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靠山吃山

“韩五!有个女郎寻你,说是甚么慕斯部的。慕斯部是哪支胡人?”

“去去去,一边去,打听俺的私事作甚?滚滚滚,再看俺回来扒你裤子戳你腚眼!”

“好龟孙,老子站班给你带个口信,入娘的好心没好报,呸,滚你的鳖孙!”

“俺日你的亲妹,下旬轮休,俺请你吃葡萄酿,这总好了吧。老子这光景得攒钱,得省着话。”

“骡子弄的东西,你比我还多拿二贯贴补,吃个葡萄酿还恁般抠搜,去你娘的!”

两个大兵互相对喷着垃圾话,却都是没个正形,换岗下来的大兵随便洗漱了一下,倒头就睡,只片刻,就在大通铺上鼾声大作。

天气虽然热,但兵营和别处不同,休整的干干净净,又是通风,还专门垒砌了遮荫的高墙,虽然是夯土的,却也有用。加上兵营下方还有“井渠”通过,倘使绕着台阶,从“地下室”走过,便能发现,这“井渠”俨然就是地底的街市一般,只是没有人罢了。

“井渠”主要是为了灌溉,又避免了太阳直射让水份蒸发的太快太过,同时还降低了附近的温度,使得西军子弟,多少日子要好过一些。

那些原本哭哭泣泣的“崔氏女”,嫁给某些西军大兵之后,才三天光景,就再也不哭了。至于自家丈夫是不是能吟诗作赋,还是说能仪表堂堂,不重要,一点都不重要。

能在碛西有一套“冬暖夏凉”的房子,有公务员或者国家编制,有国家干部补贴和福利,还要啥人文情怀?

贞观十七年依法“卸甲归田”的西军人员虽然不多,但总归还是有的,其中还有校尉、旅帅一级的军官。

通常情况下,这种人都是要去京城找“太尉”送个礼啥的,然后送礼不成,就到街上卖个祖传宝刀,再然后碰上牛二牛三牛四牛五啥的,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西军中下层大多数都没什么江湖地位,家门要么不幸要么破落要么压根就不存在破落的机会,总之,和“万骑”不一样,边军底层是真·屌丝。

唯一不同的是,边军的屌丝特么的能打,这就有点不一样了。

即便是高层,比如说像安菩,他爹有首倡反突厥之功,性质不同,属于当年长安城竖起来的胡人典型。没有安西里这样的典型,后续比如像《斛薛少年历险记》,就很难上映。

至于夷男那个倒霉蛋,是真撞在了一帮莫名其妙的铁板上。毕竟,在某条土狗非法穿越之前的时空,这光景,哪有这般坚硬的煎饼摊子?

西军中坚的骑兵主力安菩尚且是个复杂的屌丝二代,何况别人?于是,不管是不是因为“崔氏女”,也不管是不是因为滚回京城没门路进入兵部坐班,总之,西军中原本应该回老家务农的屌丝们,选择了留下。

迁户口嘛,这一点程处弼还是能做到的。

即便是程处弼不帮忙,通过华润号或者敦煌方面,照样可以混入“粮食换产本”的队伍中去,就是名声不好听,商贾贱业。

于是为了保证自己“农民阶级”的纯洁性,在落户碛南碛西的时候,这些个娶了“崔氏女”的牲口们,在户口本的成份上,填的是“世代务农”。

毕竟,没有汉人经营的田地,在西域这地界,和刀耕火种也没什么区别。为数不多的水利系统,还要上溯到西汉年间,简直卵痛。

打一口井挖一条沟,可谈不上什么水利系统。程处弼驻军之地,工程队整理“井渠”的地界,基本就是在汉朝遗迹之上,进行开发、强化,然后出高爆率的装备……

水利系统,的的确确是亩产一千八的重中之重,在农业上,其重要性,还要在化肥之上。

硬要做个比较,水利工程是雪中送炭,化肥工业是锦上添花。

在碛南、碛西的治安环境逐步稳定的当下,加上一场天灾导致的“收买人心”,敦煌方面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使得碛南、碛西的水利设施得到加强、拓展。而正是有了这个基础,身处西域多年的西军子弟,才深知留在西域“务农”是有前途有门路的。

否则的话,无论如何,退伍复员之后,姨娘养的才留在这地方跟胡人一块吃沙子。

而实际上“转业”之后的西军大兵,还真没有少赚。“务农”自然不必多说,哪怕只是从关内招募农工,一年一结,也有劳力来维持几千亩地。

但实际上这些转业军人主要的收入,并非是田地,粮食大部分都拿到了敦煌,或者直接在碛南碛西且末诸地的敦煌方面衙署交换了“盐业产本”。

有了“盐业产本”,就能合理合法地倒腾盐巴。

然而盐对于转业军人来说,利润依然不大,毕竟,谁能保证一定买你的盐呢?军队里面用的都是青海盐,还是青海军自己产的,兄弟部队,得优先照顾。

再说了,青海军的上峰,脉络上来说有两个,一个是李靖,一个是侯君集。后者跟西军交情又这么深,还是老领导,眼下还是京城首长,首都首长的面子,你不能不给吧。

所以,倒腾盐给蛮子胡人,才能弄点牛羊马骡什么的。

可这个对专业军人来说,一年两三千贯的,有啥折腾的意思?没劲。

旁边就是军营,老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不是很科学很合理的事情吗?

于是,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程处弼就通过华润号、顺丰号还有安利号,弄了一个临时被服厂。当时被服厂的工人,主要都是胡人,原材料主要是羊毛、驼绒、西域麻以及少量的碛北生丝。

在贞观十七年,几个旅帅、校尉“退役”,又打下了疏勒,驱逐了西突厥最后的碛西主力,碛西南被服厂,正式成立。

这一年,在碛南已经种植了两万亩左右的棉花,全是河北在贞观十六年弄出来的“沧州三号”棉,棉丝更长,皮棉增产百分之五。

程处弼能够弄到两万亩的棉种,在当时,震惊了整个棉花市场以及民部各司衙门。要知道魏王李泰本想在河北说“给本王一个面子”,结果别说棉种,一百棵苗树都没弄到。为了此事,李皇帝在君臣小会议上,还发了脾气,说河北道是不是藐视皇族。

后来还是马周从中调和,才没让这件事情扩大化。

而西军的转业军人真正捞钱的地方,就是在这里,整个西军,尤其是野战部队的“衣食住行”消耗是相当惊人的。西域又没有称心如意的衣裳吃喝,有了“自己人”,那肯定是美滋滋了,至于价钱抬个采购价一倍,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西军的大头兵属于“有钱花不出去”,而又被严格禁止赌博的蛋疼群体。有心揣着几个银元出去“花天酒地”,面对皮肤粗糙头发焦枯的寻常胡女,根本是下不去屌,硬都硬不起来,就这种档次的,还不如自己的战友好看,凭啥还掏钱?

有些“带路党”本想对症下药,给“皇军”整点上档次的“花姑娘”,奈何没门路不说,因为战事频繁,为了防止奸细,程处弼怎么可能让大兵们去找胡女发**力?还不如让他们自己关起门来划拳谁做攻谁做受的好。

有鉴于此,转业军人想袍泽之所想,急袍泽之所急,碛西碛南的“临时婚姻介绍所”,就应运而生。

不敢说效果斐然,但多少让程处弼要放心一些,只是军府参军三令五申要注意要深思熟虑,可还是有大兵真动了感情,从“纳妾”升格到了“娶妻”。

程处弼大发雷霆,但崔经作为江湖老鸟,就建议程处弼不如顺水推舟,竖几个典型,以示唐朝亲善。

原本程处弼想说你个老东西懂个卵,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武汉来了一封信,居然和崔经的意思一样。

于是就竖了两个典型,一个道上大哥们都认识,独臂将军王祖贤,他老婆就是羌女,眼下还在长安城带孩子。不少羌人跑去怀远找活干,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另外一个就牛逼了,乃是韩擒虎之后,人称“韩五郎”,他不但是寻了个胡女,而且根本不顾诸多“世伯”托人带话训斥,堂而皇之地宣布,他在年底结婚。

而且这个胡女还不是和疏勒、且末那种“有类中国”的人种,连黑发黑瞳都看不到,直接就是红发碧眼。是吐火罗的一个名叫慕斯部的小部落出身,而且老家还是山区,之所以到这里,纯粹是“捕奴队”的功劳。

正所谓你情我愿,程处弼尽管明知道韩擒虎之后弄个胡女,哪天回到长安洛阳,他肯定是要被人狂喷的,但韩五郎自己都没意见,他有什么办法?

硬着头皮顶着关内的万千口水,程处弼就把韩五郎竖成了典型。

尽管不少人都觉得韩五郎有点“重口味”,但一想到他是韩擒虎之后,连虎都能擒,何况是一个红毛碧眼的胡女?

第三十二章 自立第十二章 不掺合第七章 国朝福利第八十九章 放话第三章 四大天王有五个第九十七章 谋生第五十几章 杜断第六十九章 人和第七十二章 萧二公子第十八章 放任乱象第九十二章 二郎第九十一章 忠厚长者(第二更)第八十五章 登门第五十一章 初具规模的市场第四十四章 为了艺术第五十六章 不可思议第二十一章 就是这么直接第三十七章 人事变动第二章 浪里白条第二十八章 当年朱雀街第九十一章 顾忌第十八章 大哥第九十四章 恩·威第六十五章 修路的心第九十八章 西域钱粮第十七章 大局为重第七十九章 暴发户们第四十一章 苦逼一家第五十四章 老头乐第二十四章 定胡碑(第二更)第二十二章 等第三章 千里驹第九十四章 一地鸡毛第二十二章 又丢官(第三更)第八十三章 另辟蹊径第七章 大舞台第六十四章 差距第七十几章 他不能死第四章 喝汤第四十三章 不必多言第八十一章 腥味第九十五章 混合双打第四十九章 思考第九十三章 自摸第十一章 办事漂亮第二十章 定下章程第八十六章 铁面方能无私第九十一章 共同认知第二十三章 都是扯虎皮第二十六章 君子六艺第九十七章 不得不发第八章 接风第三章 群策群力第七十五章 奋斗第九十九章 草原风物大不同第七十四章 女儿国第六十四章 暗箭第四十九章 沔州景象第九十五章 混合双打第五十四章 决心第七十三章 看第十七章 来打仗的兵部尚书第五十九章 狗局第七十三章 预见第九十三章 革新第十五章 碰瓷第六十四章 榨干良心第三十章 李大哥第四十五章 人杰第三章 躁动第二十五章 效率第六十几章 王氏第二十八章 简在帝心第十三章 娘舅亲第三十二章 法不传六耳第五十二章 这不重要第十章 肥鸡第十九章 冷静一下第八十六章 进京三件事第二十五章 要上船第五十八章 公侯万代第九十一章 太年轻第七十三章 路第五十九章 要求第六十六章 韩剧害人不浅第八十九章 上面有人(第三更)第四十二章 刑天舞干戚第十二章 东风氏第五十四章 一池水中一池鱼第二十七章 时势择选第九十四章 奇葩局面第四十七章 种什么第八十三章 另辟蹊径第六章 极品飞马1第七十九章 正道第十五章 老阴货第三十八章 二代少年第六十七章 斗法第八十七章 辽水之谋