问出处。”

官僚们正说着,忽地就见远处来了车队马队,于是道:“好了,岳州那边的粮队到了,都准备准备,接收了就回转。”

“夜里要在江夏城吃鱼么?”

“江夏的烤鱼还不如汉阳的,不知道晚上有没有船,有船就回江北吃去。”

“我江北没住处。”

“住萧兄那里,他婆娘去苏州进绢布去了,正好歇脚。”

说笑着,就见岳州一群粮头过来,见了江汉观察使府和武汉录事司的官僚们,连忙行礼问候。

因为武汉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往光靠粮商来调合,不足以满足现在的需求。所以武汉地区新增了大量的粮仓,不仅仅是要满足现实需求,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粮食危机”。

老张一是信不过粮商们的节操,二是信不过长江流域的天气。

此时不比千多年以后,一场涝灾,只能补种,产量“duang”的一下减半或者变成三分之一,都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中原为何是中国?因为中原的粮食产量可能不是最高的,但却是最稳定最宜耕种的。

“长沙米,上!”

“青草湖西米,中上!”

不同的米,报着不同的品质,伴随着查验官的喊声,登记官们不断地录入……

第二十七章 成熟的土壤第三十五章 角度刁钻第三十六章 雏形第六十三章 双壁才女第四十二章 喝粥第三十几章 怪癖第九十三章 怀德碑第十章 物流业第十九章 反转第四章 脑洞第十五章 帮衬第十一章 抗税背后第七十三章 治世以大德第八十一章 江阴之行第九十五章 品行不端第四十一章 保佑第六十三章 机遇第五十九章 人的名树的影第六章 其乐融融第十六章 猎杀第七十六章 自重第三十一章 南京第五十六章 老规矩(第一更)第二十六章 混人第三十八章 编排第三十九章 灰糖(第二更求票)第十章 祸害乡里第十二章 糊里糊涂第十一章 办事漂亮第十章 毒啊第五十八章 雅事第十章 江夏王第六十七章 “招股”第四十五章 有利可图第二十七章 同行即仇人第十三章 好奇公主第十九章 冷静一下第六十三章 我信佛第三十三章 如狼似虎第三十三章 十万火急第八十六章 远胜两汉第三十几章 怪癖第三十章 奥杜之杖第三十三章 十万火急第九十四章 闹公府第十五章 以李为礼第三十九章 打工第四十七章 现实需要第三十七章 艳刀第六十一章 可怜第九十七章 方向问题第三十七章 忧虑第七十四章 胸大有脑第四十二章 东南形胜第二十三章 活跃的气氛第七十四章 珍珠弘忽(票!)第九十八章 西域钱粮第十三章 猪肉炖粉条第一章 保利营造第六十九章 做事第一章 京中急件第四十七章 联系第五十五章 长者赐第二十七章 继续流芳百世(求推荐票)第二十三章 一年第九十三章 秋收借粮第五十六章 年轻活力第十九章 平淡是福第八十九章 放话第三十四章 还是不要放过第九十一章 人生如酱缸第十九章 再叹娶妻娶贤第八十五章 准备回长安第九十五章 世道无常第七章 百年大计第六十一章 可怜第十二章 糊里糊涂第八十七章 巡狩辽东第十二章 养猪县令第二十八章 反应第八十六章 盼着第六十九章 非正常护院(三更)第六十一章 薅羊毛(薅点推荐票)第五十七章 千金买马骨第四十八章 见者有份(第二更)第八十二章 学业霸业第七十三章 官声第五十六章 背锅侠(迟到的一更)第五十八章 胡思乱想第五十四章 惭愧第四十七章 封建和建设第四十二章 跑不了第七十六章 自重第四十五章 画风第七十四章 借来一用第二十五章 藏得深第十二章 恶心人第四十八章 忠第一章 一只唐朝的工科狗第六十八章 抢眼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